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国际公海坐标,一片远离常规航线的蔚蓝荒漠。针对“方舟”平台的行动,无法依靠任何国家的公开力量,这注定是一场“灰色地带”的隐秘较量。
在更高层级的授权与资源支持下,一支精干的行动小组被组建起来。陆延昭作为现场指挥,沈墨池以技术顾问身份同行。他们伪装成一支受雇于某海洋研究所的“深海地质与环境噪音监测团队”,搭乘一艘经过特殊改装、看似普通的中型科考船“探索者号”,驶向目标海域。
海天一色,航行枯燥而漫长。船上气氛却如同绷紧的弓弦。队员们反复推演着各种接舷、潜入、控制的预案。沈墨池则利用船载设备和带来的仪器,持续监测着目标区域的电磁信号和声学环境,试图捕捉“方舟”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
“对方必然有严密的反侦察措施,”沈墨池看着屏幕上相对平静的数据曲线,“‘方舟’很可能处于静默或低功耗运行状态,只有在特定时间或执行任务时才会完全启动。”
陆延昭站在舷窗前,望着无垠的海面:“那就等。猎人,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航行的第四天傍晚,在距离坐标点尚有数十海里的预设观测位置,“探索者号”的远程被动声纳阵列,捕捉到了一段极其微弱、但规律异常的低频声波信号。信号源就在坐标点附近,深度约百米,特征与已知的任何海洋生物或地质活动均不相符,更像是一种……大型机械的循环运转噪音。
同时,高空无人侦察机(以商业气象监测为掩护)传回的、经过增强处理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显示,在坐标点海面之下,存在一个巨大的、轮廓模糊的人工结构阴影,其规模远超普通潜艇或钻井平台。
“方舟”……它真的存在。并非漂浮于海面,而是如同一座沉默的冰山,隐匿在波涛之下。
“水下平台……”陆延昭眼神锐利,“难怪如此难以发现。进攻和撤退的难度都增加了。”
沈墨池则更关注那段低频声波:“这种运转模式……像是在维持某种大型环控系统,或者……在为某种高能耗设备提供基础能量。‘牧羊人’计划,可能需要一个极其稳定的环境。”
接下来的两天,“探索者号”如同真正的研究船般,在周边海域进行着“科学研究”,实则利用各种被动探测手段,尽可能多地绘制“方舟”的外部结构和防御布置图。
平台似乎主要依靠声纳和光学隐身来规避侦查,外围警戒并未发现大规模武装巡逻的迹象。这符合其高度保密的特性——过多的武力反而容易暴露。
一个大胆的渗透方案被制定:利用微型军用潜艇,在夜色掩护下悄然接近,从平台底部一个疑似维护舱口的位置进行无声突破。行动时间,定在次日凌晨,海况最为平静的时刻。
深夜,所有人都在进行最后的准备。沈墨池在狭小的舱室内,最后一次检查着携带的便携式信号分析仪和那管根据“幽灵频率”逆向工程制作的、效果未知的“稳定剂”声波发生器。
陆延昭走进来,递给他一件特制的潜水服,内部编织了能够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分散声纳探测波的复合材料。“跟紧我。”他的声音在轮机舱的低鸣中显得格外低沉。
沈墨池接过潜水服,点了点头,没有多言。
凌晨三点,月暗星稀。微型潜艇如同黑色的幽灵,无声地滑入墨色的海水,向着那座隐藏在深渊边缘的人工岛屿潜去。
潜艇内空间逼仄,只有仪表盘幽蓝的光芒映照着陆延昭刚毅的侧脸和沈墨池专注的眼神。声纳屏幕上,“方舟”的轮廓越来越大,细节也越来越清晰——那是一个由多个巨型圆柱体模块连接而成的、充满未来感的复杂结构。
接近预定入口时,潜艇的机械臂无声地伸出,吸附在平台光滑的金属外壳上。激光切割器开始工作,在特制合金上熔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圆孔。
孔洞另一侧,是黑暗和寂静,以及一股冰冷的、带着机油和臭氧味道的空气。
陆延昭第一个钻了过去,战术枪上的激光指示器在黑暗中划出一道细长的红线。沈墨池紧随其后,脚踏在冰冷的金属地面上,发出轻微的回响。
他们成功进入了“方舟”内部。
然而,就在沈墨池的脚刚刚站稳的瞬间,他手中一直保持开启状态的信号分析仪屏幕,猛地跳动起来!一个强烈的、与巴黎圣母院事件中捕捉到的“幽灵频率”高度同源的信号,正从前方的通道深处传来,稳定而清晰!
这频率并非攻击性的,更像是一种……灯塔般的引导信号。
沈墨池猛地抬头,与陆延昭惊疑的目光撞在一起。
这个隐藏在“监护会”核心堡垒中的“幽灵频率”,究竟是陷阱,还是……来自“裂隙”同类留下的、最后的路标?
前方黑暗的通道,仿佛一张巨口,既通往未知的危险,也可能通往揭开一切谜底的终极答案。下一章,他们将在“方舟”的腹地,直面“牧羊人”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