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烈日炙烤着大地,宋氏惠民集团总部的新办公楼里,空调全力运转,却依然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
“什么叫没货了?上周的订单不是确认过了吗?”林薇站在采购部办公室,声音因克制而微微发抖。她手中捏着一份加急订单,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采购部主管李大明擦着额头上的汗,支支吾吾:“王总,我们确实跟鑫源食品确认过,可他们那边说...说没收到我们的正式采购单...”
“怎么可能没收到?”楚瑶从门外快步走进来,手中拿着一叠文件,“这是我上周五亲自交给你的采购单副本,上面还有你的签字确认!”
李大明脸色发白,手忙脚乱地在桌上翻找:“李总,我...我确实记得签了字,可办公室搬家太乱,可能...可能...”
“可能什么?”林薇深吸一口气,“现在全市十二家超市的‘宋记月饼’原料全线断供,中秋促销广告已经打出去了,顾客都在等着购买。你告诉我,怎么办?”
这是宋氏集团搬入新办公楼后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危机。随着业务扩展至全市,他们今年首次推出中秋月饼礼盒系列,市场反响热烈,预售订单已超过五千盒。可现在,距离中秋只剩不到三周,主要原料却突然断供。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我已经联系过鑫源食品。”周晓云放下电话,眉头紧锁,“他们说只收到我们的意向询价,从未收到正式采购单。现在他们的生产线已经排满,最快也要一个月后才能给我们供货。”
宋卫国猛地一拍桌子:“这不可能!我亲自跟鑫源的李总吃过饭,口头都说好了!”
“口头说好有什么用?”楚瑶叹了口气,“现在讲究白纸黑字,人家不认口头承诺。”
“问题出在流程上。”林薇揉着太阳穴,“采购部说单子交给物流部了,物流部说没收到,行政部说搬家时可能弄丢了一些文件...各部门互相推诿,找不到责任人。”
这是宋氏集团快速发展中问题的集中爆发。从最初宋家屯的一家小超市,到现在拥有十二家连锁超市、一个食品厂、一个服装车间的大型企业,员工从几十人扩展到近五百人,管理却还停留在靠人情、靠口头传达的阶段。
“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林薇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当务之急是解决问题。晓云,你负责联系其他供应商,看看能不能紧急调货。卫国,你去鑫源当面找李总沟通,看能否插单生产。楚瑶,我们重新核算库存,看看能维持多久。”
众人分头行动,但结果都不理想。
周晓云联系了省内五家食品原料供应商,要么货源不足,要么价格高出三成;宋卫国在鑫源食品等了三个小时,最终被告知李总出差,一周后才回来;仓库盘点结果显示,现有原料仅能维持五天的小批量生产。
傍晚,林薇和楚瑶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办公室,相对无言。
“我们太自信了。”林薇终于开口,声音沙哑,“总觉得靠着家人的默契和信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楚瑶苦笑着点头:“记得刚开始时,咱们俩加上妈和两个店员,什么事开个会就解决了。现在...开个中层会议都要准备半天。”
确实,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他们建立了各部门,聘请了专业人才,却没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家族成员占据要职,但能力参差不齐;外聘人才有能力,却常因“不是自己人”而束手束脚。
“这次断货事件不是偶然。”林薇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上个月服装部就发生过样板确认延误的事,还有食品厂那次包装错用...我们都当成个别问题处理了。”
楚瑶打开笔记本:“我整理了一下,最近三个月,因沟通问题导致的失误有十七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五万元。”
这个数字让两人同时沉默了。
五万元,在几年前是他们整个超市一个月的营业额。
“仅靠家族信任和人情管理,已经无法支撑集团的进一步发展了。”林薇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夜景,“我们必须改变。”
改变说来容易做来难。
当晚的家庭会议上,当林薇提出要引入专业管理体系时,遭到了强烈反对。
“什么管理体系?不就是多了一堆条条框框吗?”宋卫东第一个反对,“现在这样不是挺好?有点小问题正常,解决就行了。”
宋建国也皱眉道:“自家人管理还信不过吗?非要请外人来指手画脚?”
就连一向开明的宋老实也表示担忧:“企业管理我不懂,但我知道,一家人最要紧的是信任。弄那些制度流程,会不会伤了感情?”
只有周晓云支持改革:“爸,大哥二哥,现在的企业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有五百多员工,月流水过百万,不能再靠口头传达、凭记忆办事了。”
赵金凤安静地坐在角落,手中拿着她最近正在学习的企业管理入门书,突然开口:“我觉着,薇薇和瑶瑶说得对。”
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她。曾经最保守的赵金凤,如今竟成了改革的拥护者。
“妈,您...”宋卫东难以置信。
赵金凤放下书,语气平静:“我这些天学认字,也看了些管理方面的书。书上说,小企业靠人情,大企业靠制度。咱们现在,已经是大企业了。”
她站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笔记——那是她最近的学习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又工工整整地记录着各种管理概念。
“这是我抄的一些话:‘企业规模扩大后,必须建立标准化流程’、‘权责不清是管理的大忌’...”赵金凤一页页翻着,“我觉得说得在理。就像咱们家,以前五六口人,吃饭时说一声就行;现在十几口人,不开会协调,连顿饭都安排不明白。”
她朴实无华的比喻让众人陷入沉思。
“妈说得对。”林薇感激地看了赵金凤一眼,“不是不相信自家人,而是要为企业的未来负责。如果宋氏想走得更远,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经过激烈讨论,家庭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启动管理改革。
接下来的日子,宋氏集团开始了痛苦的转型。
林薇和楚瑶聘请了省城的管理咨询公司,对集团进行全面诊断。诊断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各部门权责交叉严重,流程混乱,信息传递全靠人工,决策过于集中...
