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在山谷间弥漫,转移的队伍如同一条沉默的长龙,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前行。刘肖走在队伍最后,看着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跋涉。
团长,前面就是三岔口了。向导老陈指着前方的山路,往左是去湘赣边区的主路,往右是条小路,能绕开敌人的封锁线,但要多走三天。
刘肖展开地图,周文、赵立仁等人也围拢过来。
主路肯定有重兵把守,赵立仁分析道,我们带着这么多伤员和设备,硬闯不是办法。
程铁军却持不同意见:走小路太耽误时间,万一被敌人发现,在深山老林里更不好施展。
许向前清点着物资:我们的粮食只够七天,走小路的话,最后两天可能要断粮。
就在这时,前方侦察兵急匆匆赶来:报告!主路上发现敌军设卡,至少有一个连的兵力。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刘肖身上。这个抉择,关系到整个特别作战团的生死存亡。
刘肖凝视着地图,脑海中系统快速运转,推演着两条路线的利弊。数据显示,走主路的胜率只有23%,而走小路虽然艰苦,但安全性达到67%。
走小路。刘肖终于做出决定,许向前,立即调整粮食配给。程铁军,派一个排在前方开路。赵立仁,侦察连负责断后和警戒。
命令下达后,队伍转向右侧的小路。这条路果然难走得多,有些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战士们不得不手拉着手攀爬。
苏湘云带着医疗队照顾着重伤员。一个失去左腿的战士躺在担架上,脸色苍白,却始终咬着牙不吭声。
坚持住,苏湘云为他擦拭额头的汗水,很快就到安全的地方了。
战士勉强笑了笑:苏医生,我还能...还能上战场吗?
当然能,苏湘云坚定地说,等装上假肢,你还能教新兵打枪。
黄昏时分,队伍在一处相对平坦的山谷扎营。战士们顾不上休息,立即开始构筑简易工事,布置警戒哨。
刘肖巡视着营地,看到战士们虽然疲惫,但士气依然高昂。有人在擦拭武器,有人在帮伤员换药,还有人在小声讨论着战术。
团长,一个年轻战士跑到刘肖面前,我们能打赢吗?
刘肖看着他稚嫩却坚定的脸庞,想起了自己刚来到这个时代时的迷茫。
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赢。刘肖拍拍他的肩膀,去休息吧,明天还要赶路。
深夜,指挥帐篷里还亮着油灯。刘肖、周文、赵立仁三人围坐在一起,研究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总部来电,周文将一份电报放在桌上,要求我们尽快赶到湘赣边区,与其他部队会合。
赵立仁指着地图:按照现在的速度,至少还要五天。我担心粮食撑不到那时候。
明天派几个侦察小组出去,刘肖说,看看附近有没有村庄可以补充粮食。
还要注意保密,周文补充道,现在情况复杂,不能轻易暴露行踪。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骚动。程铁军急匆匆走进帐篷:团长,抓住两个可疑人物,说是从湘赣边区来的。
刘肖眉头一皱:带进来。
两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被带了进来,他们看上去疲惫不堪,但眼神却很清澈。
你们是什么人?刘肖问。
我们是湘赣边区红军的侦察员,其中一个年轻人回答,奉命来接应你们。
有什么凭证?
年轻人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这是杨兴先生亲笔写的。
刘肖接过信,仔细检查了密封和暗号,确认无误后才拆开。信中详细说明了湘赣边区的情况,并给出了安全的行进路线。
你们来得正好,周文松了口气,我们正在为路线发愁。
不能完全相信他们,等侦察员被带下去休息后,赵立仁低声说,万一这是敌人的圈套...
刘肖沉思片刻:老赵,你带几个人,按照他们提供的路线先去侦察。确认安全后,我们再行动。
明白。赵立仁立即起身离去。
周文看着赵立仁的背影,感慨道:现在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了,真伪难辨啊。
这就是革命的艰难之处,刘肖轻声道,我们不仅要面对明处的敌人,还要提防暗处的陷阱。
第二天清晨,队伍继续前进。有了向导的指引,行进速度明显加快。但刘肖心中的忧虑却丝毫未减,他总觉得,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果然,中午时分,前方突然传来枪声。程铁军第一时间组织防御,战士们迅速占据有利地形。
什么情况?刘肖赶到前线。
是一股民团,程铁军汇报,大约两百人,装备一般。
速战速决,刘肖下令,不要恋战。
特别作战团展现出了训练有素的战斗力。在林中虎的指挥下,一营仅用半小时就击溃了民团,俘虏五十余人。
审讯俘虏后,得到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敌军已经发现了他们的行踪,正在调集兵力围堵。
看来,我们得加快速度了。刘肖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知道接下来的路,将更加艰难。
但当他回头看到战士们坚毅的眼神,看到周文沉稳的目光,看到苏湘云忙碌的身影,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
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都将继续前进。因为这是他们选择的道路,这是他们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