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在朝堂上态度的微妙转变,如同在紧绷的弦上轻轻拨动了一下,虽未立刻化解南北对峙的僵局,却也让那令人窒息的压力为之一松。至少,明面上喊打喊杀的声音暂时平息了。
这份“功劳”,自然被记在了那十坛北疆特供“白酒”上。
靖北镇酒坊的出酒量被严格控制在极低水平,但每一滴都堪称精华。除了少量用于北疆高层内部和犒赏有功将士外,绝大部分都被精心包装,通过市舶司的隐秘渠道,流向了中原。
最初,这些装在素雅白瓷瓶或古朴陶罐中,没有任何标识的烈酒,只是作为“北疆奇珍”,在少数与北疆关系密切、且胆大包天的巨贾之间小范围流传。其价格已被炒至天价,但仍是一酒难求。
然而,真正让“北疆烧酒”(民间因其性烈如火而得的俗称)名声大噪,并进入中原顶级权贵视野的,却是一场偶然。
京城,百味楼。
这是京城最负盛名的酒楼,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流连之所。这一日,几位致仕的老翰林在此雅聚,其中一位的儿子在朔州为官,曾得同僚赠送一小壶北疆烧酒,他知其珍贵,特献于老父品尝。老翰林们皆是风雅之士,于酒道一途更是见多识广。初见此酒清澈如水,还以为是寡淡之物,不料一开泥封,一股前所未见的醇烈酒香瞬间爆发出来,弥漫整个雅间,竟将满桌珍馐的香气都压了下去!
“此乃何物?竟有如此异香!”一位老翰林惊愕道。
献酒者得意地介绍了一番,众人将信将疑地小酌一口,顿时,那如火线般滚过喉舌、直坠丹田,随后又返上浓郁粮香与甘醇的独特体验,让这些喝惯了低度黄酒、果酒的老饕们目瞪口呆!
“琼浆玉液!此真乃琼浆玉液也!”一位以品酒着称的老翰林激动得胡须直颤,“老夫遍尝天下美酒,从未有如此烈而醇,香而润者!北疆苦寒之地,竟能出此神品?!”
这场小范围的品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北疆烧酒那迥异于所有当世酒品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其令人难忘的烈性(对于追求刺激和彰显身份的权贵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迅速通过这些文人雅士、权贵门客之口,在京城的上流圈子中传开。
“北疆烧酒”之名,不胫而走。
需求催生市场。尽管北疆方面严格控制出货,但黑市上,北疆烧酒的价格已被炒到了离谱的程度,一两酒几乎等价于一两黄金!而且有价无市!无数酒商、权贵家仆,想尽办法打听这酒的来源,最终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北疆市舶司。
一时间,北疆市舶司设在中原几个主要城市的隐秘联络点,门槛几乎被踏破。来的不再是普通的商贾,更多的是各路权贵的代言人,所求无非一字——酒!
这股突如其来的“白酒热”,让原本因王振态度转变而稍显缓和的南北关系,呈现出一种更加复杂微妙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