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191 章:押运御匪?边疆传讯
正德三年(1508 年)?夏(八月初十)?卯时?京北官道
夏末的晨雾还未散尽,京北官道上已响起整齐的马蹄声。沈知薇带领的锦衣卫与陈猛的雄狮卫组成押运队,五十辆载着火器的马车在队伍中央,车轮裹着软布,在青石板路上行驶时只发出轻微的轱辘声。沈知薇勒住缰绳,目光扫过前方的岔路 —— 按路线图,再走二十里就是第一个驿站,可猎鹰卫暗卫刚传来消息,岔路附近的树林里,有十余名手持弯刀的山匪在徘徊,像是在寻找劫道目标。
“陈将军,让队伍放慢速度,前排士兵列防御阵。” 沈知薇压低声音,右手按在腰间的绣春刀上,“山匪可能盯上了咱们的马车,虽不知是火器,但绝不能让他们靠近。”
陈猛立刻挥手,雄狮卫士兵迅速行动:前排士兵手持燧发火铳,枪口对准树林方向;后排士兵护在马车两侧,手按刀柄严阵以待。马车旁的锦衣卫暗卫悄然潜入树林,弓弦拉满,目光紧盯着林中叶影晃动的方向。
片刻后,树林里突然冲出一群山匪,个个面黄肌瘦,手中握着锈迹斑斑的弯刀,朝着马车扑来 —— 显然是常年盘踞在此的盗匪,见车队规模大,以为能劫到财物。“放铳警示!” 陈猛厉声下令,前排雄狮卫扣动扳机,“砰!砰!” 的铳声在晨雾中炸开,山匪们吓得愣在原地,为首的几人甚至往后退了两步。
沈知薇策马冲出,绣春刀寒光一闪,直取山匪头目,刀刃架在对方脖子上:“此乃朝廷押运物资,尔等也敢劫?不想死就立刻滚!”
山匪头目见对方装备精良,又有火铳,顿时吓得腿软,连忙跪地求饶:“官爷饶命!小的们是一时糊涂,再也不敢了!” 说着,就带着手下连滚带爬地逃回树林,转眼没了踪影。
“没伤到人吧?” 沈知薇收刀回鞘,看向身边的士兵。陈猛摇头:“都是些乌合之众,没敢真动手。只是这京北官道竟有山匪盘踞,得让地方官府好好清剿一番。”
沈知薇点头:“继续赶路,到驿站后让驿丞传信给顺天府,让他们派兵巡查。另外,给陆指挥传个信,说押运队遇山匪,已驱散,火器无损。”
辰时?虎豹营工坊兵工厂
同一时刻,虎豹营兵工厂的铸铳作坊里,陆砚昭正与赵小匠查看第三批火器的模具。工匠们已开始打造带消音槽的盘龙铳枪管,水力砂轮转动的声响与金属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赵小匠拿着刚打磨好的枪管,递到陆砚昭面前:“指挥,您看这消音槽,三道螺旋纹均匀,比预期的精度还高,装在铳上至少能减三成噪音。京营的人要是来了,肯定得夸咱们手艺好。”
陆砚昭接过枪管,对着晨光端详 —— 膛线光滑无毛刺,消音槽的弧度也恰到好处:“不错,按这个标准量产。对了,边军那边有消息吗?第一批火器应该快到第一个驿站了。”
话音刚落,猎鹰卫队长李颖匆匆赶来,手中举着两封密报:“指挥,沈千户传来消息,押运队在京北岔路遇山匪,已驱散,火器没受损。另外,陆砚青大人从边疆传来急信,说瓦剌骑兵最近在宣府边境活动频繁,还扣押了咱们的两名商队成员,想逼边军交出边境地图,边军现在急需火器支援。”
陆砚昭接过密报,指尖划过 “瓦剌骑兵”“宣府边境” 等字样,脸色渐渐凝重:“砚青在信里说没说边军的具体需求?”
“说了,” 李颖点头,“陆大人说边军现有的火铳射程不够,对付瓦剌骑兵很吃力,想让咱们加快奔雷短铳的量产,最好能在九月底前再送两百支过去,还需要更多的防冻火帽 —— 北疆十月就要下雪,普通火帽容易冻住。”
陆砚昭转身对赵小匠道:“调整生产计划,优先造奔雷短铳和防冻火帽,争取九月中旬就能启运。另外,让工匠们多做些备用枪管和通条,边疆风沙大,铳械容易堵膛、损坏,有备用的能及时更换。”
“遵命!” 赵小匠立刻召集工匠,将刚做好的盘龙铳模具暂时收起,转而搬运陨铁打造短铳零件,铸铳作坊里的敲打声愈发急促,每个人都明白,边疆的士兵正等着这些火器守护家园。
巳时?浣衣局(刘瑾的日常)
巳时的浣衣局,皂角味与水汽混杂在空气中。刘瑾正以 “副管事” 的身份,来回巡查太监们的洗衣进度 —— 他穿着新做的青色太监服,腰间挂着副管事腰牌,比之前的灰布短褂体面了不少,手中还拿着个小账本,时不时在上面记些什么。
“张公公,你这宫装的领口还没搓干净,” 刘瑾走到一名老太监身边,指着衣领上的污渍,“陛下的衣物容不得半点马虎,再用皂角搓两遍,要是还洗不干净,今天就别想吃饭了。”
老太监连忙点头,拿起皂角用力搓揉衣领。不远处,马永成蹲在角落,手中的木棒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洗衣盆,目光时不时瞟向刘瑾,心中满是嫉妒 —— 同样是被贬来浣衣局,刘瑾升了副管事,自己却还在做最苦的活,连件新衣裳都没有。
“马公公,发什么呆呢?” 刘瑾注意到他的偷懒,走过去沉声道,“这盆龙袍要是日落前没捶洗干净,咱家就告诉管事,扣你这个月的月钱。”
马永成脸色一白,连忙加快手中的动作,却仍忍不住低声抱怨:“都是被贬的人,你凭什么管我?”
