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山海号的甲板上已经结了一层薄霜。郭春海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指,仔细检查着新安装的探鱼仪屏幕。自从三船船队采用扇形搜索法后,每天的渔获量几乎翻了一番。
东北方向有动静!老崔突然指着屏幕上闪烁的光点,金牙在晨曦中闪着微光,密度不小!
郭春海立即抓起对讲机:海鹰号、闯浪号,十点钟方向,扇形合围!
三艘船立刻调整航向,像一把展开的折扇缓缓收拢。随着距离缩短,平静的海面突然泛起异样的波纹——无数银青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在朝阳下划出闪亮的弧线。
是青占鱼!格帕欠趴在船舷边惊呼,好大的群!
这种鱼形似沙丁但体型更大,背脊泛着金属般的青光。郭春海知道,青占鱼群出现往往意味着水下有大型掠食者。他刚想提醒各船注意安全,海面突然炸开一团巨大的浪花!
鲨鱼!二愣子指着不远处三角形的背鳍,声音都变了调。
那不是一条,而是一群——至少十几条灰鲭鲨正在水下驱赶鱼群。它们像训练有素的牧羊犬,将惊慌的青占鱼群赶向浅水区。更令人心惊的是,鲨鱼群正朝着闯浪号的方向逼近!
别慌!郭春海一把抓过对讲机,所有船下网!贴着鲨鱼群边缘下!
这个决定堪称疯狂。通常情况下,渔民见到鲨鱼群都会避之不及。但郭春海发现,鲨鱼将鱼群驱赶得异常密集,正是捕捞的绝佳时机。
三艘船冒着风险展开包围网。当渔网沉入水中时,郭春海甚至能感觉到鲨鱼游动引起的水流震动。老崔紧张地调整着舵轮,金牙咬得咯咯响:春海,这要是网住条鲨鱼......
不会,郭春海紧盯着探鱼仪,它们比我们想的聪明。
果然,鲨鱼群在渔网合围前灵巧地撤了出去,却把青占鱼群留在了网中。起网时,绞盘发出前所未有的声——网里的鱼实在太多了!
快帮忙!郭春海大喊。所有人一起拉住网绳,当网兜浮出水面时,银光闪闪的青占鱼像瀑布般倾泻在甲板上,眨眼间就堆了半人高。
至少两吨!老崔的声音都在发抖,一网顶平时十网!
就在众人欢欣鼓舞时,海鹰号突然发来紧急呼叫——有条鲨鱼撞上了他们的渔网!郭春海从望远镜里看到,那条足有三米长的灰鲭鲨正疯狂挣扎,把整艘船都带得倾斜起来。
别硬拉!郭春海对着对讲机喊,用备用网兜住它!
情急之下,老崔翻出了船上的铜锣和信号弹:鲨鱼怕响!咣咣地敲起铜锣,格帕欠则向远处水面发射了一枚红色信号弹。
这招居然奏效了!受惊的鲨鱼猛地调头,竟然从破洞中挣脱了出去。海鹰号损失了部分渔获,但总算保住了渔网和人员安全。
中午时分,三艘船满载而归。码头上的人们看到那堆积如山的青占鱼,惊得合不拢嘴。县水产公司派来的会计拨算盘的手都在抖:这...这得有两千块钱!
乌娜吉带着妇女们立刻投入分拣工作。她们发现这些青占鱼格外肥美,鱼油含量是平时的两倍。聪明的她当即分出部分鱼获,用盐和山花椒腌制成油浸青占鱼,成为日后闻名遐迩的招牌产品。
正当卸货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时,省海洋研究所的专家闻讯赶来。他们检查完渔获后,拉着郭春海来到船尾:你们发现的那片海域,可能有珊瑚礁!
原来,青占鱼群和鲨鱼的出现,往往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标志。研究所希望山海号能带他们去那个坐标考察。作为回报,他们将提供一套先进的水下摄影设备。
三天后,郭春海带着科研人员重返那片神奇海域。当水下摄像机传回画面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五彩斑斓的珊瑚丛中,各种鱼类穿梭不息,宛如海底花园。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还发现了古代渔船的残骸,那些锈蚀的渔具和瓷器碎片,见证了这片渔场的悠久历史。
必须保护起来,研究所的张教授激动地说,这是活的历史博物馆!
在郭春海的建议下,这片海域被划为生态捕捞实验区,既保护珊瑚礁,又允许科学限量的捕捞。渔业局为此特别表彰了山海号船队,奖励他们一套全新的无线电导航系统。
庆功宴上,托罗布老爷子用鄂伦春语吟唱着古老的渔歌。乌娜吉端出了新研制的青占鱼三吃——炭烤鱼排、鱼肝酱、鱼骨汤,香气引得邻村人都来围观。孩子们围着篝火追逐打闹,手里举着烤鱼串当零嘴。
夜深了,郭春海独自来到码头。三艘渔船静静地停泊在月光下,船身上新刷的生态捕捞示范船字样依稀可见。他想起白天张教授说的话:你们改变了传统渔业的定义。
远处海面上,几点渔火与星光交相辉映。明天或许还有新的发现,但此刻,潮声阵阵,海风轻拂,一切都刚刚好。那些藏在深蓝之下的秘密,正等待着有心人去探寻、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