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那边像石沉大海,一连十几天都没个音信。强子急得嘴上起了燎泡,隔三差五就想去找周福问问,都被林野按住了。
“上赶着不是买卖。”林野看着账本上新添的支出项(那笔给周福的“烟钱”),心里也疼,但面上不动声色,“他现在没消息,要么是还没找到机会,要么就是嫌咱们的‘心意’还不够。再去找他,只会让他看轻了咱们,觉得咱们沉不住气。”
他强迫自己把注意力从旧城改造项目上移开,继续埋头打理四海速运的日常。新规的效果持续显现,业务量稳步提升,虽然单笔利润薄,但架不住细水长流,货栈的账面上终于开始有了些像样的积累。
林野用这笔钱,做了两件事。一是咬着牙,通过陈其庸的关系,买了一辆半旧的货运骡车。这玩意儿速度比板车快,载重量也大,对于承接一些距离更远、货物量更大的业务至关重要,也算是提升了四海的“硬件实力”。二是给核心兄弟们和表现好的挂靠车夫,发了一笔额外的奖金。钱不多,但是个态度,让大伙儿觉得跟着他干有奔头。
他还抽空去拜访了一次彪哥,礼节性地送了点时令水果,绝口不提旧城改造和赵凯,只说是感谢彪哥之前的关照,汇报一下四海近况。王彪对他的“懂事”似乎很满意,闲聊时隐约提点了一句,说旧城改造那块肥肉,盯着的人多,水浑得很,让他这种小虾米别瞎掺和,容易淹死。
林野嘴上唯唯诺诺地应着,心里却更加确定,指挥部那边“倾向背景干净小商号”的消息,恐怕不是空穴来风,连彪哥这种地头蛇都觉得水浑,说明里面的博弈很激烈。
等待的日子煎熬而漫长。林野表面上稳坐钓鱼台,该读书读书,该算账算账,该跑业务跑业务,但心里的那根弦始终绷着。他每晚躺在床上,都会把和周福见面的细节,以及彪哥、强子打听到的所有关于旧城改造的零碎信息,在脑子里过一遍,试图拼凑出更完整的图景。
他发现,自己开始习惯用陈其庸教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不再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试着去分析各方势力的诉求和可能的动向。赵凯想凭借势力强势介入,但官方有官方的顾虑和规则。这中间,就一定存在可以利用的空隙。
这天,他正在货栈后院看着那辆新买的骡车出神,强子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野哥!有消息了!周福那边捎信来了!”
林野心脏猛地一跳,面上却还保持着镇定:“怎么说?”
“他说……他说指挥部那边,最近确实在为一些零碎繁琐、大公司不愿意接的协调和运输事务头疼,主要是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文件传递、还有临时急需的小件建材样品运送之类的。负责这事的是指挥部下面一个姓李的科长,这人……比较看重实际效率和口碑,不太喜欢下面人搞虚的。周福说,他只能帮咱们递个话,把咱们四海的名字报上去,成不成,他不敢保证,让咱们……自己想办法去跟李科长接触一下。”
自己想办法接触?
林野深吸一口气。这比他预想的要好!至少,名字报上去了,而且知道了关键人物是谁,以及这个李科长的喜好——看重效率口碑,不喜欢搞虚的。
这意味着,他之前让四海在工厂区埋头苦干、积攒信誉的路子,可能走对了!
“强子,去把咱们这半年接过所有急活、难活的单子,还有那些客户的评价,能找到字据的找字据,找不到的把人名地址整理出来。”林野快速吩咐道,“要快,要详细!”
他要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和口碑,去敲开李科长那扇门。这一次,他不能只靠钱,更要靠四海这几个月来,一点一滴挣回来的名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林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很久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