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通州城郊的影视基地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几辆载着钢架和灯具的卡车刚停下,王海涛就带着十几个工人围了上去,手里的改造图纸被寒风卷得哗哗响。高浪站在基地门口,看着周姐和施工队负责人核对设备清单,身边的赵磊递过一份文件:“这是刚整理好的制作团队名单,从摄影、灯光到后期剪辑,一共筛选出12个核心团队,都是业内口碑不错但没签独家合约的‘自由团队’。”
高浪翻开名单,指尖停在“光影摄影组”的名字上:“这个组的负责人老郑,之前是不是跟过《归途》的外景拍摄?”
“对,”赵磊点头,“老郑的团队擅长拍实景,尤其是自然风光,《归途》里那几场戈壁戏就是他们拍的,业内评价很高。不过他们现在和华谊有个口头约定,优先接华谊的项目——我们要是想签他们,可能得给出更优的合作条件。”
“条件可以谈,但必须把他们拉过来。”高浪合上名单,目光投向正在改造的“校园实景棚”,“《青春正好》下个月开机,需要成熟的摄影团队;《戈壁星火》的外景戏多,老郑的团队是最佳人选。你今天下午就去见老郑,告诉他们——我们不仅给高于行业10%的酬劳,还能提供长期合作保障,以后我们的项目优先用他们的团队,基地的摄影设备也优先给他们用。”
正说着,林薇的电话打了过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高总,刚收到消息,华谊那边也在接触老郑的团队,还提出要签独家合约——我们得加快速度,别被他们截胡了!”
“知道了,”高浪语气平静,“你现在联系老郑,就说我中午请他吃饭,地点定在他常去的那家‘老北京菜馆’——他是个念旧的人,用熟人熟地方,比谈条件更管用。”
中午的老北京菜馆里,铜锅涮肉冒着热气。老郑坐在对面,手里的酒杯晃了晃,叹了口气:“高总,不是我不想跟你们合作,华谊给的条件确实诱人——独家合约,每年保底6个项目,酬劳比你们还高5%。我手下有20多号人要养,不能不考虑现实。”
高浪夹了一筷子羊肉放进锅里,笑着说:“老郑,我们认识也快一年了,《归途》外景拍摄时,你团队的相机坏了,是我让助理连夜从北京调了台新的过来;你儿子结婚,我虽然没去,但也让林薇送了份贺礼——这些事,你不会忘了吧?”
老郑愣了愣,放下酒杯,语气软了下来:“高总,我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只是……”
“我知道你顾虑什么。”高浪打断他,把一份合作协议推过去,“我们不签独家合约,给你‘优先合作权’——你可以接其他公司的项目,但我们的项目你得优先安排;酬劳虽然比华谊低5%,但我们给你‘设备免费用’——基地里的摄影设备、灯光器材,只要你团队用,一概不收费,这省下来的设备租赁费,可比那5%的酬劳多得多。另外,《戈壁星火》的摄影指导位置,我给你留着,这部戏是中影合作的主旋律项目,能上院线,对你团队的口碑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老郑拿起协议,手指在“设备免费用”那一条上反复摩挲。他心里清楚,摄影团队最大的开销就是设备租赁,尤其是高端相机和特种灯具,一套设备一天的租金就得上万——浪潮的条件,看似酬劳低了点,实则省下了一大笔隐性成本,还能接其他公司的项目,比签华谊的“独家合约”灵活多了。
“高总,”老郑放下协议,端起酒杯,“我敬您一杯!这合作,我答应了!以后我们光影摄影组,就跟定浪潮了!”
送走老郑,高浪刚回到基地,就看到周姐领着一个穿着工装的中年男人走过来:“高总,这是张师傅,业内最好的置景师,之前给《大宅门》做过置景,我好不容易把他请过来的,他愿意负责我们基地实景棚的置景工作。”
张师傅握着高浪的手,语气憨厚:“高总,我看过你们的改造方案,‘校园棚’要还原2000年代的高中教室,细节要求高——我这几天已经去几所老高中拍了照片,连课桌上的涂鸦都记下了,保证还原度能到90%以上。”
高浪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师傅,辛苦你了。《青春正好》的置景就全靠你了,要是需要什么材料,尽管跟周姐提,我们全力支持。”
接下来的一周,整合制作资源的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赵磊陆续签下了8个核心制作团队,包括擅长后期剪辑的“锐剪工作室”、负责灯光的“星光灯光组”,还有做服化道的“霓裳团队”——这些团队大多是“自由团队”,有实力但缺乏长期稳定的项目,浪潮给出的“优先合作+设备支持”模式,正好击中了他们的痛点。
1月22日,影视基地的“校园实景棚”改造完成。高浪带着《青春正好》的主创团队来考察,刚走进棚里,就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斑驳的黑板上写着“距离高考还有100天”,课桌上堆着泛黄的试卷和旧课本,墙角的饮水机上贴着“节约用水”的纸条,连窗户上的旧窗花都是张师傅特意找老艺人剪的——完全还原了2000年代的高中教室场景。
迪丽热巴站在课桌前,拿起一本旧课本翻了翻,眼里满是惊喜:“这也太真实了吧!跟我高中时的教室一模一样,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
杨蜜作为监制,仔细检查着每个细节,点头道:“置景很到位,连课本的版本都对——这样拍出来的戏,观众才有代入感。高总,看来我们的制作资源整合没白费,这基地和团队,比我预期的还要好。”
高浪看着棚里忙碌的制作团队,嘴角扬起笑意:“整合制作资源,不只是‘拉团队、建基地’,更重要的是‘拧成一股绳’——以后我们的项目,从摄影、置景到后期,都用自己的团队和基地,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保证质量和效率。这才是我们整合资源的核心目的。”
当天下午,后期剪辑团队“锐剪工作室”的负责人阿凯,带着几台剪辑设备搬进了基地的“后期制作室”。他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对高浪说:“高总,我们已经把《青春正好》的前期拍摄计划吃透了,后期剪辑流程也制定好了——只要拍摄进度跟上,我们能保证‘拍剪同步’,比常规流程节省至少20天的时间。”
“很好,”高浪点头,“《青春正好》是我们整合制作资源后的第一个项目,一定要打响口碑。你们有任何需求,随时提,公司全力配合。”
傍晚时分,基地的改造基本完成。“校园实景棚”和“都市公寓棚”已经能投入使用,后期制作室里的设备全部调试完毕,12个核心制作团队的名单贴在了基地的公告栏上,王海涛正带着工人清理外景地的杂草,准备种上常绿树。
高浪站在基地的制高点,看着眼前的一切——从空荡荡的旧基地,到充满生机的制作中心;从零散的自由团队,到整合完毕的制作体系。他知道,这只是浪潮传媒整合制作资源的第一步,未来还要吸纳更多优秀团队,升级设备,拓展基地规模,直到形成“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完整制作闭环。
手机响起,是中影李总监的电话:“高总,《戈壁星火》的剧本已经过审了,下周我们开启动会。对了,你们的制作团队整合得怎么样了?中影这边有几个老团队,要是你们需要,我可以帮你们对接。”
“谢谢李总监,”高浪笑着说,“我们的制作团队已经整合得差不多了,摄影、后期都有成熟团队——不过要是有好的编剧团队,您可得给我们推荐推荐,《戈壁星火》的剧本还需要打磨打磨。”
“没问题,”李总监爽快地答应,“我认识几个擅长主旋律剧本的编剧,明天就让他们联系你——咱们合作的项目,一定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