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满银和孙玉厚盘腿坐在炕桌两边,炕桌有些年头了,边角被磨得发亮。
兰花端来一碗温水:“满银,喝口水,缓缓。”把碗往他面前推了推,指尖碰到他的手,又飞快缩回去,红着脸转身往厨房走“娘还在揉面,我去搭把手”
少平和兰香围在奶奶身边,手里捧着那封了口的点心包,小心翼翼拆开粗黄纸。
里面是码得整整齐齐的八块桃酥,油浸透了纸,散发着甜腻的香味。 兰香拿起一块,踮着脚非要塞到奶奶嘴里:“奶,我闻着就香,你吃,甜哩!”
奶奶笑的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嘴里说着“哎呦,碎娃娃吃,婆牙不行”,
俩娃不依,兰香硬把点心塞到他枯瘦的手里,她只好捧着,小心地掰了一小角放进嘴里,眯着眼慢慢咂摸着,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
王满银从挎包里摸出半包“经济”烟,先抽出一根递给孙玉厚,又递给凑过来的少安。
孙玉厚就着王满银划着的火柴点上,深深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
王满银自己也点上,这才从挎包内侧口袋里掏出一封折叠得整整齐齐的信。
“叔,”他把信递过去,“这是陶村根生叔让我务必亲手交给你的。”
孙玉厚接过信,手指在那粗糙的信封上摩挲了几下,眼神有些恍惚。他认得的字不多,便把信递给旁边的少安:“少安,你念。”
少安在炕沿上蹭了蹭手,接过信,展开。信纸是那种红格子的材料纸,字迹端正有力。他清了清嗓子,低声念起来:
“玉厚大哥:见字如面。一别已是十数年,音信不通,心里时常挂念。
家父已于十年前病故,临终前仍念叨大哥当年救命之恩……此次满银侄来我处学习,得知大哥一家近况,心中甚喜……满银聪慧肯学,实乃良材……他与兰花的婚事,定要提前知会于我,我必亲赴双水村,一则贺喜,二则与大哥痛饮畅谈,一叙别情……弟,根生。”
少安念得慢,在特别重要的地方还会稍稍顿一下。
窑洞里很静,只有灶火那边传来锅铲碰撞的声响和兰花香低声说话的声音。
孙玉厚低着头,一口接一口地抽着烟,烟雾笼罩着他。
直到少安念完,他才抬起粗糙的手,用力抹了一把脸,手指在眼角快速蹭过。
“唉……”他长长叹了口气,声音有些哑,“根生……陶家是实诚人,是能交心的。
那年他‘大’没了,咱也没能去祭拜……,以前你二爸能去山西读书,后来成家,都多亏了人家帮衬。这情分,咱孙家得记着,不能忘。”
这时,母亲和兰花端着饭菜过来了。一碗黑乎乎的咸菜疙瘩切成了细丝,一盆能照见人影的野菜糊糊粥,主食是一摞掺了野菜的杂面馍,颜色灰黑,只有旁边一个小笸箩里放着六张难得的白面烙饼,油汪汪的,焦黄喷香。
饭菜摆上炕桌,母亲特意把那笸箩白面饼往王满银这边推了推:“满银,饿了吧,快吃饼,刚烙出来的,香着哩!”
王满银拿起一张白面饼,卷了点咸菜丝,大口吃起来。饼确实香,面是好面,油也舍得放。
他很快吃完一张,母亲立刻又拿起一张往他手里塞。王满银没有接,反而伸手从旁边拿过杂面馍。
他咬了一口,那馍喇嗓子,一股子野菜的涩味和说不清的树皮糠麸味直冲喉咙,嚼了半天才勉强咽下去。
孙母又从厨房里端出一小碗老陈醋。放在王满银面前。
“少平,兰香,来,你俩分分。”他却把醋碗推给了眼巴巴瞅着的少平和兰香。
兰香和少平立刻高兴起来,小心翼翼地往自己粥碗里倒了一点,酸味顿时弥散开,他俩吸溜着鼻子,小口小口地喝起来,仿佛喝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兰花看他手里拿着那黑馍,伸手就过来夺:“你吃那个做甚!拉嗓子,又没味,吃白面饼!”她又想把那张饼塞给他。
王满银躲了一下,无奈地笑了笑,接过饼,却把它掰成两半,一半递给旁边的少安,一半自己拿着,就着咸菜丝慢慢吃。他手里的杂面馍也没放下,偶尔咬一口,嚼得很慢。
孙玉厚闷头喝着糊糊,吃着黑馍,偶尔夹一筷子咸菜,对那白面饼一眼都没看。
母亲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叹了口气,也拿起一个黑馍,掰开泡进自己的糊糊碗里。
窑洞里一时只剩下吃饭的声音。昏暗的煤油灯苗跳跃着,将一家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粗糙的黄土窑壁上,随着咀嚼的动作微微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