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胜要上山,大家伙儿都蠢蠢欲动,毕竟窝了一冬天了,都想出去活动活动。可上山的危险系数高,大人们都不放心。
最后,在牛大的陪同下,家里大大小小的男孩子才得以进山寻宝
怀清站在院子里,拢了拢棉袖套,看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朝山里走去。
她怕冷,就不跟着去凑热闹了,转身进屋,打算和姥爷唠唠嗑。毕竟于家以后的发展方向,还得姥爷这位一家之主拿主意。
于姥爷是个开明的人,只是在关乎于连胜的事情上,他一向谨慎。这并非是要阻碍儿子的发展,而是作为过来人,想用自己的经验保护孩子。
怀清做事向来喜欢直来直去,一进屋,就跟姥姥姥爷说明了想继续请小舅帮忙开荒,以后还让他管理庄子的事情。
于姥爷对这个大外孙女向来偏爱几分,能帮到她,自然是二话不说,直接点头答应。怀清还有些诧异,本以为还得费一番口舌劝说呢。
于家两个舅母在一旁择菜,一边笑着打趣:“这事要是小叔子自个来说,没准还不成,可大外孙女亲自开口,老爷子哪能不答应啊。”
这小半年,于家靠着做竹签小赚了一笔,有了银子,底气也足了。两个舅母回娘家都能挺直腰杆,更别提老爷子了,现在去村口闲聊,那都是走路带风的。
这一切可都多亏了小姑子一家,而小姑子家能有如今的起色,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大外甥女带来的财运。
年前小姑子一家买了庄子,请小叔子去帮忙开荒,妯娌俩私下就说,小姑子一家要是真起来了,小叔子能跟着走出这小山村也是好事。没想到,这才刚过年,夏家就真带来了好消息。能出去闯荡,这可是小叔子多年来的梦想。她们妇道人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老爷子又怎么会不懂,怎么会拒绝这么好的事呢?
绝对不会!
再者,清姐儿还帮着出了好多主意,像竹床、竹椅、竹沙发、竹躺椅这些,虽说她们不懂怎么做,但也知道肯定是好东西。于家能不能跟着发展起来,可就全指望这些了。
怀清见姥爷姥姥这么好说话,便把提前写好的各种制作方子、需要的工具图纸等一股脑都交给了姥爷。至于后续要怎么操作,那就不是她操心的事了。
她偷偷去厨房水缸加了灵泉,然后拍拍屁股,跟着于安卉、于安妮两位表姐进她们屋子去了。
这天实在太冷,还是窝在屋里舒服。
于姥姥方氏紧紧拉着闺女的手,一下又一下轻轻拍着,喉咙像是被什么哽住,千言万语堵在心头,竟说不出话来。
这些年,闺女女婿为人踏实,儿子媳妇也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几个孙辈更是孝顺又有出息。她过去好些年,一直盼着闺女能过上舒心的日子,如今,闺女的生活舒坦了,自家也跟着沾光,日子越过越好。
老话说的“苦尽甘来”,可不就是如此嘛。
于氏心里明白爹娘的心思,也不言语,只是轻轻靠在母亲身上,随着母亲的动作微微晃动。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爹娘对她是这样,她也满心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一生平安顺遂。如今孩子们懂得感恩回报,她心里满是欣慰。
谨哥儿几个都已经进学读书,不管将来如何,能识字读书,就比一般农家子弟强出许多。日后就算不能入朝为官,也有一技傍身,能保自己安稳生活。
只是,她心里一直放心不下清姐儿和淑姐儿两个闺女。
女子在娘家的这十几年,或许是她们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这点于氏深有体会。
所以,她也盼着两个闺女在闺阁中的日子能顺心如意,尤其是清姐儿。
过了年,清姐儿就十四岁了,也到了该相看亲事的年纪。清姐儿曾经痴傻过,这是不争的事实。
即便现在已经好了,但这个过往总会成为她相看亲事的阻碍,比起别家姑娘,她的路肯定会更艰难些。
于氏悄悄看了一眼正在一旁摘菜的大嫂,立年和清姐儿年龄相仿。要是清姐儿能嫁进于家,有自己母亲照看着,想来也不至于受婆家的刁难。
不过,这些想法,她也只是在心里想想,连自己当家的都没告诉。
一来,清姐儿清醒才不过几个月,一家人还没亲近够呢。就算从今年开始相看,真要成亲,也得再过三四年。
二来,她也摸不准大嫂的心思。虽说她心里希望清姐儿能嫁回于家,但也不是非于家不可。要是大嫂有不同意见,这事儿也就没法成。
最后,还得看清楚姐儿自己的想法。清姐儿和一般的闺阁女子不同,这终身大事,得她自己点头才行。
总之,这事儿还早着呢,也只是她自己在心里琢磨琢磨,一切还得从长计议。
此时的怀清,丝毫不知道母亲已经在为她相看亲事,甚至还把于家表哥列入了考虑范围。她正窝在于家表姐的闺房里呼呼大睡呢。今天要来于家庄,全家都起了个大早。这闺房里暖烘烘的,还弥漫着淡淡的香气,让人不知不觉就犯困。
淑姐儿倒是精神得很,正兴致勃勃地给两位表姐讲解她的小绣坊。还说希望年后能招一两个新人手帮忙做玩偶,看这架势,显然是盯上了于家的这两位表姐。
夏兴南一行人在于家吃完中午饭,又闲聊了好一会儿,便赶着回家了。这还没开春,地上的积雪还没化,牛车走得慢,就算现在慢慢往回赶,也得晚饭前才能到家。
于家的人都满是不舍,但也没办法。不是不想留他们住下,实在是家里就这么几间屋子,根本住不下这么多人。
于姥爷望着闺女一家离去的背影,重重地叹了口气,说道:“今年一定要把房子盖起来。”声音不小,全家人都听到了。
最小的于立康转过头,一脸天真地问道:“爷爷,是小叔要成亲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