档案馆地下一层的“数据净化室”通常只处理低风险畸变体,但今天空气中漂浮着无数细小的镜面碎片,每一片都反射着不同的社交媒体界面——从短视频平台的炫富直播到论坛里的恶意评论,像一场数字化的暴风雪。林舟站在门口,他的键盘化左手不受控制地自动输入着“已读不回”“取关了”等短语,这是上周收容“已读不回怨灵”的副作用。更棘手的是,他的“认知滤镜破裂”症状让这些碎片在左眼呈现为过度美化的“网红滤镜”版本,右眼则是放大所有瑕疵的“黑粉视角”,双重视觉的撕裂感让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检测到高频情绪共振波,匹配档案E-07-155‘共鸣牢笼’。】寒鸦的通讯信号断断续续,夹杂着短视频bGm的杂音,【三名实习生被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里,生理数据显示他们正被强制进行‘观点同化’……危险等级提升至三级!】
林舟深吸一口气踏入净化室。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整个空间被分割成三个透明的回声牢笼,每个牢笼内都盘旋着由算法光流构成的扭曲人形——那是“共鸣牢笼”的分身。一名实习生正对着空气疯狂点赞,手指抽搐到变形;另一人则不断复制粘贴着极端言论,嘴角挂着僵硬的微笑;第三人最严重,他已彻底化为一道不断旋转的二维码,身体随着点赞数的涨跌忽明忽暗。
“理性解构!”林舟启动能力,信息流涌入大脑:
核心逻辑:利用推荐算法放大认知偏差,将目标囚禁于自我强化的信息闭环
社会隐喻:讽刺社交媒体时代的回声室效应与认知固化【citation:1】
视觉符号:镜面碎片同时充当反射面与囚笼栅栏
战斗策略需要打破算法闭环。林舟突然用键盘左手敲击出一段完全随机的乱码——这是他在“绩效幽灵”事件后发现的技巧,非结构化数据能短暂干扰算法运行。镜面碎片果然出现卡顿,他趁机冲向核心牢笼。但“共鸣牢笼”的本体从数据流中浮现,那是一个由无数个“转发”图标拼接成的多面体,每个面都播放着不同版本的“真相”。
“你也在逃避真实,不是吗?”畸变体用合成音说道,同时折射出林舟记忆碎片:他熬夜查阅妹妹档案却一无所获的焦躁、对副馆长墨尘日益加深的怀疑、【citation:1】这些画面被算法重新剪辑,扭曲成“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消极结论。林舟的认知滤镜开始失控,左眼看到的自己是个英雄,右眼却是个小丑。
关键时刻,他想起收容“完美主义苛求者”时的经验——悖论是算法的死穴。林舟放弃抵抗滤镜的撕裂,反而将两种视角强行叠加:他既承认自己的迷茫与脆弱,又坚信调查的价值。这种自我矛盾的认知洪流被键盘左手转化为数据炸弹,直接注入畸变体核心。多面体剧烈震颤,算法无法处理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逻辑,最终崩溃成一片乱码雪崩。
收容完成后,林舟的副作用再次升级:他现在看任何人都会瞬间脑补出该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完美人设”与“塌房黑料”两个版本。更糟的是,他的右耳开始持续听到一种微弱的“取消关注”提示音。寒鸦在残存数据中发现异常:“共鸣牢笼”的初始代码中嵌有一条来自档案馆内部网络的指令,内容竟是“优先同步实习生对管理层的不满情绪”。而指令签发者的数字签名,经解密后显示为墨尘的权限编码。
当林舟深夜回到宿舍,耳鸣暂时消失。但当他打开水龙头时,水流突然汇聚成一行闪烁的二进制代码——翻译过来是“档案库第七层禁区的通风管道有异物震动”。他猛地回头,窗外副馆长办公室的灯光恰好熄灭,仿佛有双眼睛刚刚移开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