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强攻的惨重失利,让皇太极意识到,单纯依靠蛮力硬撼这座经过精心准备的坚城,代价实在太大,且胜负难料。这位雄主立刻转变思路,一方面继续维持对宣府镇城的围困和不定时的佯攻,以疲惫守军;另一方面,则采纳了汉臣范文程等人的建议,祭出了攻城的另一法宝——穴地攻城。
数日之后,守城的明军敏锐地察觉到,城外某些区域的八旗军活动异常,尤其是在夜间,似乎在有组织地挖掘泥土,并且将挖出的新土小心地运走掩埋。
“督师,建奴恐怕是在挖地道!”周遇吉经验丰富,立刻向王小伟禀报。
王小伟心中一凛。穴地攻城是古代攻守城战中常见且极其凶险的一招。攻城方挖掘地道通往城墙下方,然后用火药爆破,摧毁墙基,制造突破口。一旦让其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立刻组织人手,在城内贴近城墙根的位置,挖掘深壕,埋设‘地听’(大瓮,派人监听地下动静)!同时,准备大量的柴草、硫磺、硝石,还有……粪水!”王小伟迅速下令应对。
守军立刻行动起来。很快,通过“地听”,他们果然监听到了来自城北、城西等多个方向地底传来的、隐约的挖掘之声!建奴果然在掘地道!
一场无声的、在地底下的较量就此展开。
明军根据声音判断地道大致方位,然后从城内反向挖掘“横巷”,试图拦截敌方地道,或者向其内部灌注烟、水,甚至派出精锐士卒进入地道进行白刃战。
而八旗军则凭借人力优势,同时开挖数条地道,并且在地道中设置障碍,派遣精锐守卫,与明军进行残酷的坑道争夺。
地底下的战斗,黑暗、狭窄、潮湿,充满了未知和恐惧,其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城头的厮杀。
就在王小伟全力应对地下威胁之时,军情司送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他们截获了一名试图混入城中的细作!经过审讯,此人竟是梁嘉宾派来的,携带的密信内容,是告诉城中内应(麻登云旧部残余),约定于三日后子时,在城西一处较为僻静的城墙段,举火为号,接应八旗军登城!
“梁嘉宾……果然贼心不死!”王小伟看着密信,眼中寒光闪烁。他之前肃清内奸,看来并未完全干净,仍有漏网之鱼。
“督师,是否立刻全城大索,揪出内应?”徐锐问道。
王小伟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不必。他们想里应外合,我们将计就计!”
他立刻做出部署:
第一, 秘令军情司和监察司,暗中监控城西可疑区域及所有与麻登云有过关联的人员,锁定内应,但暂不抓捕。
第二, 密调“燎原营”一部及最精锐的燧发枪兵,于三日后子时前,秘密埋伏于约定接应的城墙段后方,张网已待。
第三, 命令周遇吉,在三日后子时,于城东、城南方向,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火把调动和鼓噪,做出主力被吸引过去的假象,迷惑敌军。
安排妥当,王小伟静待鱼儿上钩。
三日时间转瞬即逝。子时将近,宣府镇城一片寂静,唯有寒风呼啸。城东、城南方向忽然火把晃动,人声鼎沸,战鼓擂响,仿佛有大队人马在调动。
与此同时,城西那段僻静的城墙脚下,几点微弱的火光悄然亮起,按照特定的节奏晃动了几下。
城外黑暗中,早已准备多时的数千八旗精锐,看到信号,立刻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向城墙涌来,数十架云梯被迅速架起!
然而,就在第一批八旗锐兵即将攀上城头之际——
“砰!砰!砰!砰……”
城头上,早已埋伏好的数百支燧发枪骤然开火!炽热的弹雨如同狂风暴雨,瞬间将城墙下的八旗兵笼罩!惨叫声顿时打破了夜的寂静!
与此同时,城墙后方亮起无数火把,将这段城墙照得如同白昼!“燎原营”精锐手持刀枪,将那些刚刚冒头、试图里应外合的内应,砍瓜切菜般斩杀殆尽!
“中计了!快撤!”城下的八旗将领魂飞魄散,急忙下令撤退。
但为时已晚!城头上的虎蹲炮、弗朗机炮对准了溃退的敌军猛烈开火,弓箭手也拼命向下射击。埋伏在两侧的明军预备队也趁机杀出,衔尾追击!
这场精心策划的里应外合,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八旗军丢下了上千具尸体,狼狈不堪地逃回了大营。
几乎在城西反击战打响的同时,城北一处挖掘已久的地道,也被明军成功侦知并拦截。在付出不小代价后,明军士卒将大量混合了硫磺、硝石和湿柴的燃料塞入地道,点燃后并用风箱向内鼓风,同时灌入大量粪水!
刹那间,那条通往城墙地基的地道,变成了燃烧和恶臭的地狱!里面作业的近百名八旗工兵和护卫,不是被浓烟呛死、烧死,就是被滚烫的粪水烫伤,无一幸免。更让八旗军胆寒的是,猛烈的燃烧和后续的灌水,导致那段地道及其上方的土层大面积坍塌,差点将外面接应的部队也埋了进去。
一夜之间,穴地攻城和里应外合两条毒计,双双破产!八旗军士气遭到沉重打击,而明军则士气大振!
皇太极在御帐中,得知两个计划均告失败,且损失惨重时,气得脸色铁青,猛地将手中的酒杯摔得粉碎!
“王承渊!好!好得很!”皇太极胸膛剧烈起伏,眼中充满了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棋逢对手的凝重。他意识到,想要短时间内攻下宣府,几乎不可能了。
战事,似乎要转向对他不利的长期消耗。而就在此时,一个来自后方以及大明朝廷内部的消息,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和契机。
(第九卷第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