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招展,凯旋的号角声悠长而雄壮。
当柴荣率领着得胜之师,押解着大量的俘虏和缴获,班师返回澶州时。
整个澶州城乃至周边地区都陷入了沸腾。
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欢呼声震天动地。
高平大捷的消息早已传回,澶州军民与有荣焉。
尤其是得知自家节度使亲临前线、麾下陈防御使更是立下擎天保驾之功后。
这种自豪感更是达到了顶点。
然而,陈稳并未在澶州城的喧嚣中过多停留。
在向柴荣述职并简短拜会了州府同僚后。
他便带着麾下核心骨干以及朝廷封赏的诏书、印信。
在一队精锐靖安军的护卫下,马不停蹄地返回了他的根基之地
——临河、安平、洛川三县。
相较于澶州城的热烈,三县之地的迎接显得更为质朴,却也更加深沉。
得知主官不仅安然归来,更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侯爵,晋升防御使。
依旧执掌本地,三县的百姓、胥吏、以及留守的军士无不欢欣鼓舞。
他们不在乎朝堂上的风云变幻,他们只知道,是这位陈军使带来了秩序,带来了安宁。
如今更带来了无上的荣光,让他们这些边地之民也能挺直腰杆。
陈稳归来的第一件事,并非大肆庆功,而是兑现承诺。
在靖安军主力出征期间。
留守的张诚、赵老蔫等人严格按照陈稳离开前的部署,维持地方,组织生产。
陈稳归来后,立刻下令,将朝廷赏赐的部分金帛以及大量缴获的物资,毫不吝啬地分发下去。
阵亡将士的抚恤,第一时间足额发放到其家眷手中。
并承诺其家眷可减免赋税,子女可由官府供养至成年。
受伤将士得到最好的医治和丰厚的赏赐。
所有参与此次出征的将士,按功行赏,人人有份,无一遗漏。
即便是留守的军士和协助维持地方的青壮,也分得了部分钱粮作为犒劳。
这一系列举措,如同暖流,涤荡了战争带来的悲伤。
更将“信”字深深烙入了每一个军民心中。
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追随陈稳,不仅能在战场上博取功名。
更能得到最实在的保障和尊重。
军心、民心,至此彻底归附,坚如磐石。
稳定了人心之后,陈稳立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三县的深化治理与发展建设中。
拥有了“澶州防御使”的头衔和“便宜行事”之权,他推行起政令来更加得心应手。
他首先将“能力赋予”的应用,从军事领域更广泛地延伸至内政建设。
春耕在即。
陈稳亲自巡视田间地头,并不时地对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和负责组织生产的吏员施加“广泛2倍能力赋予”。
这并非直接让他们力气变大,而是提升了他们的专注力、判断力和组织效率。
老农们对墒情、选种的判断更为精准。
吏员们调配人力畜力、分发农具种子的速度更快,差错更少。
整个春耕的效率和秩序,远超往年。
在工匠营,赵老蔫欣喜若狂。
陈稳不仅给了他更大的权限和资源,更是时常对他和几个大匠进行“集中4倍能力赋予”。
在这种状态下,赵老蔫感觉自己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以往一些困扰许久的技艺难题迎刃而开。
对陈稳提供的那些改良农具、水利设施图纸的理解和打造速度大大加快。
工匠营的效率和质量陡增,新的曲辕犁、高效水车、改良织机等物。
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被制造出来,分发应用。
城防加固、水利兴修、道路铺设等工程也全面铺开。
获得效率加成的民夫和兵卒们干劲十足,工程进度一日千里。
陈稳甚至尝试在大型工程中,对不同工段的小头目同时进行“广泛2倍赋予”。
使得整个工程的协调性、进度掌控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
与此同时,陈稳进一步深化军制改革。以历经血火考验的靖安军老兵为骨架,大量吸纳在战斗中表现优异的俘虏以及慕名来投的流民青壮,扩编军队。
新的军队严格按照靖安军的模式进行训练,并开始轮换驻防三县要地,并参与屯田和工程建设,实现兵民一体,自给自足。
张诚、王茹等人则总揽民政,梳理讼狱,丈量土地,推行更加公平的税赋政策,鼓励商贸,招揽流民。
在陈稳“能力赋予”的间接辅助下,整个行政体系的运转效率极高,政令畅通,吏治为之一清。
时间在忙碌中飞速流逝。
短短数月,三县之地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田野里禾苗茁壮,工坊中叮当声不绝于耳。
市集上商旅渐多,流民得到安置,百姓脸上有了笑容,军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
陈稳站在新加固的临河县城墙上,眺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这片土地、这些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
识海中那磅礴的势运气旋,随着三县的蓬勃发展、民心的凝聚、根基的巩固。
正在以一种稳定而持续的速度,不断地积累、壮大。
虽然依旧无法主动调用,但其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无比坚实的底蕴和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这里,不再仅仅是他赖以立足的防区,而是真正成为了他的家,他的国。
他在这乱世之中,亲手打造并誓死守护的根基之地。
根基,已然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