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停一下!”
周墨听着方文中嘴里的“宋代官学与私学师资演变”,和林逸口中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下的多主体建模”,感觉自己的cpU都快烧了。
这帮学霸吵起架来,简直是降维打击。
他一个头两个大,忍无可忍地冲到墙边,从朱允炆刚刚收拾好的书桌上抓起一支马克笔,在背后那块专门用来给皇帝们上课的大白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四个大字——师范大学。
“各位!各位!都别争了!”
周墨喘了口气,用笔杆敲了敲白板,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如果是为了‘快’,那完全可以套用现代师范体系,非常简单、粗暴。”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将自己从网上搜刮来的,那些关于现代义务教育体系的碎片化知识,用自己的逻辑重新组织起来。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目标: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去培养那种学究天人、满腹经纶的大儒。”
“那种人才,可遇不可求,一千年也出不了几个。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合格的知识传播者!”
“传播者?”李世民品味着这个新词。
“对!”周墨重重点头,“他们的任务,不是创造知识,而是把已有的、正确的知识,原封不动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他们是一条管道,一根数据线!”
周墨在白板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
“教师的培养,也跟盖房子一样,要分等级,分层次。”
他指着金字塔的塔尖,“这里,是最高级的,是大学级别的存在。比如太宗陛下的格物院,或者嬴政陛下的科学院。”
“这里汇聚着一个时代最聪明的大脑,他们的任务,是研究最高深的学问,是不断向上探索,并且,负责编写全国统一的教材。”
“他们,是定义标准的人!”
“定义标准……”嬴政的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这不就是他当年书同文、车同轨的逻辑嘛。
“没错。”周墨又指向了金字塔宽阔的塔身,“这里,就是我们要建立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师范大学,或者叫师范学院!”
“他们的任务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把塔尖那帮人编写好的教材,吃透、弄懂,然后学习如何把这些知识,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教给完全没有基础的孩童。”
“他们不是研究者,他们是复制标准的人!他们不为教出某个大师名家,他们只为批量教出教书的人。”
最后,他的手落在了最宽广的塔基上。
“而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基石。”
“他们会奔赴全国各地,每一个州,每一个县,甚至每一个村落,成为启蒙学堂的老师。”
“他们,就是最终执行标准的人!”
一个清晰的、层层递进的、充满了工业化气息的人才生产结构,就这样呈现在了所有帝王面前。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塔尖的源头出发,经过塔身的放大与复制,最终浇灌了整个塔基所代表的广袤国土。
“妙!妙啊!”李世民忍不住抚掌赞叹,“如此一来,朕便无需为那五万之数发愁。朕只需要集中力量,先办好一座师范大学,快速培养出第一批五百名老师!”
“这五百人,再回到各自的州府,开办分校,又能培养出五千人!”
“如此一生二,二生三,不出十年,何愁天下无良师!”
“周先生,”刘彻急切地追问道,“那这师范大学,具体该如何运作?”
周墨微微一笑,这个问题正中下怀。
他抛出了第二个,也是更核心的概念。
“标准化教学!”
“第一,标准化的教材。”周墨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
“所有师范学院,都必须使用由格物院或科学院统一编纂、颁发的教材。”
“比如《拼音教学一百法》、《基础算术入门详解》、《常用三千简体字书写规范》等等,内容、排版、甚至连插图,全国都要一模一样!”
“这就保证了,不管是在长安,还是在偏远的凉州,孩子们学到的知识,都是同一个标准!”
“第二,标准化的课程。”他又写下一行。
“规定好每天上什么课,学多久,学到什么程度,必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比如,入学第一个月,必须掌握所有拼音的认、读、写;三个月内,必须能默写一千个常用简体字,能独立完成百位数以内的加减乘;学不会的,留级!达不到标准的,不准毕业!”
“周考,月考,季考,期中考,期末考,全都安排上,考好了全城张贴表扬,考差了游街。”
周墨说着自己都想乐,自己淋过的雨,就把别人的伞撕烂,再打两发催雨弹,爽,太爽了!
这种简单粗暴,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量化管理方式,却让在场的帝王们听得连连点头。
他们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可以明确衡量、检验成果的制度。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周墨加重了语气,在白板上重重地写下了“标准化教法”五个字。
“师范大学,光教学生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怎么教!”
“怎么教?”武则天敏锐地抓住了重点。
“没错!”周墨转身面向众人,“同样一篇《三字经》,为什么有的先生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先生教,学生就昏昏欲睡?这里面,是有方法,有技巧的!”
“比如,怎么用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讲解,什么时候让学生练习,都要有精心的设计。”
“再比如,怎么批改学生的作业?不是简单地打个勾或者叉,而是要写下鼓励性的评语,对于做错的题目,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错误原原因。”
“所有这些教学技巧,都要总结出来,形成一套系统性的《教学方法论》,让师范学院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背诵、反复演练!直到把这些技巧,变成他们的本能!”
“我们最终要培养出来的,不是一群只会背书的书呆子,而是一群懂得如何跟孩子打交道、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的专业匠人!”
“我们将要建立的,是一条史无前例的,关于教师的流水线!”
周墨一番话说完,整个客厅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在思考他描绘的这幅教育工业化的实施可能。
林逸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看着周墨的眼神,也有些出乎意料。
他本以为自己提出的“教师生产线”只是一个工程学的比喻,没想到周墨这个大骗子,居然真的拿出了一套完整、详尽、甚至可以说是丧心病狂的实施方案!
还有点子本事,也真够损的,古代的那帮子学生不知道得被折磨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