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遗毒”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另一个更为现实、更为迫近的威胁——李博士组织的次声波武器,再次浮现在守夜人小队的议程之上。旧工业带的遭遇让他们意识到世界的深邃与复杂,但眼前的敌人并未消失,反而因其技术的“可理解性”而显得更加…令人烦躁。
争论起源于一次针对该组织某个外围据点的侦查计划。
阿短兴奋地展示他根据之前遭遇和零星数据推演出的“次声波防御装置”原型图:“看!基于共振抵消原理!只要提前测算出他们的主要发射频率,我就能造出产生反向波段的发生器,理论上能有效削弱甚至中和那鬼东西的效果!Vp投入大点也值!”
他眼中闪烁着技术宅特有的、面对难题时的炽热光芒,仿佛那无形无质的声波,不过是又一个可以被他拆解、分析、最终征服的机械谜题。
“没那么简单。”林薇泼了盆冷水,眉头紧锁,“那东西伤害的不仅仅是魂体稳定度!它直接搅动情绪,放大负面感知!我在里面待过,我知道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能量冲击,更像是…一种强制性的精神污染!”她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与厌恶,那经历如同梦魇,并非技术参数可以概括。
“杂音”刚刚从妹妹获救的疲惫中恢复些许,闻言立刻点头,他的收音机发出表示赞同的电流杂音:“次声波…也是波。但它调制的不是普通信息…是混乱,是痛苦,是绝望…那种‘频率’,我的设备很难模拟,更别说反向抵消…它更像是…一种恶毒的‘音乐’。”
小芬抱着膝盖,小脸发白:“我…我讨厌那种声音…还没听到…就感觉心里发慌,想哭,想起所有难过的事情…”她的感知最为敏锐,也最为脆弱,对次声波的厌恶源于本能。
“幽影”的阴影在地图上李博士几个已知据点间移动,传递出冷静却不容乐观的信息:“根据现有数据,其发射频率和调制模式并非固定,存在多个波段和变化模式。固定频率防御装置,恐易被针对。”
团队陷入了分歧。
阿短坚持技术破解之路,认为只要数据足够,计算精准,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他甚至觉得林薇她们的情绪化描述不够“客观”,干扰了理性判断。 林薇、“杂音”、小芬则基于切身感受,认为次声波的危害核心在于其精神层面的影响,绝非简单技术对冲就能解决,更需要精神防护和心理层面的应对。 “幽影”则从战术角度指出技术方案的潜在缺陷。
这是两种认知模式的碰撞:纯粹的技术理性,与融入主观体验的综合感知。
争论没有结果,反而带来了一种新的“混乱”。这种混乱并非源于外部陷阱,而是源于内部认知路径的不协调。焦虑感再次弥漫,这次并非源于无知,而是源于如何将“已知”转化为“有效应对”的困境。
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墨萦老师的身影悄然出现在据点门口。她似乎早已洞悉一切,清冷的目光扫过争执不休的众人,最后落在桌面上阿短画满公式的图纸和林薇依旧有些波动的魂体上。
“争执次声波为何物,如同盲人争辩巨象。”她开口,声音平淡无波,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于技者而言,其为特定频率之机械波,可测,可析,可尝试干涉。于感者而言,其为摧心裂魂之魔音,可畏,可怖,需全力抵御。然,尔等可曾想过,此二者,或许本为一物之两面?”
她的话如同暮鼓晨钟,敲在每个人心头。
“技术之争,表象也。”墨萦老师继续道,指尖轻轻点向阿短的图纸,又指向林薇的心口,“实则,尔等所争,乃应对世界之不同法门——信赖器械测算,亦或倚重亲身感知?何者更‘真’?何者更‘有效’?”
她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李博士之辈,滥用技术,将无形声波化为戕害生灵之刃,此乃技术之罪乎?非也,乃人心之恶也。其技术本身,若用于医疗、勘探,岂非善举?尔等若只执着于破解其‘术’,而忽略其操术之‘心’,与彼何异?岂非另一种形式的‘技术至上’傲慢?”
阿短如遭雷击,怔在原地,看着自己精心绘制的图纸,一时无言。
“然,若全然排斥技术,仅凭一腔热血与主观感受应对,则易陷于被动,乃至被自身情绪所困。”她的目光转向林薇、小芬和“杂音”,“次声波能放大负面情绪,只因尔等心中本有负面情绪可供其放大。若心湖澄澈如镜,波澜不兴,魔音虽厉,又能奈你何?”
林薇等人亦是身躯一震,下意识地内省自身。
“真正的应对,非是执其一端,否定另一端。”墨萦老师总结道,语气斩钉截铁,“乃是以‘识’为桥梁,融汇二者!以技术手段解析其波,监测其源,干扰其器!同时以精神修为稳固心神,洞察其情绪影响之机制,强化自身意志,乃至…以其之道,还施彼身!”
“以其之道,还施彼身?”林薇捕捉到这个词。
“然。”墨萦老师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既能调制令人绝望之波,岂不能调制令人宁静之波?既能放大恐惧,岂不能放大勇气?技术无非工具,善恶存乎一心。尔等既有技者,亦有感者,何不合力探索,将这可怖之物,化为守护之盾,甚至…反击之矛?”
一语点醒梦中人!
之前的争执与焦虑,瞬间找到了宣泄的方向。他们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合作!
阿短猛地一拍脑袋:“对啊!我可以不做单纯的抵消装置!我可以做一种…‘情绪频率转换器’!需要小芬和‘杂音’帮我界定‘宁静’、‘勇气’的频率特征!需要林薇和‘幽影’提供对方次声波的情绪影响数据!”
林薇眼中也亮起光芒:“我可以尝试在修炼时,主动模拟次声波的情绪冲击环境,锻炼心神抗性!甚至可以尝试将‘蚀魂鬼火’中那种灼烧净化之意,融入‘杂音’调制的正面频率中!”
“幽影”开始推演如何利用阴影特性,携带这种新型的“情绪频率转换器”靠近次声波源进行投放。 “杂音”兴奋地开始尝试捕捉和放大队伍中自然流露出的勇气、坚定等正面情绪波动,作为调制素材。 小芬则努力感知和描述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能量细微差别,为阿短的装置提供“校准参数”。
技术之争化为合作之始。混乱的情绪,被引导向共同的目标。
他们依旧厌恶且警惕次声波武器,但不再仅仅是恐惧和排斥,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它、解析它,最终目的是掌控它、转化它。
智慧并非消除焦虑,而是为焦虑找到创造的出口。力量并非只有对抗一种形式,还可以包含理解与转化。
守夜人小队,于技术与人心的碰撞中,再次实现了认知的跃升。他们开始明白,真正的强大,在于能够包容并整合不同的认知方式,将看似矛盾的力量,融汇成更为强大的整体。
那无形之刃,终将不再是他们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