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翰周旋于各种外交场合和内部会议之间,脸上维持着得体的微笑,言辞谨慎而富有技巧,但心底那根因上海音讯全无而紧绷的弦,却从未放松分毫,如同暗处的伤口,持续散发着隐痛。
与罗伯特·威尔逊的“私人交往”,在经历了初期的试探和磨合后,逐渐进入了一个更深入的阶段。威尔逊卸下了更多外交官的官方姿态,谈话不再局限于泛泛的国际形势,开始更具体地探讨中国战场的实际情况、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可能性。顾清翰凭借其扎实的学识、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以及那种不卑不亢、以理服人的风度,逐渐赢得了这位资深外交官真正的尊重和信任。
这天下午,一场由美国使馆举办的、关于战后远东经济重建的小型沙龙结束后,威尔逊特意叫住了准备离开的顾清翰。
“顾,”威尔逊的声音比往常少了几分客套,多了些真诚,“你上次提到的关于日本战时经济潜力的分析,很有见地。我已经将其中的要点,附在了我本周发回华盛顿的报告中。”
顾清翰心中微微一震,但面上依旧平静:“威尔逊先生过奖了,那只是一些基于公开信息的粗浅看法,希望能提供一点不同的视角。”
威尔逊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谦虚。他沉吟片刻,压低了些声音:“不,你的观点很关键。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军事地图上看待这场战争。持续的消耗,对日本这样的岛国来说,可能是更致命的软肋。”他顿了顿,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我会在后续的报告中,更加强调这一点,并且……建议当局考虑,在维持现行政策框架内,寻找可能的方式,给予贵国一些……更实质性的、有助于维持抵抗能力的支持。”
这番话,虽然依旧措辞谨慎,留有余地,但含义却非同小可!它标志着威尔逊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从之前的“同情性观望”转向了“有限度支持”的立场!这对于艰难支撑的中国抗战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外交突破!
一股热流瞬间涌上顾清翰的心头,那是长期努力终于见到成效的激动,是为国家争取到一线希望的欣慰。他强压下翻涌的情绪,郑重地向威尔逊微微颔首:“威尔逊先生,我代表……我个人,非常感谢您的客观和公正。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艰难时刻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
威尔逊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但眼神中的认可不言而喻。
离开使馆,回到国际新闻处的办公室,顾清翰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主任就满脸喜色地推门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收到的内部通报。
“清翰!好消息!”主任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刚接到上峰通知!威尔逊最新提交的报告副本我们拿到了!里面用了大量你提供的分析和数据,重点阐述了中国战场对拖垮日本的重要性,并且明确建议政府调整对华政策,提供包括医疗物资和有限军事贷款在内的实质性援助!这是近期对美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进展!”
主任重重地拍了拍顾清翰的肩膀,语气充满赞赏:“清翰,你做得非常好!沉着冷静,有理有据,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组织上会为你记功!”
同事们也纷纷投来祝贺和钦佩的目光。办公室里一时间充满了难得的振奋气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顾清翰接过通报,快速浏览着上面的内容。白纸黑字,确认了威尔逊的转变和那份建议的存在。是的,他成功了。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饱经战火的国家,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外部支持和国际声援。
按理说,他应该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但是,当周围的喧闹稍稍平息,当他独自坐在办公桌前,窗外是重庆灰蒙蒙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时,一种巨大的、无法言说的苦涩,却如同潮水般漫上心头,迅速淹没了那片刻的兴奋。
喜悦是真实的,却是孤独的。
他多想把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告诉那个远在上海、生死未卜的人。多想看到他听到这个消息时,那双深邃眼睛里可能流露出的、哪怕只是一闪而过的赞许或安慰。多想和他一起,分享这艰难时局中一丝微弱的亮光。
可是,他不能。那条唯一的、脆弱的线断了。那个人是生是死,他无从知晓。这份成功的喜悦,无人可以倾诉,也无人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重量。
他抬起头,望着窗外。表彰和功绩,此刻在他心中,却化作了更深的牵挂和无力感。他取得了外交上的突破,却可能永远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成功的滋味变得异常复杂和酸涩。
他默默地收起那份通报,锁进抽屉。然后,重新拿起笔,埋首于下一份待译的电文。工作还要继续,战斗远未结束。只是那份深埋心底的苦涩,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细细品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