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妃没说,她没看上已经被西方各国占据的地方,而是早早盯上了南方大洋上的那个矿山——澳洲。
现在是雍正五年,西历1727年,这时候的澳洲还叫新荷兰,只有荷兰人涉足过此地,距离英国人踏足这块大陆的1770年,还有四十三年,足够自己准备了。
詹姆斯·库克可以插个旗子宣布澳洲为英王所有,自己也能在这之前理所当然的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地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领土。
连名字敬妃都想好了,就按《大荒南经》中“有国曰袋鼠,其民赤身负子,食桉树叶”的描述,取名民安州。
希望此地以后能是我华夏子民,物阜民安的宝地。
“远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和西方各国的战争也没你想的那么容易,其中的耗费不计其数,你承担的起?”胤祥没有反驳敬妃,也没有斥责敬妃痴心妄想,只是告诉她其中的困难。
“当然,我也没想要一整个舰队,又一艘大船,配合十余艘小船,能够远航就行。我也不打算一上来就和西方人抢地盘,先去做生意。”敬妃细细的给胤祥说了自己的计划。
首先结合皇室私藏的明朝宝船资料,召集天下工匠复刻明朝下西洋的宝船图纸、技术。
然后用丝绸、茶叶、瓷器和金银珠宝等与西方的‘有志之士’交换他们先进的舰船设计图纸、航海仪器制造技术及火炮铸造工艺。
甚至,如果可能,可以购买一艘他们淘汰的、破损的舰船,拉回来拆解,然后复刻。
将明朝宝船和西洋舰船相结合,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蒸汽动力舰船。
为此,可以在天津成立船政总局,甚至在青岛、松江、福州、广州设立分局,建设现代化造船厂。
船政总局下设航海学校,招收15到20岁、身体健康的青年人,从零开始培养新式人才,学习天文、地理、气象、舰船驾驶、导航、海上急救等课程。
同时,在渤海这个相对平静的内海安排时间教学,有可能的话,前几批学员送到西方各国的舰队上去实习,花钱让他们去给西方人干活。
在京城创办海军军事学校,专门培养海战人才,刚开始可以招募沿海渔民和军中素质过硬的士兵,学习海上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知识、火炮操作、舰船防御、海上作战等知识。
京城海事学校与航海学校形成互补,航海学校培养基础人才,后期从航海学校的毕业生中选拔人员进入海事学校学习,升任远洋舰队官员。
对于整个船政总局整个体系内任职的官兵都给出同等级最优厚待遇,解决起衣食住行所有生活问题,并设立专门私塾、药房,为官兵提供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船政总局的资金可以多元化筹措,可以不从国库拿钱。
前期主要从三个渠道筹集资金。
第一,皇室私库和内务府出钱,皇上、各个后妃和宗室王爷福晋都可以出钱投资,获得远洋舰队的股权。
第二,向社会募集资金,鼓励商人、地主投资远洋舰队,给予其后期参与远洋贸易的特权和舰队贸易收益分红。
第三,发行舰队建设债券,以皇室名义向民间借贷,支付利息。
在船队建设完成后,特许舰队进行对外贸易,用远洋贸易的利润养活整个舰队,并支持舰队发展,形成“贸易养舰队,舰队护贸易”的良性循环。
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
为了整个船政系统的运转,可以将驻地附近土地、矿山划归船政系统,建立专供船政体系的农庄和物资储备库,提供粮食蔬菜、淡水、燃料、武器弹药。
加大对煤炭的开采力度,提高开采技术,保证燃料的供应。
同时,后期可以在海外建立自己专属的物资补给基地,派兵驻扎,迁移流民建立海外农庄供应体系,确保舰队的物资补给顺畅。
甚至,敬妃连日常训练和实战演练都有相应的计划。
而且,敬妃这份计划分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三年,总计十二年,第一阶段仅仅是计划以中小型舰船组建近海巡逻舰队,牢牢把握住渤海的控制权,然后慢慢控制整个大清沿海地区的制海权。
第二阶段,才开始规模化建设,用三到五十艘舰船,开始往返日朝、东南亚进行近海贸易。这一阶段,舰队开始初步具备造血能力,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第三阶段,建造大型远洋巨舰,可以在大洋上面对西方舰队后,拥有自保能力,保障华夏与周围海上邻国的贸易安全。
第四个阶段,才开始加入西方各国在海上个争霸战,实现全球主要贸易海域的航行与护航,同时,实现对外的人才、文化、语言文字等等输出。
这不仅仅是为了远洋舰队的补给稳定,同时也是解决华夏大地的人地矛盾问题。
地主们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多,尤其是免税免赋的官员士绅名下的土地越来越多,不仅仅是朝廷收税越来越困难,财政出现问题。
更严重的是,底层百姓失去土地后,没了生计。
农业社会,没有土地的百姓,除了做地主家的长工佃农,根本没有其他任何出路,农业社会提供不了那么多工作岗位。
而长工佃农的抗风险能力太弱,可以这么说,一家佃农勤勤恳恳一年365天待在地里累死累活种一年地,也仅仅只够自己生存,连农闲时吃饱都是个奢侈的事。都不用天灾人祸,一旦遇到什么小病小灾,他们就要家破人亡。
若是,这个‘灾’的范围大点,必然会造成活不下去的百姓变身流民,聚集起来就是不反为了活下去也必须反了。
这也是为什么越到王朝后期各地造反越多最主要的原因。每次新朝建立,旧地主都被清洗了一遍,底层人也少了很大一部分,土地回到朝廷手中被分配给百姓,百姓手中有足够养活自己的地,在赋税之外,还能有剩余,有积蓄抗风险能力就强,遇到大旱洪水也能活下去,这就够了。
几千年来,底层人的要求就仅仅是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