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正式活动的余温尚未散尽,一种更加自发、更加贴近肌肤的人间烟火气,开始在青囊城的钢铁缝隙间悄然滋生。不知由谁发起,亦或是某种集体无意识的共鸣,位于居住区与旧货交换区交界处的几条相对宽阔、照明也因线路老旧而略显昏暗的通道,在夜幕降临后,竟渐渐汇聚起人流,形成了一个非官方的、带着些许隐秘与冒险气息的“末日夜市”。
这里没有官方的组织,没有统一的规划,一切遵循着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原则,间或流通着极其少量、被严格管控的旧时代货币(更多是作为一种收藏和计量单位),以及更为硬通的贡献点(通过个人终端进行小额度、非官方的私下转移)。消息像地下的暗流,在任务大厅的休息区、在公共取水点、在训练间隙的交谈中,悄无声息地传递开来。
季青瑶得知这个夜市的存在,是在活动结束后的第三天傍晚。她刚结束与楚望关于能量共鸣新数据的讨论,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走出实验室,正遇到同样一脸疲惫、却眼神中带着点跃跃欲试的林晚。
“听说没?西边那条‘断管巷’,晚上热闹得很。”林晚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她冰系异能带来的微凉气息让季青瑶精神一振,“去逛逛?整天不是打打杀杀就是对着数据板,骨头都快锈住了。”
季青瑶本能地想拒绝,她习惯于规律、高效且目标明确的生活,对这种无序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聚集并无兴趣。但看着林晚难得流露出的、属于年轻女孩的期待神情,又想起顾凌曾隐晦提过的“适当观察民间自发动态”,她迟疑了一下,终是点了点头:“好,去看看。”
两人没有穿制服,换上了普通的、甚至有些陈旧的灰色便装,将代表身份的铭牌摘下,混入了逐渐向着“断管巷”方向涌动的人流中。越靠近那片区域,空气中的味道也变得复杂起来——消毒水味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人体聚集的温热气息、某种烤制营养苔藓的焦香、劣质合成燃料燃烧的刺鼻味、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属于旧物和尘埃的陈腐气味。
所谓的“夜市”,景象远比季青瑶想象的更要……原始且充满张力。通道两侧,人们利用废弃的板条箱、破损的金属桌、甚至只是在地上铺开一块相对干净的布,便构成了一个摊位。照明五花八门:有用小型生物能电池驱动的节能灯珠串,光线冷白;有利用荧光苔藓或某些发光菌类培育在罐子里的“生物灯”,散发着幽绿或淡蓝的诡谲光芒;更有甚者,直接点燃了经过初步净化、气味仍有些呛人的油脂,跳动的火苗在墙壁上投下摇曳不定、光怪陆离的巨大黑影,映照着摊主和顾客们或精明、或渴望、或麻木的脸庞。
交易的内容更是光怪陆离。有出售经过处理的、相对安全的变异动植物食材,比如串在金属签子上烤得滋滋作响的“岩鼠”肉(声称低辐射),或是用地下农场额外收获的、味道古怪但能补充维生素的块茎制作的薄饼。有摆弄着各种废弃零件,声称能组装出简易通讯器或改造武器附件的“工程师”。有提供简陋纹身服务的,图案多是象征纪念、守护或复仇的符号。还有人在角落支起一个破旧的投影仪,循环播放着模糊不清、充满雪花点的旧时代风景纪录片,收取微薄的“观看费”,周围总是围着一圈眼神茫然而又充满渴慕的人。
而最多的,还是与祭奠、与记忆相关的物品和活动。这成为了末日夜市一个沉重而温情的主题。
季青瑶和林晚默默穿行在这些摊位和人群之间,像两尾游弋在暗河里的鱼。季瑶注意到,不同地域来源的人,祭奠的方式有着细微却执拗的差别。一个来自北方工业区的老汉,他的摊位上摆着几个用废弃金属片敲打成的、造型粗犷的小马驹和车辆模型,他低声对询问者说:“咱那儿的老规矩,得给上路的人备点车马,不然道远,走着累……”他的眼神浑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
旁边一位来自江南水乡聚居点的妇人,则是在一块洗净的布上,摆放着几枚用细腻的泥土混合植物汁液捏制的、小巧玲珑的莲藕和菱角,旁边还有一个小碟子,里面放着几粒她不知如何节省下来的、珍贵的米粒。“水里来,水里去……吃点家乡的吃食,不孤单……”她喃喃着,声音柔软,带着化不开的乡愁。
更有人效仿旧时代某些地区的习俗,用纸(极其稀缺)或柔软的布料裁剪成简单的衣物形状,写上亲人的名字,在一个特意开辟出来的、有专人看管的金属盆中点燃。火光跳跃,映照着祭奠者无声流泪的脸,那灰烬被小心地收集起来,装入一个小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燃烧气味,混合着悲伤。
“看那边,”林晚轻轻碰了碰季青瑶的胳膊,示意她看向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僧袍(或许是自制的)、面容枯槁的男人,正闭目盘坐,面前没有祭品,只有一块光滑的石头。他低声诵念着一种发音古怪、旋律奇特的经文,声音低沉而富有韵律,仿佛能穿透喧嚣,抚慰灵魂。有人在他面前放下一点点食物或小物件,他只是微微颔首,并不睁眼。
“他在用他的方式,为所有逝者超度。”林晚轻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敬意,“听说他以前是附近山里的和尚,庙没了,就他一个人逃了出来。”
季青瑶沉默地看着这一切。这些简陋、甚至有些原始的祭奠方式,在旧时代或许会被视为迷信或落后,但在此刻,在这绝望的末世深处,它们却闪耀着人性最朴素、最坚韧的光芒——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追怀,对灵魂归宿的终极关怀。它们各不相同,却指向同一个核心:记忆,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继续前行的力量。她感到胸口有些发闷,一种复杂的情绪在涌动,既有对这些顽强延续着习俗的人们的怜悯,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在这冰冷的技术和残酷的生存法则之外,原来还有这样一片寄托着情感与信仰的土壤,在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