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林星高轨道上,随着各舱段逐步完成姿态调整,电力系统稳定供能,内部的灯光一盏盏点亮,犹如在虚空中燃起的火焰。
空间站的主控舱内,指示灯从红转绿,科研人员在无重力环境下熟练地操作着终端。
空气循环系统启动,内部的湿度和温度逐渐稳定在接近地球的标准,清新的氧气如流水般缓缓注入。
舱壁传来轻微的振动,那是生命保障系统全功率运转的回响。
几名工程师随即从气闸舱内漂浮出来,他们的身影引起了地面所有观测人员的注目——因为他们身上穿着的,正是东协最新研发的动力太空服。
这种新型太空服内层编织了蜂窝状碳纳米管网络,外壳则覆盖着高反射率的复合材料。
它不再是笨重的气囊,而是近似贴身的装甲,带有流线型的外观。
服装关节处镶嵌着微型伺服马达,可以根据动作自动调节输出,让宇航员在真空环境中依旧保持灵活。
背部则是紧凑的“同位素电池模组”,提供持久的电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它内置了一套微型推进喷口,能让宇航员在外太空进行短程机动,摆脱过去依赖安全缆绳的局限。
头盔上的全息显示屏实时投射环境数据,甚至可以与空间站的AI系统直接连接,完成路径导航和任务辅助。
透过外部摄像机的画面,可以看到数名科研人员正在外部舱壁上固定太阳能帆板的末端锁扣。
动力太空服的微型推进器喷出蓝白色的气雾,他们像在真空中游弋的游鱼,动作干净利落。
地面大厅里,观测画面传来一阵掌声。
————————————
曙光空间站进入稳定轨道后的第三个昼夜,航天员将核心能源调度完毕,空间站外部的巨型桁架随即开始缓缓展开。
那是一列由数个舱段拼接而成的多光谱观测系统,外形如同一只展开羽翼的钢铁巨禽,白色的表面镶嵌着层层光学与传感模组。
指挥舱内,科研总控台的屏幕亮起无数条绿色数据流,稳定的心跳般的跳动声提示着各个子系统陆续上线。
随着操作员下达指令,第一台紫外线望远镜的防护盖缓缓开启,镜面在冷白的灯光下闪烁出幽蓝的光。
紧接着,红外、可见光、甚高频无线电阵列依次展开,最后是体积最大的高能粒子探测器,其延展的构架如同一条银色的长鞭,指向弥林星的夜空深处。
“光谱系统校准完成。”通讯声在舱内回荡。
科研人员们迅速将目标区段锁定在弥林星低轨与同步轨道之间的一片广阔空域。
那是数月前,露丝契亚上,史兰魔祭司马兹达穆迪使用“诸神引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召唤的激光束所切开的天幕区域。
那一瞬间的光芒,仿佛将天空彻底劈开。
可在科学家的档案中,那却只留下无数无法解释的疑点:能量特征异乎寻常,不符合任何已知物理规律;源头轨迹更是完全丢失,像是凭空从宇宙深处出现,随即消散。
它如同一记冷漠的讥讽,将人类引以为傲的认知推入深渊。
如今,曙光空间站肩负着寻找答案的任务——去确认轨道上是否存在某种隐藏的古圣造物,某个沉睡于虚空的遗迹。
随着指令下达,多光谱观测设备全功率运转。
紫外望远镜捕捉到轨道上微弱的高能散射痕迹,如同在黑色画布上撒落的细沙。
红外成像系统则展开热量曲线扫描,弥林星轨道空间冷寂无比,任何温度异常都可能意味着存在人工遗迹。
可见光阵列则将一片片星幕拼接成清晰的立体全景,精准到每一块碎石的阴影。
与此同时,甚高频无线电阵列不断发射脉冲波,犹如在虚空中叩击一面无形的钟。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被逐一解析,和轨道运行模型叠加比对。
科研人员屏息凝神,心脏几乎随着监视器上的曲线一同起伏。若是那道光真源于古圣造物,那么它必然不会是完全沉寂的存在。
“检测到不规则信号干扰。”
技术员压低声音汇报道,屏幕上出现一条曲线,起初微弱,随后逐渐拉高。
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条曲线上。
它不同于自然的背景噪声,而是带着规律性的脉动,就像某种古老的心跳。
“源区定位完成。”另一名操作员迅速接话,手指在终端上飞快操作,“弥林星赤道轨道以西二十度,信号周期确认,和常规卫星波段完全不符。”
随着进一步解析,光谱系统叠加出一幅模糊的影像。
那是一个巨大的银色物体。
它悬浮在轨道上,形态类似于某些几何图形的组合,锋利的棱角与冷峻的边缘勾勒出不容否认的人工痕迹。
没有任何标识,却带着一种冷峻的对称之美。
在地面观测体系中,它始终是隐形的幻影,仿佛不曾存在。但在空间站的高空注视下,它却无声地显露出来,像是在故意展现自身,又像是默许了这份来自天空的凝视。
可能是……某种空间站结构。”
有人低声呢喃,语调里掩不住颤抖。
而粒子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更让人屏住呼吸——在那片区域,有微弱却异常稳定的能量喷射残留,与几个月前激光束的特征曲线高度吻合。
舱内陷入寂静,只有设备的嗡鸣声。
“确认目标,编号为——古圣造物一号。”曙光空间站的指令长声音低沉地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