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不属于故事情节。
谈攻城、武器、盔甲的问题。
不谈主观,纯粹说物理差距。
作者是学历史的,难免下意识忽视个体知识差别,一写到战争战术,就有很多问号,一次性解释。
历史知道‘事’,不研究‘制器’。
下面诉述,不敢说专业,至少能帮一部分读者释疑。
一,弓箭特性
有的史料说,蒙古和后金弓箭,轻易可达百步。
短视频中,蒙古和后金弓箭射程不过二三十步。
相差这么大,谁对谁错呢?
答案是:都对(射法区别)。
抛射、吊射,可达百步。
平射、狙射,不超五十步。
这是真实数据。
茅元仪在武备志中,专门说过后金射法:今奴之射不如西虏(蒙古),大率西虏射两矢才得一耳,盖簇太重,不近不发,发亦迟钝…非五十步不射,盖其习俗,千年不变也。
木箭直射发飘,远击没准头,必须用重力保持箭矢稳定性。
对于明军软弓的射程,记载明确,没有区别,就是五六十步。
吊射、直射区别不大。
一个木弓,一个竹弓。
弓箭的材质,为何会造成射程和射法如此大的差别呢。
有个专业词,叫挠度。
体育比赛,标枪、射箭的时候,若镜头从后面或侧面跟随,能看到标枪、箭矢屁股在空中急速抖动来保持平衡(尾旋)。
竹箭可以抖,木箭没得抖。
纪效新书中说箭矢轨迹,木箭看中部,长箭(竹)看尾部,就是这个原因。
蒙古与后金的弓,材质是桑木、槐木、柘木、桦木与牛角制作的复合弓。
这种弓拉力大,弓弦行程短,箭矢出弦初速高,所以射程远,箭矢先借弹力克服重力上升,然后又借重力下降,造成杀伤。
若是平射,无法借用重力保持平衡,五十步以上,箭矢横滚,直接给对手送箭。
注意,这是直射最大有效射程,战场对杀,女真经常在二十步左右才开弓。
明朝的弓,无论是小稍弓、开元弓或者步兵用的重弓,都是竹身。
容易拉开,又叫软弓(软≠弱)。
明弓射程,不如秦汉唐宋。
木弓在明初沦为礼器,到中后期,长梢弓也退出明军装备。
物理特性、生产资料、战法、兵制等诸多因素决定,并非劣势。
1、竹箭圆头,省工省料,行程长,拉距大,箭矢初速低,决定它射程不会太远。
但常规箭矢的穿甲能力是木弓的3-5倍。
原因就是刚才那个词,挠度,类似现在的尾翼稳定穿甲弹。
木弓穿甲,需要更大更长的重箭,比明军的重,菱形箭头,更废铁料。
为了防止草原骑兵吊射的优势,车营是明军标配。
骑射若没有数量,完全是糟蹋。
骑兵若冲击营阵,必定被更多的明弓直瞄。
射程差别战时就抵消了。
对射不落下风。
2、箭矢区别。
材质原因,木箭必须有尾羽,竹箭并非必须。
风羽箭,宋朝的发明,明军的长箭。
就是在本该尾羽的部位开两道对称凹槽,借用涡流来保持旋转稳定。
效果取决于材质,竹箭有挠度,效果明显,木箭差别不大,且需要更长开槽。
风羽就是无羽,成本优势很大。
明军精锐的弓箭手(骑射)初期会装备尾羽箭,中后期就很少了。
天启二年,后金开始炼铁,换装铁甲后,明军穿甲优势下降,辽西很吃亏,天启四年,孙承宗曾令茅元仪和孙元化制作过穿甲重箭,靡费巨大,效果不好,射程太近。
崇祯元年,袁崇焕不死心,又令孙元化制作了一批,结果还是糟蹋。
弓箭物理能力就决定了。
3、木弓塑型时间总长18个月,竹弓塑型很快【还真没查到具体时间】。
明朝弓箭手占比,在史册中最大。
对弓箭的使用,明军只有一种用法——攒射。
大量弓箭手覆盖性密集射击,就是攒射。
软弓不仅容易拉开,还可以长时间保持开弓,方便集中覆盖。
木弓需要寻找材质,竹子却遍布南方。
生产资料如此。
4、快速成军——是明朝军械的硬标准。
明朝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力,同样一场战斗,明军消耗的箭矢,是北元的五倍。
