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车子在一栋非常有年代感的暗红色砖楼前停下。
砖楼的门楣上镶嵌着铜质铭牌。
Gordon & co. publishers– Since 1896。
铜绿斑驳,像一块沉默的勋章,彰显着戈登出版社的悠久历史。
陈长河在罗伯特的带领下进入楼内。
刚踏进大门,他们便听到了一阵喧闹的声音。
“我们要见长河!”
“请你们把长河的住址告诉我们吧,我们要当面向他表示喜爱!”
“或者电话也可以!”
“我们太喜欢《双城》了!”
“我认为你们应该举办一场签售会,以便于我们这些书迷可以亲眼见到长河,并请他为我们签名!”
“什么,长河是龙国人?那我们怎么才能找到他?”
“听说我们美国人去了龙国,会被立刻抓起来,送去西伯利亚采摘香蕉!”
“不可能!你们一定是在骗人,那些愚昧落后的龙国人怎么可能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
“是啊,那些人连肚子都填不饱,在街上看到猫、狗、老鼠,都要把它们抓起来吃掉……呕,《双城》的作者怎么会是这种人呢?”
“你们不要开玩笑了!”
吵吵嚷嚷的声音,吸引了陈长河的目光。
他顺着声音来源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群七八个青年男女正聚在一间办公室门口,情绪激动地大声嚷嚷。
显然,他们都是《双城》的书迷。
能够在异国他乡遇到自己的书迷,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如果他们没有说出那种些愚蠢的话。
“万分抱歉。”
罗伯特表情尴尬地看看陈长河:“来时路上我在想,如果恰好遇上你的书迷,我会请你去给他们打个招呼,他们一定特别高兴。但现在……我知道你肯定不会愿意的。我替他们向你说声对不起,长河,我们上楼吧。”
说着,他做出一个邀请的手势:“电梯在这边。”
“请稍等。”
陈长河抬了抬手,举步走向那几个青年男女。
“长河!”
罗伯特连忙追上去,手搭在了陈长河的肩上,焦急担心道:“请不要冲动!”
“罗伯特,请放心,我不会在这里大打出手,为贵社带来麻烦的。”
陈长河微微一笑,拿开他的手,继续走向那几名青年男女。
他走得不快,步伐稳当,脸上没带半分怒意,只是带着通透的沉静。
很快。
他在离人群两步远的地方站定,目光轻轻扫过那几个还在向出版社工作人员打听“长河”信息的青年男女,开口道:“各位下午好,我就是长河。”
他中式英语腔调十分明显,但声音爽朗,每个词都清晰有力,没有半分含糊。
这话一出,几名青年男女齐齐一怔,惊讶地转头看来。
见说话的人,是一个东方面孔的年轻人。
有人惊疑不定,有人好奇不已,也有人撇嘴不屑道:“你这么年轻,又是东方人,怎么可能是长河?”
“各位,各位!”
罗伯特见状,连忙上前来,站在了陈长河与这群人中间,大声道:“我是戈登出版社的罗伯特,我以戈登出版社的信誉担保,你们眼前的这位先生,便是《双城》的作者长河……”
说到这里,他的眉头微皱,道:“长河先生是我们戈登出版社的朋友,也是每一位《双城》读者的朋友,我们应该对他和他的祖国怀有尊重,而各位刚才的那些话,太不合适了……我想,如果各位还想得到长河先生的签名,应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什么?”
“真的假的?”
几人还是不太相信。
但他们不信,办公室里的几位工作人员相信。
他们也都是《双城》的书迷,见罗伯特把陈长河带来了,连忙争先恐后地出来向陈长河打招呼问好,一脸荣幸地与陈长河握手。
见到这一幕,几名青年男女这才相信。
“啊——长河!原来你真的是长河!”
“我太开心了!长河!我是你的书迷!”
“我太爱《双城》这本书了!”
“你能给我签个名吗!”
“我也要!我也要!”
他们顿时兴奋起来,簇拥到陈长河面前,争先恐后地表达喜爱、请求签名。
陈长河却无动于衷,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
渐渐地,他们感受到了尴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露出讪讪的表情。
刚才嚷嚷得最凶的一名男生,在陈长河淡漠目光的注视下,耳朵尖唰地红了,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脚。
“各位!”
罗伯特再次提醒道:“我想你们应该明白,此时该说些什么。”
“对不起!”
一名戴着眼镜的女生怀里抱着一本精装版的《双城1》,率先向陈长河鞠躬道歉:“长河先生,我们不该说那些不礼貌的话!”
陈长河看了看她。
其实他刚才看得很清楚,这几个人,并非都说了难听的话。
有两三个人没有说。
其中就包括了这个女生。
但她还是率先站了出来,第一个表达歉意。
有了女生开头,其他几名青年或许觉得不是第一个开口道歉的人,就不是很丢脸了,于是纷纷讪讪地道歉。
陈长河的表情这才缓和了许多,开口道。
“其实我很乐意能够在这里遇到各位喜欢《双城》的读者们,但在我们聊小说之前,我想先申明几点。”
他的声音沉稳且从容。
“第一,很遗憾的是,西伯利亚并不在我国境内,而且那里没有香蕉种植园。”
“第二,虽然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整体状况远不如美国,但我们也没有穷到什么都吃的份上,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果,而在我们国家也有多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也有繁荣的一面。”
“第三,我们欢迎美国人民前往我们的国家进行游玩参观,我本人也希望各位将来如果有机会,可以亲自去龙国走一走。亲眼看到的事物,总比听来的谣言要靠谱。”
“第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以狭隘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别的国家。就像别的国家人都不应该看到华尔街的精英就说美国人都是亿万富翁,而看到哈莱姆区的破败就说美国人都生活在贫困里。”
在他的声音中,几名青年男女都垂下了头,露出惭愧的表情。
“说回《双城》,我很感谢大家对它的喜爱,不过请原谅我还有事情要忙,不能为你们每个人都签名。”
陈长河说着,伸手拿过那眼镜女生怀里的书,道:“我只签这一本,聊表心意吧……罗伯特先生,麻烦借用一下你的笔。”
“荣幸之至。”
罗伯特立即取下别在衬衫口袋上的钢笔,双手递了过来。
“谢谢。”
陈长河接过那支笔,打开那本《双城1》的扉页,在上面唰唰唰写下几行英文。
to my New York readers:
Stories build bridges; stereotypes build walls.
Let’s keep reading, keep crossing.
——chang he.
(致我的纽约读者们:故事架起桥梁,偏见筑起高墙。让我们持续阅读,不断跨越。——长河)
写罢,他将书本合上,递还给眼镜女生,又把钢笔递还给罗伯特。
“罗伯特先生,我们走吧。”
他率先转身,罗伯特连忙跟上,做出手势为其引路:“这边请!”
在他们身后,眼镜女生紧紧地抱着那本《双城1》,激动地涨红了脸,大喊道:“谢谢你!长河先生!我以后一定会去龙国看一看的!”
其他几人则看着她怀里的书,满眼都是羡慕与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