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唯一的活路,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
手机屏幕上,那张照片的像素并不高,甚至有些模糊,但那幽幽绿光下的黑色U盘,却像烙铁一样,烫进了沈铭的视网膜。
照片下方那行字,带着一种廉价的、孤注一掷的悲壮。
“他今晚会通宵打牌,这是我唯一的机会。”
沈铭静静地看了几秒,然后按下了锁屏键。手机屏幕暗了下去,那张照片和那行字,连同它们背后那个女人的恐惧与算计,都被关进了黑暗里。
他没有回复。
现在还不是时候。
李娟这颗石子已经投了出去,在砸向周立之前,能激起多大的水花,取决于她自己的求生欲。而他,必须先为自己筑好最坚固的堤坝。
他走到书桌前,拉开椅子坐下,从抽屉里拿出几张崭新的A4纸和一支黑色的水笔。他拧开笔帽,在纸页的最上方,一笔一划地写下标题。
《关于提升我县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几点不成熟建议》
标题很长,充满了体制内特有的谦卑与谨慎。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人微言轻,斗胆进言”的味道。但只有沈铭自己知道,这份建议书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射向清河县官僚体系的子弹。
他没有急着下笔,而是先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框架。
一、现状与痛点。
二、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具体实施方案。
四、风险评估与应对。
框架很常规,但内容,必须是革命性的。
在“现状与痛痛点”一栏,他没有长篇大论,而是把他今天对赵长东讲的那个“外地老板被磨走”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写了上去。故事是最好的武器,它比任何冰冷的数据都更能引发共情。他刻意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只用“我镇一名基层干部”来代替,将姿态放得更低。
他要让赵长东在看到这份文件时,能立刻回忆起今天下午在办公室里,那个情绪激动、为清河县未来忧心忡忡的年轻下属。
然后是核心的第三部分,“具体实施方案”。这才是这份建议书的灵魂,也是他为整个清河县官僚体系量身定做的枷锁。
他写道:
“核心思路:变‘企业跑’为‘政府跑’,变‘多头受理’为‘一窗出件’。”
“具体措施:”
“(一)设立‘企业服务超级窗口’。此窗口非简单物理聚合,而是流程再造。企业办事,只对这一个窗口。材料受理后,内部流转、部门会签、审批勘验,均为政府内部流程,由‘超级窗口’后台负责协调督办。严禁让企业在各部门间往返奔波。”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脑海中浮现出模拟器里那些局长们“编制紧张”、“系统不兼容”的嘴脸。
他提笔,在后面加了一句:“各部门派驻窗口人员,编制与原单位脱钩,由‘超级窗口’办公室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业务系统不兼容问题,由各部门自行向上级单位申请接口,或采用人工递送方式解决,不得作为延误办理的理由。此为硬性规定。”
他要把所有人的退路,都提前堵死。
“(二)向全社会公布‘一件事’审批流程图。由县政府牵头,在县电视台、清河日报、政府官网等所有官方媒体,以最醒目方式,长期公示所有涉企审批事项的流程图、所需材料清单、法定时限和承诺时限。要让每一个来办事的群众,都成为审批流程的监督员。”
这一条,是阳谋的开始。把潜规则变成明规则,让阳光照进那些阴暗的角落。
“(三-)设立‘营商环境投诉专线’并进行强制性媒体公示。”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他详细地写道:“此专线,由县纪委监委、县委督查室联合组建专班管理,电话号码与审批流程图一并长期公示,只对县委主要领导负责。受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推诿扯皮、吃拿卡要、超时办理、违规收费等一切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
“所有投诉,一经受理,必须在24小时内启动调查。调查结果,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并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应包括被投诉单位、具体事由、调查结果、处理意见及相关责任人姓名。对于查证属实的问题,绝不姑息,点名道姓,以儆效尤。”
“点名道姓”四个字,他写得格外用力,笔尖几乎要划破纸背。
他很清楚,对于体制内的许多人来说,罚款、处分,都不算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丢人”。是让自己的名字以一种不光彩的方式,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成为全县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把刀,直接砍向了他们的“面子”,比砍向他们的“里子”更让他们感到恐惧。
最后,在“风险评估”部分,他坦诚地写道:“此项改革,势必会触及部分部门和个人的既得利益,在推行初期可能遭遇巨大阻力,甚至出现‘软抵制’、‘不作为’等现象。”
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把问题直接抛了出来。
紧接着,他在“应对措施”里写道:“建议将各单位在此项改革中的配合度、执行力,作为年度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以及干部提拔任用的‘一票否决’项。对于改革的拥护者、推动者,要大胆使用,优先提拔;对于改革的抵制者、绊脚石,要坚决调整,严肃处理。以此树立明确的用人导向,为改革保驾护航。”
写完最后一个字,沈铭放下了笔。
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感觉全身的力气仿佛都被抽空了。
这几页薄薄的纸,在他看来,却重逾千斤。它不是一份简单的建议书,它是一份宣战书,一份他精心设计的、让赵长东无法拒绝的“阳谋”。
他把所有的尖刺都包裹在了“为你好”、“为了清河县的未来”的糖衣里。他把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包装成了一场“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的普通业务工作。
他甚至为赵长东准备好了应对阻力的武器——“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掌控全局、考察干部的一把手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赵长东,你不是想看清脚下的路吗?
我给你造一个巨大的探照灯,把所有藏在路上的石子、坑洼,都给你照得一清二楚。
你不是想知道谁是墙头草,谁是栋梁吗?
我给你一把镰刀,一场风暴过后,是麦子还是稗子,一目了然。
沈铭将几页稿纸仔细整理好,每一个字都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疏漏。他没有立刻把它誊抄成正式文件。这份草稿,他要先放一放,等明天头脑更清醒的时候再看,或许还能发现一些可以完善的细节。
做完这一切,他才重新拿起了那支冰冷的手机。
屏幕上,依旧是李娟发来的那张照片。
他看着那个黑色的U-盘,就像看着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他知道,这里面装着周立的底牌,也装着张副县长一派的罪证。
模拟器给出的那条“引火烧身”的活路,最终指向的,就是这个东西。
他必须拿到它。
但是,不能由李娟直接去拿。
这个女人,是一把双刃剑,随时可能反过来割伤自己。他不能完全信任她,更不能让她掌握主动权。
“唯一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陷阱。一个女人,在深夜从一个通宵打牌的男人身上,偷走一个他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东西,被发现的概率有多大?
一旦被周立当场抓住,李娟在巨大的恐惧下,会第一个把他供出来。
到那时,所有的计划都将化为泡影。
沈铭的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很久,像是在计算着某种复杂的公式。
他不能让李娟去冒险,至少,不能让她去冒“偷”这个险。但他又必须利用这个“唯一的机会”,让周立的防线出现松动。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形。
他点开回复框,没有安慰,没有鼓励,也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只输入了几个字,然后按下了发送键。
“拍下他所有牌友的照片,发给我。记住,要拍清楚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