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的孤光:
在普通通信频道充满噪音、数据流中断、屏幕被雪花或错误信息占据的时刻,连接最高统帅部、“深蓝”中心、“赤龙号”等少数核心节点的“墨子”网络控制台上,绿色的“量子链路正常”指示灯依然稳定地亮着。
这微弱的孤光意味着希望。最高指挥层的命令无法通过常规网络下发,但可以通过量子密钥加密后,经由“墨子”网络的安全通道,传输到各个节点的量子终端,再通过本地线路或人力方式分发给作战部队。
“墨子”的优势显现:
免疫传统攻击:由于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和测不准原理,任何窃听或拦截行为都会对量子态造成扰动,从而立即被通信双方发现。这使得美军精心准备的传统网络攻击手段(漏洞利用、数据窃取、中间人攻击)在“墨子”面前完全失效。
带宽虽低,价值极高:“墨子”网络主要用于传输最高优先级的加密指令和密钥,而非大量数据。在关键时刻,一条简短的、绝对可靠的命令,其价值远超一堆可能被污染的大数据。
稳定可靠:量子通信设备相对独立于传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部分节点甚至深埋地下或位于隐秘地点,受攻击影响较小。
艰难的指挥链:
指挥模式被迫回归到一种“中心分发,本地执行”的原始但可靠的方式。
最高统帅部通过“墨子”网络将加密指令发送到“赤龙号”和几个主要战区指挥部。
“赤龙号”舰长李云飞收到指令后,需要依靠舰载AI“白泽”(其本地数据库未受污染)和军官团的判断,在有限的、经过人工核实的战场信息下,制定具体的战术方案。
对于无法直接连接到“墨子”网络的基层部队,命令需要通过通讯员、摩托化传递、甚至信鸽(极端情况下) 等原始方式层层转发,效率低下但确保了命令的真实性。
信心支柱:
“墨子”网络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士气的巨大鼓舞。官兵们知道,虽然遭遇重击,但最高指挥部依然存在,依然能发出声音,他们并非完全孤军奋战。
“报告舰长,‘墨子’一号线指令:命令我部固守当前位置,阻敌向L1点机动。授权在必要时使用‘盘古’(‘崩解’射线代号)试验性武器。”通讯官的报告声在混乱的“赤龙号”舰桥上显得格外清晰,带来了一种混乱中的秩序感。
暴露与风险:
“墨子”网络的重要性在此刻暴露无遗。它成为了美军下一轮打击(无论是网络、动能还是特种部队)最优先的目标。
网络维护人员和安保部队压力骤增,必须确保这些宝贵节点的绝对安全。
美军情报部门疯狂地试图定位每一个“墨子”节点,寻找其可能的物理或理论上的弱点。
反击的起点:
正是通过这条安全的通信渠道,最高统帅部得以协调全国的力量进行网络反击和系统恢复。
“深蓝”中心通过“墨子”网络,将捕获的攻击特征、病毒样本安全地分发给各清理团队和研发机构,用于制作专杀工具和补丁。
反击的指令也得以安全下达。
本章结尾:
在“深蓝”中心的主控室,一名年轻的技术员看着“墨子”网络拓扑图上那几条依然坚挺的绿色线路,忍不住对身旁疲惫不堪的主任说:“主任,幸好我们还有‘墨子’。”主任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沉声回答:“是啊,这是无数前辈智慧和心血换来的‘保险丝’。现在它是我们的生命线。告诉所有节点单位,提高警戒级别至最高,敌人绝不会放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