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不缺兵源。
拥有更容易成军的火铳。
那弓箭手、车兵、刀盾兵,也必须与之匹配。
软弓必然成为制式装备。
5、软弓快速成军的关键:射法与射术。
明朝之前,中原与草原一样,培养一个弓箭手需要两年,会骑射至少需要三年。
使用竹弓后,弓箭手也就半年,到中后期更短,营兵经常训练一个月就上战场了。
战法决定明军不需要追求准度(竹弓也很难培养)。
对于弓箭的指法,世界上有两种:
一种叫蒙古指法,看起来好似拇指与食指‘捏’着发射(捏着不可能拉动,得拇指压弦发力),单指压弦,拇指需要戴扳指。
一种叫地中海指法,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夹’着发射,三指同时压弦,需要戴指套。
弓弦在脱离手指前,会产生向指尖的侧滑。
蒙古指法一指压弦,射速更快,准确性更高。
而地中海指法是三指,长短不一,侧滑更大,准确性下降。【现代复合弓两端平直,所以这个问题影响不大】
相应的,蒙古指法训练更难。
明军初期也是蒙古指法,战斗中逐渐发现没必要。
不需要人教,也不是欧洲长弓指法传过来的,武器决定指法。
扳指、指套与箭壶一样,是弓箭手的装备。
女真和蒙古戴扳指,成为贵族装饰品(这个读者熟悉)
6、明军骑射。
奔马使用步弓很不方便,明军当然有骑射武器。
开元弓就是明军骑射的装备。↘
开元弓为了适应骑射,缩短弓身,减小行程,增加弹性,尾端带钩子,战场上效果非常好。
抛开准度问题,蒙古和女真缴获开元弓,如获至宝。
这玩意好是好,就是更难制作、更贵、更复杂。
后期连骑兵都没有,骑射的弓手更难培养,也放弃了。
…………
木弓与竹弓,互相交换箭矢,应急没问题,但在战场,几乎无法通用箭矢。
木弓用竹箭,初速太高,弹力不均,易折断。
软弓用木箭,没法瞄准,箭头太重。
结果一样,空中打摆子,射程太近。
…………
二、甲胄区别。
全铁甲的士兵,在宋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蒙古甲,轻皮甲+轻铁甲。察哈尔之所以称为铁甲军,是他们在肩膀、胳膊、胸口,有一点铁条和铁皮。这样省料子,防护能力较差。
为了骑马方便,蒙古甲胄整体是‘筒状’,四肢缺少保护。
女真甲胄,简单概括:没有制式。
初期是复合皮甲、扎甲,均为士兵根据自己身材和习惯制作,很多士兵身上的甲是战斗过程中慢慢‘长大’,堆积起来十分笨重。
而且为了骑马方便,与蒙古甲更像,圆身子细胳膊。
萨尔浒、辽沈之后,缴获明军大量棉甲,拆减肩甲、裙甲、头盔,专注防护上身,所以很多史料能看到后金士兵细腿光脑,上身却是滚圆,粗狂笨重。
后金的甲胄乱七八糟,重,那是肯定重,但重不等于防护高。
一个伤口就死人的年代,全身甲太重要了,就算女真前胸是铜墙铁壁,四肢却很容易中箭受伤而亡。
天启六年,女真士兵变为皮甲与铁甲复合,更笨重了,坐立行走骑马都不方便,黄台吉登基后,把这时期打造的铠甲转给精锐巴牙喇,以后也没打造。
到崇祯十年,满清在铠甲上摸索三十年,最终还是认为明军棉甲更合适战斗,棉甲逐渐成为满清制式甲,满八旗换装,就是电视剧里常见的全身袍甲,铜钉细密,脑袋也遮严实了。
明军的制式甲一直是棉甲,标准甲七斤棉,反复捶打整形,兼具保暖,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视觉效果看起来极像铁甲,只配给战兵。
