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委会,一间没有挂牌的秘密会议室。
空气,凝重得如同实质。
烟雾缭绕中,几张重庆政坛最有权势的脸,阴晴不定。
林薇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站在会议室的中央,如同站在一个看不见的审判庭上。
她刚刚将“十二金钗”一案的简报,汇报完毕。
报告,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炸弹。
瞬间,激起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荒唐!简直是荒唐!”
第一个拍案而起的,是行政院的一位大佬,姓郑,是何应麟背后孔宋派系的骨干成员。
他面色铁青,义正言辞。
“仅凭一个来历不明的江湖组织,和一个身份存疑的日本女俘的口供,就要对我们党国的交通部次长进行调查?”
“这是动摇国本!是自毁长城!现在抗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们内部,决不能自乱阵脚!”
他的话,立刻得到了一众“稳健派”官员的附和。
他们纷纷以“稳定大局,防止动荡”、“警惕敌人利用此事制造内部分裂”为由,主张将此事冷处理,秘密调查,不宜声张。
这就是,明面上的反对派。
“郑院长此言差矣!”
另一个更加洪亮的声音,压过了所有的议论。
说话的,是华中战区的总司令,周上将。一个军中着名的鹰派人物,脾气火爆,嫉恶如仇。
他猛地站起身,将手里的军帽,狠狠地摔在桌子上。
“稳定?稳定就是看着这些国之蠹虫,把我们前线将士用命换来的战略物资,一船一船地卖给日本人吗?!”
他的目光,如刀子一般,扫过在场的所有人。
“我告诉你们!我华中战区,上个月,就是因为一批关键的药品和汽油迟迟不到位,一个整编师,硬生生被拖垮了!”
“我不管他是什么次长,背后站着谁!只要他通敌卖国,就该杀!就该剐!”
他走到林薇面前,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这个调查组,我周某人,第一个支持!”
“我亲自派我的参谋长,张谦少将,担任你们调查组的联络官。要人给人,要枪给枪!我倒要看看,谁敢拦!”
他的表态,立刻得到了军中少壮派将领的一致支持。
这就是,明面上的支持派。
周上将话音刚落,一直冷眼旁观的郑院长,突然发出一声冷笑。
他慢条斯理地,端起茶杯,吹了吹上面的浮沫,语气轻蔑,却字字诛心。
“周司令,好大的火气啊。”
他斜睨着周上将。
“前线的仗打得不顺,损兵折将,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倒是有闲心,跑到重庆来,对着自家的同僚,耍威风了?”
这话,无疑是揭了周上将的逆鳞。
“你……”周上将气得满脸通红,就要发作。
郑院长却不给他机会,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
“你说药品和汽油不到位?好啊,拿出证据来!是哪一批?哪个编号?运输船的记录呢?何次长主管的是交通,不是生产!东西送不到,到底是路上出了问题,还是……有些人自己监守自盗,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啊?”
他意有所指地看了一眼在座的几位军方后勤将领。
“别忘了,何次长可是管着整个西南运输线的命脉。今天你们能凭着几句捕风捉影的‘口供’就动他,明天,是不是连财政部的孔部长,你们也敢动啊?”
“我看,有些人不是想查汉奸,是想借着查汉奸的名义,把手伸到行政院的钱袋子里来吧!”
一番话,又阴又毒。
不仅把周上将的“正义凛然”驳斥为“推卸责任”,更是直接将矛头,引向了“军政夺权”的敏感地带。
……
会议,在两派激烈的争吵中,不欢而散。
最终,在戴笠的斡旋下,调查组,还是以“秘密调查”的名义,成立了。
林薇,就这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她和她的团队,从一个地下的“黑户”,变成了一个官方的、却又夹在两块巨大磨盘中间的……“合法”工具。
……
调查,就在这种诡异的政治氛围中,开始了。
但林薇很快就发现,事情,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她陷入了一座巨大的、真假难辨的哈哈镜迷宫。
支持派的“掣肘”:
那位由周上将亲自指派的联络官,张谦少将,表面上对林薇热情无比,一口一个“林组长”,配合得天衣无缝。
但每当林薇的调查,触及到某个关键环节时,这堵“墙”,就出现了。
“林组长,您要查交通部的运输记录?没问题!不过,按照规定,这需要军委会后勤部和交通部双方的联合批文。我这就去申请,您耐心等几天。”
几天之后,批文下来了。但关键的那几页,却“不小心”遗失了。
“林组长,您要监听何应麟的电话?当然可以!我马上协调军统电讯处。不过……哎呀,真不巧,最近电讯处的监听设备出了点故障,德国来的零件,还在路上。”
监听设备,修了半个月,还没修好。
军统承诺的情报支持,也总是“慢半拍”。
林薇申请调阅安娜·李和沈静姝更深层的背景档案,得到的回复永远是“正在走程序”。
支持她的人,用最合情合理的“程序”和“规定”,为她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密不透风的……官僚主义大网。
让她有力,却无处使。
反对派的“便利”:
而奇怪的是,那些在会议上叫嚣得最凶的“反对派”,却在暗中,不断地给她“递刀子”。
一天深夜,苏曼卿在报社的信箱里,收到了一封匿名的举报信。
信里,详细地记录了何应麟名下一处秘密别墅的地址,甚至还附上了一张别墅内部结构的手绘图。
又过了两天。
一个负责给何应麟官邸扫地的清洁工,主动找到了“仁义社”的眼线,说他无意中,在何应麟的书房纸篓里,捡到了一张被撕碎的银行汇款单碎片。
碎片上,有一个来自瑞士银行的、清晰的印戳。
这些线索,零散,却致命。
它们就像一盏盏,在黑暗中被点亮的灯。
精准地,为林薇的调查,指引着方向。
而提供这些线索的人,无一例外,都属于郑院长那个“反对派”的阵营。
林薇坐在黄桷垭别墅的书房里,看着地图上,那些被她用两种不同颜色标注出来的、互相矛盾的信息。
她陷入了巨大的困惑。
支持她的人,在千方百计地,阻挠她。
反对她的人,却在不遗余力地,帮助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感觉自己像走进了一座巨大的、扭曲的哈哈镜迷宫。
每一个向她微笑的人,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把刀。
而每一个对她怒目而视的人,却又在悄悄地,给她递上盾牌。
她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重庆的政治水深,远超她的想象。
在这里,忠诚与背叛,盟友与敌人,根本不是一张脸谱,就能简单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