“贵公司还停留在家族作坊式管理阶段。”咨询顾问直言不讳,“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有优势,但现在已经严重制约发展。”
改革方案很快出台:建立标准化流程、明确部门权责、引入绩效考核、搭建信息管理系统...
然而,推行过程阻力重重。
老员工不适应新规矩,抱怨“太麻烦”;家族成员抵触权力被限制,觉得“不被信任”;新老员工之间产生隔阂,互相指责...
矛盾在月度经营会上爆发了。
“凭什么我们采购部要多走三道手续?”李大明——赵金凤的远房侄子,愤愤不平地拍着桌子,“以前一张单子我签个字就行,现在要经过部门审核、财务复核、总经理批准?这不就是不信任我们吗?”
财务总监周晓云冷静回应:“这不是信任问题,是内控需要。上周就发生一起采购单重复提交的事件,如果不是新流程发现,公司将损失八千元。”
“那是意外!”李大明涨红了脸。
“意外多了就是必然。”楚瑶接过话头,“新流程可能会麻烦一点,但能避免更大损失。”
宋卫东也抱怨道:“销售部现在天天要填报表,写分析,我们跑业务的时间都没有了!做生意靠的是人脉和关系,整这些虚的有啥用?”
林薇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必须过的坎。
“从今天起,所有流程必须严格执行。”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不适应的人可以离开,包括在座的各位家人。”
会议室一片寂静。这是林薇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展现如此强硬的态度。
“企业管理不是过家家。”林薇环视众人,“宋氏能有今天,靠的是大家的努力。但如果我们要有明天,就必须改变。”
会后,林薇独自在办公室待到很晚。楚瑶推门进来时,看见她正对着一张老照片发呆——那是宋家超市开业第一天,全家人在店门口的合影。照片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充满希望的笑容。
“有时候,我真怀念从前。”林薇轻声说,“虽然辛苦,但简单。”
楚瑶在她身边坐下:“是啊,但我们都回不去了。企业要发展,就必须经历这种阵痛。”
第二天,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第一个公开支持新制度的是赵金凤。
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赵金凤拿着精心准备的讲话稿,一字一句地念道:“我是赵金凤,宋氏的创始人之一。最近,我在学认字,也在学管理。我明白了,感情是感情,制度是制度。好的制度,是为了保护所有人的感情,不让它因为混乱和错误而受到伤害...”
她朴实真诚的话语打动了许多人。一个五十多岁开始学认字的老人都能接受新事物,年轻人有什么理由拒绝改变呢?
改革继续推进,效果逐渐显现。
新建立的ERp系统让信息传递变得及时准确,各部门权责明确后推诿扯皮大大减少,标准化流程降低了出错率...
一个月后,中秋月饼危机在全员努力下得到解决——他们及时找到了替代供应商,虽然成本增加了10%,但保住了市场和信誉。
总结会上,林薇没有批评任何人,而是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
视频里,是宋氏集团从宋家屯小超市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第一家店开业时的火爆,第二家店筹备的辛苦,食品厂奠基时的期待,新办公楼落成时的喜悦...
最后画面定格在那些因沟通失误造成的损失清单上。
“我们一路走来,不容易。”林薇声音哽咽,“每一次失误,都像是打在脸上的巴掌,提醒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改变很痛苦,但不变更痛苦。”
楚瑶接过话筒:“这次月饼事件给了我们深刻教训,也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根源。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包括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绩效考核...”
会议结束后,李大明磨磨蹭蹭地走到林薇办公室。
“王总,我...我想申请参加那个管理培训。”他低着头说,“姑说得对,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我是老员工,更应该带头学习。”
林薇欣慰地笑了:“好,我给你报名。”
夜幕降临,林薇和楚瑶站在新办公楼的露台上,俯瞰着城市的万家灯火。
“还记得我们刚来时吗?”楚瑶突然问,“连电灯都没有,现在却管理着这么大的企业。”
林薇点点头:“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们走得太快了?”
“不是走得太快,是时代推着我们向前。”楚瑶望向远方,“改革开放就是这样,不进步就会被淘汰。”
两人沉默片刻,同时笑了起来。
“下一步,”林薇眼神坚定,“我们要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也许将来,还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不过在那之前,”楚瑶眨眨眼,“得先把家里的关系理顺。听说二哥最近又在抱怨报表太多了。”
“慢慢来。”林薇微笑,“成长总是伴随着烦恼,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面对。”
楼下,宋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像夜空中最温暖的星辰。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这个曾经普通的农村家庭,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
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但每一次痛苦的蜕变,都意味着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