明军棉甲对世界有广泛影响,不仅东亚朝鲜、后金、鞑靼、瓦剌跟随制作棉甲,大航海时代,西方人16世纪把棉甲带回欧罗巴,棉甲套板甲主件,解决舒适度、灵活度、保暖和板甲过重问题。
明金甲胄难分高下,绝对比鞑靼所谓的铁甲强,双方都极其鄙视鞑靼铁甲,后金缴获了两万多套铁甲,都被努尔哈赤拆了。
三,火器及射程。
鸟铳(火绳枪),标准射程可达60步,与软弓一致,但没有威力,有效射程根据装药和铅子,20-30步。
掣电铳(明朝版燧发枪),有效射程15-20步,射速是鸟铳的三倍,有点重。
鲁密铳(奥斯曼火绳枪改进),精良的鲁密铳有效射程达百步,比鸟铳重、大,材质、技艺精准度要求更高,造价更贵,难以制作,边军没有,只有神机营少量装备。
抬枪(并非小佛郎机),是从倭国学来的‘大鸟铳’,需要三人操作,发射霰弹‘方圆十步’,发射牛眼大小的铅弹,能达百步。
佛郎机炮,分大佛郎机、小佛郎机、马上佛郎机。
大佛朗机,拳头大铅弹,明军仿制的佛郎机炮比葡萄牙自用的重,最大射程三百步,有效射程二百步,大约300米,明军还从佛郎机上改进了一种鹰扬炮(鹰扬机),炮管加长,药室再次加厚,有效射程500米。
小佛郎机,鸡蛋大铅弹,射程差不多,重量小一号。
马上佛郎机(马背火铳),能力类同抬枪,与佛朗机炮一样,是字母铳,马背搭个架子,骑兵可以行进中发射(明军骑兵很少玩,同期的奥斯曼很流行这种打法),射程大约百步,极其考验字母铳密封性,若技艺较差、密封不好,射程直接缩水。
戚继光在蓟镇,车营配备最多的火器就是马背火铳,边军叫‘马炮、垛炮’(人不能抱着发射,后坐力太大,全是托架发射方式,塔防时候,作为床弩的补充)。
虎蹲炮,这玩意没标准,明初虎蹲炮就是单兵炮,抱着也能发射,射程五十步左右,边军墙上的炮也叫虎蹲炮,射程约一百五十步,李如松在援朝之役中攻打平壤用的重炮也是虎蹲炮,能把城墙轰塌。
还有大将军炮,大概类似重型虎蹲炮。
明军还有一种对付步卒的专用流星炮,喇叭敞口,超级霰弹枪,‘一炮糜烂三十步’。
葡萄牙为明朝铸造的红夷大炮(袁崇焕的宝贝),是当时射程最远的火炮,达1500米。
四、攻城问题。
这玩意也成问题了,还是第一次遇到。
作者前面发过的地图。
明朝内部全是“城”,边镇全是“堡”,女真全是“寨”。
攻城,不是“会不会”的问题。
是城、堡、寨的区别。
辽阳城墙三尺三,那就是10米,后金占据时降兵打开。
里面不开,没有器械,只能拽绳子,稍微有阻拦,就会大伤亡。
明朝边镇的军堡,石头墙为主,佐以了望、射击各台。
相对城池的线性防御,军堡是点防御,可以理解为密集塔防。
而寨呢,全是木墙。
不论寨有几道‘墙’,它就是木栅栏,防兽用的。
努尔哈赤起家的‘攻防战’,全是攀爬。
条件就是这样。
主角进辽阳是巧力,去萨尔浒随处可进,没有炸药也可以进,他是害怕伤亡,不是没法攻。
努尔哈赤把赫图阿拉修成军堡样子,别的部落就没辙。
叶赫靠近边镇,‘王城’有一部分石头墙,努尔哈赤攻寨就费劲了。
后金在天启六年才拥有攻城能力。
为进攻辽西,打造了楯车【没打错字】。
与明军的盾车区别非常明显。
明军的盾车载炮,防箭同时,还是炮台、射击口。
就是常规马车大小,战时可以展开。
女真的楯车很重,很大,至少是明军三倍大,分开运输,攻城组装。
为了防炮,楯车护板厚一尺,佛郎机和虎蹲炮对楯车没辙,铁弹打上去,直接弹上天。
女真兵躲后面靠近,车上带着梯子,是努尔哈赤针对明军打造的‘战车’。
宁远之战中,只有射程最远的红夷大炮能轰开楯车,这也导致后金又放弃昂贵笨重的楯车,老老实实学习明军,开始举梯攻城。
总之,明金双方的攻城能力,就是城、堡、寨的区别。
城防兵,堡防匪,寨防兽。
人数对比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