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考虑不周,经历了一次惨痛的翻车教训,但白牧辰也不是毫无收获。
她终于彻底摸清自己的格式塔意识究竟是个什么结构。
首先白牧辰确信自己本质是一种“完全统一型”的格式塔意识。
但不是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
而是存在于一个超越了常规物理空间,类似某种“超自然信息载体”的特殊存在之上。
白牧辰姑且将其称之为——心智云端。
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很简单,不同身体的信息交互不是通过电磁波完成,否则启明星的传感器早就应该有所察觉。
心智云端直连大脑,其通讯方式是人类现有科学理论所完全无法理解的超距作用方式。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格式塔意识其整体的“思维”应该是分布式的,均匀地散布在所有个体大脑之中。
每个单独的个体大脑都如同神经元,只负责承载和处理整个集体思维中极小的一部分信息片段。
然后,这些零碎信息片段会通过某种高效的内部通讯网进行组织,最终在宏观层面上组合成一个虽然没有实体形态,但却拥有着远超任何单个个体智慧的无形大脑,以及对应的集体思维。
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
白牧辰是地球人,就算基因改了不少也还是地球人。
有哪个地球人天生就具备这种可以同时并行控制多个大脑,并且还要让每个大脑都只思考和处理极小一部分信息片段,构建出分布式思维的能力?
这简直就是强人所难!
对于这个看似无解的难题,白牧辰的心智云端却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诶~众所周知——格式塔意识这种东西有两种让它有存在的必要。
第一获得智慧,让本身不具备高级智慧的群体联合起来,从而在集体层面上涌现出一个具备了真正智慧的高级意识。
然后让这个集体意识反过来为整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可问题就在于她白牧辰是人类啊!
人类这种生物,哪怕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单个个体,其大脑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进行复杂逻辑思考、抽象概念理解、乃至创造性思维的全部能力。
根本就用不着再费劲去搞什么集体涌现智能。
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让每一个被连接的大脑都各自承载完整的自我意识。
不搞那种弯弯绕绕的分布式并行计算!
然而,这种“每个大脑都有完整自我意识”的模式看似简单直接,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立刻会面临另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正常人只有一个自我,一个意识。
想要在有多颗大脑的情况下保证这种状态,就必须持续不断的高频率同步所有大脑状态。
不然就精神分裂了。
而正如白牧辰之前所亲身体验到的那样,这条路是绝对行不通的。
物理学表示我肘不过心智云端还肘不过你这群碳基猴子?
敢搞直接煮豆腐脑,让你听取“man~”声一片!
更何况,人类那套在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主要基于三维空间感知和单一主观视角的传统认知框架,也根本就无法兼容格式塔意识结构。
根本无法有效处理和那些来自不同信息源,海量且高度复杂感官信息。
那这可咋整呢?
既然强行追求所有思维副本的实时同步与绝对统一,保证有个唯一自我是是行不通的,那干脆就反其道而行之——
我踏马直接裂开!不要那个统一的表层思维了!
人类与那些天生就是格式塔意识形态的蜂群或虫群不同。
人类的每一个个体,其本身就是一个生理上独立、心智上完整、行为上自主的高级智慧生命。
即便没有那种能够将所有个体意识都连接在一起,类似于《星际争霸》中星灵种族“卡拉”的心灵网络。
人类也照样能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并最终将脚步迈向星辰大海。
于是白牧辰这个原本的“完全统一型”格式塔意识,其运作模式便自发地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
类似于物理学中对称性破缺。
从一个试图强行维持所有思维副本绝对统一的集权式结构,转变成一种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分治式结构。
也就是白牧辰命名的分形意识型格式塔。
这个过程伴随着注意力的分裂,每个躯体只关注自己,通过共识凝聚彼此,通过回忆高效交换信息。
在新的运作模式下,作为白牧辰金手指的心智云端不再承载表意识,而是退内幕,转而扮演一个更为基础,也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个存储白牧辰记忆、人格、心智的数据库,保证这些唯一的同时,为所有个体搭建信道,成为一个高效的信息中转站。
对于白牧辰而言,她其实并不需要格式塔意识所能带来的那种“从无智个体中涌现出高级智慧”的特性。
她真正需要的是格式塔意识形态的第二个特性——
近乎完美的、极高的集体组织与协同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完全没有内部倾轧与沟通损耗的超高组织运行效率。
还有永远都能保持高度统一的集体共识、核心人格、共享记忆、以及根本心智。
对于那些个体本身并不具备高级智慧的蜂群或虫群而言,格式塔意识结构所带来的智能涌现是它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
但对于白牧辰而言,格式塔意识结构只是一个非常好用、非常方便的强大工具而已。
“生而为人,这就是晚期智人亚种带给我的自信!”白牧辰在心中默默地给自己点了个赞,语气充满难以掩饰的得意。
只能说,那些天生无智的物种不行,太杂鱼了。
无智不行啊无智。
……
就这样,白牧辰在病床上度过了今天剩余的时间。
随着启明星的倒计时结束,远行号也完成姿态调整,规模庞大的主引擎正对前方,引擎两侧是形如箭羽庞大散热片。
引擎点火,炽热蓝紫色等离子束迸发出来,笔直得犹如一柄指向星空深处的利剑,旁边的散热翼也开始染上红色。
这一刻的远行号比太阳更加耀眼,犹如一颗蓝巨星一般,尾焰核心温度区高达900百万摄氏度,尾焰核心高温区长度则达到了惊人的11公里。
跨越漫长的星际空间,逐渐冷却的高温等离子不断向前方蔓延,最终形成一条绵延20万公里左右,散发着微弱洋红色光芒的庞大尾迹。
如同一颗逆行的彗星。
众所周知,在物理学主导的宇宙中速度就是力量,能以12%光速巡航的远行号自然拥有极其强大的创创力。
毕竟这是一艘卡尔达肖夫指数0.7级的星舰,光是引擎的能量输出就足以比肩21世纪20年代年人类文明的全球能源消耗。
“什么鬼?”刚刚查看完星舰数据白牧辰满头黑人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