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还在疑惑。
再说莺儿,透过那车帘缝隙,也看见了鸳鸯。
莺儿看到鸳鸯可乐坏了。
原先一起玩的姐妹,当然热乎。
莺儿起身走到车门边。
手抚在车门上,惊喜地向鸳鸯叫道:“鸳鸯姐姐,鸳鸯姐姐,原来你也在这里!”
鸳鸯听得有人叫她。
寻了声音看去,发现门外停了辆厢式马车。
这种精致的载人马车,以前府里有。
来这庄上,便看不到了。
庄上用的,都是装货的平板马车,或者牛车。
很少看到专门载人的厢式马车。
鸳鸯好奇,这种马车,应该是京里来的吧。
咦!这来的是谁呢?
鸳鸯向大门走来,边走边瞧着那马车。
看见马车门儿半开处。
莺儿站在那里。
正笑着向她招手。
口里喊道:“鸳鸯姐姐!”
鸳鸯见是莺儿,也乐坏了。
连忙跑了过来。
鸳鸯伸出手去。
向莺儿笑道:“莺儿姑娘,真的想不到!”
莺儿搭着鸳鸯的手,跳下马车。
宝钗听得莺儿叫了鸳鸯。
看到鸳鸯跑了过来。
莺儿又下了车。
宝钗便也起身,来到车门处。
车夫放下脚梯。
莺儿连忙过去,伸手扶了宝钗。
鸳鸯也走到梯旁。
和莺儿一边一个,扶了宝钗下车。
鸳鸯欣喜地向宝钗说道:“宝姑娘,姑娘怎么找到这里的,快跟我进去,太太、老太太,一直念叨着姑娘和姨妈,不知你们咋样呢?去了哪里?现在好了,老太太、太太看见,不知道有多高兴呢!”
宝钗搭着二人的手,下了马车。
鸳鸯转身,又向车里张望。
向宝钗说道:“咦!姨妈呢?”
宝钗听鸳鸯问母亲,含笑瞧着鸳鸯。
寻思鸳鸯这气色不错。
刚刚鸳鸯扶我时,手上有温度。
鸳鸯是人没错。
又听鸳鸯说,太太、老太太,都在念叨她和妈妈。
前世太太死在三年后。
现在太太也在,说明无恙!
这里的一切,也不是幻境、梦境。
贾家似乎不似前世败落。
这是怎么回事儿?
宝钗虽有太多不解。
面上却一点儿不露。
宝钗含笑向鸳鸯说道:“妈妈她老人家,身子骨软,等开春暖了再来。”
说着,指着后面两辆马车。
向鸳鸯说道:“妈妈让我、带了这些东西来,怕你们缺这些。”
鸳鸯看向后面车子。
一辆车装的是吃的。
一辆车装的是穿的棉衣。
鸳鸯寻思宝钗和她一样。
都以为贾家穷困潦倒。
我来时,是打算吃糠咽菜地受苦。
宝姑娘来,是送吃送穿的。
鸳鸯向宝钗笑道:“难为姑娘了,拖了两车来!”
说着,又转向门口的青壮年。
宝钗听鸳鸯,向那个青壮年说道:“乔大,你把这三辆马车,引到院里,帮着归置。”
宝钗见那叫乔大的青年。
欢快地,先奔向后面的马车。
宝钗想着,那叫乔大的人。
应该是下人吧,瞧乔大这气色儿,应该不缺吃穿的!
咋看到这些东西,竟如此开心。
宝钗哪里知道,乡下的庄户,吃穿是根本。
虽吃饱穿暖,看到这些保命的东西,也还是当宝贝似的珍惜。
真正的庄稼人,收着大田大地的粮食,看到田间漏下一根麦穗,也会弯腰捡回去。
庄稼人穿衣,只要可缝补,亦舍不得扔的。
乔大那边,欢天喜地地,带着载货马车进了院子。
宝钗这边,宝钗和莺儿,跟着鸳鸯进了院里。
寻视这院子真大。
院子西边,约有五分地,都种了大白菜。
看过去,下白上翠,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煞是好看。
院子东边,圈了一溜儿的栏杆。
那栏杆里,公鸡母鸡,喧喧闹闹儿地,正追赶玩耍着。
栏杆北边,有二分田的韭菜,在阳光下,透着点点儿的绿。
整个院子,整洁而又充满农家气息。
院里还有几棵枣树儿,冬枣还挂在枝上,青里透红,泛着淡淡的晶莹之光,看着还真养眼儿。
鸳鸯见宝钗看那枣树。
笑着过去,拿起依着树的竹竿,轻敲一下,掉下五六个枣儿。
鸳鸯拿出帕子,擦了擦。
递给宝钗和莺儿。
向宝钗笑道:“宝二奶奶说,这枣儿,等浸了霜才好吃,姑娘尝尝,浸了霜的还真好吃。宝二奶奶还说,枣儿不用收,放在树上随吃随取。”
“宝二奶奶”
宝钗听着愣了一下。
转而反应过来。
自个都有点好笑。
此“宝二奶奶”非我也。
宝钗笑而不言。
莺儿记得,府里吃的大白菜,都是收在窖里的。
指着那片白菜,向鸳鸯笑道:“这个也不用收么,也不怕冻死?”
鸳鸯笑道:“不用,宝二奶奶说,这白菜贴着墙,背着北风,照着太阳,雨雪时覆一层厚厚的稻草,随吃随取,比窖藏的吃着新鲜。”
宝钗点头,寻思来时,还怕黛玉噶了。
听鸳鸯这话,黛玉不仅活着。
貌似活得还滋润。
只是黛玉一个大家小姐,咋懂得这些!
宝钗指着院里。
向鸳鸯说道:“这,都是你们家宝二奶奶的意思?”
鸳鸯一脸小傲娇。
向宝钗笑道:“都是都是,我们宝二奶奶,真是什么都知道,姑娘待会儿,尝尝我们家的大白菜,甜甜糯糯的,真的好吃!”
鸳鸯又指着那栏里的鸡。
向宝钗说道:“连那母鸡下的蛋儿吃着,都比以前府里用的,透着清香儿!”
宝钗吃那冬枣儿,甜甜脆脆的,别有一样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