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如此遥远的星际距离,远行号星舰上搭载的各种先进观测系统,目前也只能获取到这些相对较为基础的宏观物理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探测数据,便是通过对这颗流浪行星大气层进行光谱分析而获得的其大气主要成分构成信息。
远程探测行星大气成分的核心技术便是光谱分析法,其物理基础在于原子与分子独特的量子化能级结构。
当特定能量的光子入射时,若其能量恰好等于某原子或分子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则该光子会被吸收,使原子或分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从而在连续光谱背景上形成暗线,即吸收光谱。
反之,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或分子自发地从高能级跃迁回低能级时,会辐射出具有特定能量、因而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子,形成亮线,即发射光谱。
每种原子或分子都拥有一套独一无二的、由其内部电子排布和振动转动模式决定的特征谱线,这使得光谱如同物质的“化学指纹”具有极高的识别度。
具体到对流浪行星大气的探测,远行号星舰通常采用主动探测与被动接收相结合的方式。
主动探测时星舰会向行星大气发射一束已知光谱特性的宽带电磁波束。
该波束在穿透行星大气层的过程中,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会选择性地吸收与其自身特征吸收谱线相吻合的波长成分。
星舰上的高灵敏度光谱仪负责接收并分析从行星大气反射或透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
通过对比发射前与接收后光谱的差异,便可以精确识别出那些因大气吸收而减弱或消失的谱线,从而确定大气中存在的化学组分。
被动接收模式下,光谱仪则直接收集由行星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
大气中的各种分子在热激发下,会按照其特征发射谱线向外辐射能量,通过分析这些热辐射光谱中的发射线特征,同样可以推断出大气成分。
无论是吸收光谱还是发射光谱,光谱仪都会将收集到的光信号通过色散元件分解成按波长或频率排列的光谱图。
计算机系统随后将这些观测到的谱线数据与自身数据库中的、包含数百万种已知原子和分子在不同物理条件下的标准光谱数据库进行精密比对。
通过匹配谱线的波长与位置、相对强度、线型轮廓,如多普勒展宽、压力展宽等等参数。
不仅可以准确鉴定出大气中存在的各种气体种类,还能进一步反演出它们的柱密度、体积混合比、温度梯度、压力剖面,甚至推断大气中是否存在气溶胶、云层等更复杂的物理化学状态。
白牧辰滑动着平板电脑的屏幕,仔细查看着由光谱分析法得出的这颗流浪行星的大气成分数据。
【流浪行星大气主要成分(体积百分比估算)】
二氧化碳 (co?)约占75%、氮气 (N?)约占20%、水蒸气 (h?o)约占3%、二氧化硫 (So?)约占1.5%、甲烷 (ch?)约占0.3%、氩气 (Ar):约占0.15%……
除此之外还有一氧化碳(co)、硫化氢(h?S)、氯化氢(hcl)等多种典型的火山喷发气体。
而氧气 (o?):的含量极低,低于0.01%,近乎为零。
……
白牧辰仔细阅读着这些数据,在了解了这颗流浪行星大气主要成分的同时,也敏锐地注意到了一项重要的附加信息。
这颗行星在红外波段的辐射亮度非常高。
这意味着它正在向外界散发着大量的热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颗很热的星球。
再结合它拥有虽然微弱但不规则的内生磁场这一特征,白牧辰心中不由得推测,这颗流浪行星的内部或许正进行着某种规模浩大且异常剧烈的地质活动。
而正是这些源源不断从星球内部释放出来的地热能,才使得这颗脱离了母星光和热的孤独流浪者,依然能够维持其地表和大气层拥有一定的温度。
有温度,就意味着有能量的存在。
而生命的诞生与维系,无论是依赖于恒星的光合作用,还是仰仗于地心深处涌出的热泉,都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所以……
“启明星。”白牧辰忽然皱起了眉头,像是想到了什么关键点:“关于之前袭击远行号的那场陨石雨,它们的来源轨道数据你那里有记录吗?”
这一次,启明星没有立刻出声回答。
平板电脑上的画面倏然一变,原本显示的流浪行星详细数据迅速隐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幅以远行号为中心的局部星域航行图。
图中那颗由淡蓝色网格线构成的流浪行星影像被大幅缩小,一条代表其运行轨道的白色实线穿过球心,向着星图的远方延伸。
而另一条代表着远行号预定航行轨迹的绿色虚线,则从星图的另一端延伸而来,与那条白色的行星轨道线,在一个特定的点上发生了交叉。
然后是陨石雨可能的轨道。
“嘶~”白牧辰忽然倒吸一口凉气。
一条代表陨石雨可能轨道的红色虚线出现,两端分别连接着远行号与流浪行星。
这条红色的虚线,与远行号的航线、流浪行星的轨道,共同构成了一个指向明确的锐角三角形。
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白牧辰的脑海中猛地浮现出了一个有些荒谬,却又似乎合情合理的猜测——
自己这艘远行号星舰,恐怕不是遭遇了什么随机的意外事故,而是被人有目的地袭击了!
而潜在的敌人很可能就是生活在那颗流浪行星上的某种未知的地外生命!
至于那些诡异的菌丝怪物?它们或许根本就不是什么独立的生物种群,而仅仅只是那种未知地外生命所制造和操控的一种生体兵器?
“哼~”白牧辰有些不开心的撅起嘴。
居然搞偷袭?本地文明实在太没礼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