“就凭咱家是副管事,” 刘瑾冷声道,“陛下给咱家机会,是让咱家好好做事,不是让咱家偷懒。你要是再敢抱怨,咱家现在就去告诉管事!”
马永成吓得不敢再说话,只能埋头捶打衣裳,指尖紧紧攥着木棒,指节都泛了白。刘瑾看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 他知道马永成心里不服,但自己能有今天,全靠踏实干活,若是马永成一直抱着侥幸心理,这辈子恐怕都难有出头之日。
这时,浣衣局管事走过来,递过一份衣物清单:“刘副管事,这是明天要洗的宫装清单,你安排人分下去,注意别弄混了各宫的标记。”
刘瑾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点头道:“放心吧管事,咱家这就安排,保证明天按时洗完。” 说完,就召集太监们,按清单分配任务,整个浣衣局的秩序比之前好了不少,连管事都对他多了几分认可。
未时?锦衣卫衙门大堂
未时三刻,王勇正与沈知薇的传令兵交谈。传令兵递过押运队遇山匪的详细密报,王勇看完后,眉头微皱:“京北官道乃朝廷要道,竟有山匪盘踞,看来顺天府的巡查不够到位。沈千户让你带话,让咱们协助地方官府清剿山匪?”
“是,” 传令兵点头,“沈千户还说,虽然这次只是山匪,但押运火器事关重大,怕以后再出意外,想让锦衣卫派些暗卫,在后续的押运路线上巡查,确保万无一失。另外,陆指挥让锦衣卫协助猎鹰卫,盯着京营库房和兵工厂周边,防止无关人等靠近。”
王勇起身,走到墙上的京城舆图前,用红笔圈出京北官道沿线的驿站:“让暗卫分驻在沿途的五个驿站,每天巡查路线,一旦发现山匪或可疑人员,立刻处置。另外,派人与顺天府尹对接,让他们加派衙役,清剿京北的山匪窝,绝不能影响火器押运。”
“属下明白!” 传令兵躬身领命,转身去安排。王勇看着舆图上的红圈,心中清楚 —— 边疆局势紧张,火器押运不容有失,哪怕是山匪,也得提前清除,不能给边军添乱。
酉时?虎豹营议事房
傍晚时分,陆砚昭坐在议事房内,手中拿着陆砚青的边疆来信,反复读着信中的内容:“宣府边境瓦剌骑兵增至三千人,常袭扰边民,劫掠粮草,边军火铳不足,难以远距离防御……”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着宣府的位置,对秦安道:“夜枭卫的教官准备得怎么样了?等边军拿到第一批火器,就得立刻动身去边疆,教他们用奔雷短铳对付瓦剌骑兵。”
“教官们都准备好了,” 秦安点头,“每人都带了十支训练用的短铳和五十枚防冻火帽,还编了《骑铳战术手册》,里面写了怎么在马上装弹、怎么利用地形射击,边军学起来能快些。另外,我们还准备了简易的铳械保养工具,教边军怎么清理膛线、更换零件。”
陆砚昭点头,目光扫过舆图上的京北路线:“押运队遇山匪,说明沿途还有隐患,让猎鹰卫加派人手,护送第二批火器时,每十里就有一名暗卫探路,确保路线安全。另外,让赵小匠在火器箱子里装些‘防潮包’,边疆湿气大,防止铳械生锈。”
秦安刚要领命,李颖又传来消息:“指挥,浣衣局的猎鹰卫暗卫传回消息,刘瑾今日一直在安排洗衣任务,没与外人接触,也没打听其他事;马永成虽有抱怨,但也完成了自己的活计,没惹麻烦。”
“知道了,” 陆砚昭点头,“继续盯着就行,只要他们安分,就不用多管。现在的重点是边疆和火器,不能分心。”
夜幕降临,虎豹营的灯火渐渐亮起。议事房内,陆砚昭仍在研究边疆舆图,指尖在宣府、大同的位置反复摩挲 —— 他知道,边疆的士兵正等着火器,每多耽误一天,边民就多一分危险。但看着兵工厂方向传来的灯火和敲打声,他心中又多了几分底气 —— 有工匠们的努力,有士兵们的守护,大明的边疆,一定能守住。
远处的钟楼传来戌时的钟声,浑厚的声响在夜空中扩散。陆砚昭收起舆图,走到窗前,望着兵工厂的方向 —— 那里的灯火依旧明亮,工匠们还在赶制火器,敲打声、砂轮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力量的战歌,在夏末的夜色中回荡。他知道,这些火器,这些工匠,这些士兵,都是大明最坚实的后盾,是守护江山百姓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