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刘俊收回目光,脸上并无愠色,反而露出一丝理解的笑容。
“元皓先生真乃性情中人也。”
刘俊语气平和,“重乡梓,此乃士人之节操,令人敬佩。强求反而不美。”
他看向郭嘉,宽慰道:
“奉孝此行辛苦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能与元皓先生有此一番交往,留下善缘,已属不易。
或许日后,真有在河北再见、共事之时。”
郭嘉见刘俊如此豁达,心中敬佩,拱手道:
“主公英明。
嘉亦觉田先生虽暂不能为我所用,然其人对主公印象颇佳,将来未必没有转圜之机。”
刘俊点头:
“嗯,此事暂且放下。巨鹿新定,千头万绪,还需奉孝多多费心。”
“主攻放心,此乃嘉分内之事。”郭嘉应道。
正当刘俊与郭嘉商议之际,门外传来脚步声。
关羽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身后跟着一位身着儒衫、气度不凡的中年文士。
“兄长,”
关羽拱手道,“这位便是广平沮授,沮公与先生。”
刘俊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立刻起身,快步迎上前去,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热情:
“哎呀!公与先生!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他执礼甚恭,毫无一方诸侯的架子。
沮授见刘俊如此礼贤下士,心中先是一暖,连忙还礼:
“刘将军言重了。授一介草民,岂敢当将军如此厚待。”
“先生过谦了!”
刘俊朗声笑道,“关将军归来途中,已多次提及先生才学。
先生洞察时局,深谙韬略,乃国士之才!俊心向往之久矣!
今日先生肯屈尊前来,实令我这府衙蓬荜生辉!”
一番话说的诚恳至极,让沮授顿感如沐春风,连称不敢。
刘俊随即转身吩咐左右:
“速备酒宴!今日我要为公与先生接风洗尘!”
他又对沮授笑道:“仓促之间,恐有怠慢,还望先生勿怪。”
沮授受宠若惊:“刘将军客气了!”
宴席很快设下,虽非极尽奢华,却也精致周到。
席间,刘俊并未急于招揽,而是与沮授纵论天下大势。
从黄巾之乱的根源,到各地诸侯的优劣,再到朝廷的积弊。
刘俊侃侃而谈,见解独到,分析鞭辟入里。
他尤其详细阐述了南阳未来的发展规划——
如何整军经武、如何安抚流民、如何发展农桑、如何结交四方……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既有宏大愿景,又有具体步骤。
沮授起初只是静听,渐渐眼神越来越亮。
不时颔首表示赞同,偶尔插言补充,二人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他原以为刘俊只是一员能征善战的武将,未料其胸中竟有如此韬略与抱负。
“刘将军高见!”
沮授忍不住击节赞叹,“将军对时局剖析之深,对未来的谋划之远,授闻所未闻!
尤其是这‘稳扎南阳,观时待变,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实乃老成谋国之道!
将军真乃神人也!假以时日,必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刘俊见火候已到,便举杯郑重道:
“公与先生,俊虽不才,然确有匡扶天下之志。
奈何才疏学浅,常感独木难支。今日得见先生,如暗夜得灯!
俊恳请先生出山相助,屈就我南阳军右军师一职,与奉孝一同参赞军机,共图大业!
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沮授闻言,放下酒杯,整理衣冠,离席起身,对着刘俊深深一揖,语气坚定而诚恳:
“将军雄才大略,礼贤下士,更兼救国安民之宏愿!
授不才,愿效犬马之劳,追随主公左右,竭尽心力,以报知遇之恩!”
“好!好!好!”
刘俊大喜过望,亲自离席扶起沮授,“我得公与,如高祖得子房也!”
至此,沮授正式归入刘俊麾下。
府衙之内,一派欢欣鼓舞之气,刘俊麾下,再添一位顶尖谋士。
…………
三日后,巨鹿城府衙内,气氛肃穆。
刘俊端坐主位,左侧是军师郭嘉、沮授,右侧是关羽。
四人正围在一幅巨大的冀州舆图前,商议着南阳军下一步的行动。
“主公,”
郭嘉指着地图上巨鹿的位置,“我军在此已盘桓数日,粮草消耗甚巨。
冀州虽定,然根基不在此处。嘉以为,当早日班师回南阳,巩固根本,方为上策。”
沮授捻须沉吟片刻,接口道:
“奉孝所言有理。然我军此番北上,声势浩大,若骤然全师而退,恐冀州新附诸郡人心浮动,再生变故。
授以为,撤军之前,需妥善安排,示之以威,怀之以德,方可保此地暂安。”
关羽丹凤眼微睁,沉声道:
“二位军师思虑周详。然我军久留异地,亦非良策。云长以为,当速定章程,早日凯旋。”
刘俊手指轻敲案几,正欲开口,忽闻堂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
亲兵来报:“启禀主公!甘宁将军、徐晃将军在外求见,言有军情禀报!”
“快请!”刘俊精神一振。
片刻,甘宁与徐晃风尘仆仆地大步走入。
二人甲胄未卸,身上犹带征尘,却掩不住满脸的兴奋之色。
“末将甘宁(徐晃)参见主公!”
二将抱拳行礼。
“兴霸、公明辛苦了!”
刘俊抬手虚扶,“看二位神色,想必是有捷报?”
甘宁率先开口,声若洪钟:
“禀主公!末将与徐将军奉命扫荡东部南部诸郡,现已克复魏郡、清河、安平、河间、渤海五郡!
各郡负隅顽抗之黄巾余孽已尽数剿灭或归降!”
徐晃接着详细禀报,语气沉稳:
“此战共计缴获钱帛、珍宝折合超过八亿钱!粮草二十五万石!
兵器、铠甲、马匹等军资堆积如山,尚在清点之中。
另,收降精壮黄巾士卒四万余人,已初步整编看管。”
他顿了顿,补充道:
“各郡府库均已查封,地方政务暂由我军派人监管,以待主公定夺。”
堂内众人闻言,皆面露喜色。
刘俊更是抚掌大笑:
“好!好!兴霸、公明立此大功,当记头功!我南阳军有此收获,如虎添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