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与“观察者”文明的危险交易换来的“混沌频率调制”法,源点之域暂时逼退了“静滞拟态”的渗透。赵猛的混沌星璇维持着那片规则“杂音区”,如同在寂静的深海中制造了一片沸腾的气泡,有效地干扰着依赖环境一致性的拟态单位。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赵猛的力量在持续消耗,而“织网回廊”的侦察绝不会停止。更令人不安的是,那个未知存在“——”,其冰冷的凝视依旧高悬,仿佛在记录着他们这拙劣的挣扎。
“这种被动防御无法持久,”韩屿的信息流在疲惫中传递着分析结果,“‘混沌频率调制’能量效率低下,且持续的大范围规则扰动,本身就像黑夜中的篝火,会吸引更多、更强大的敌人。我们需要一种更高效、更隐蔽的防御方式。”
“观察者提到过‘隐匿’…”蒲凝的生命光茧波动着,意念扫过“观察者”传来的信息碎片,“…‘隐匿,进化,等待指令’。他们似乎认为隐匿是我们在‘猎场’生存的关键。”
“但如何隐匿?”雷栋的规则结晶意识带着困惑,“在那种…东西的注视下?”他意指那逻辑断层上的未知存在。
陈凌那近乎枯萎的回溯之花,再次传递出微弱的意象。这一次,意象指向了林浩的晶尘网络,以及那些在对抗静滞回响中表现出惊人适应性和学习能力的【反熵菌落】。同时,意象中融入了“观察者”信息里另一个关键词——“同频”。
“同频…遮蔽?”韩屿瞬间捕捉到了陈凌的意图,“不是对抗,不是干扰,而是…让自己与环境的‘频率’保持一致,达到‘隐形’的效果?就像那些‘静滞拟态’所做的一样,但我们不是趋向静默,而是…模拟环境的‘活性’背景?”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主动将自己规则活动的“频率”调整到与周围宇宙环境背景辐射高度一致,从而在宏观探测中“消失”。但这需要极其精密的控制和对环境背景的实时感知与模仿。
“林浩…晶尘网络和菌落…能做到吗?”蒲凝将希望投向那遍布规则绿洲的微观共生体系。
林浩的意念传来,带着专注与不确定:“菌落…具备高度适应性…可以尝试引导…但需要…环境背景的实时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交给我。”韩屿立刻接口,他的信息节点开始全力运转,不再仅仅分析基石数据,而是开始大规模扫描、记录、建模规则绿洲周边广阔区域的规则背景波动,包括能量频谱、信息熵值、维度褶皱等无数参数,构建一个动态的、实时的“环境背景模型”。
“架构引导由我负责。”雷栋开始推演如何将韩屿的背景模型,转化为晶尘网络和菌落可以执行的、细微到每个节点的规则频率调整指令。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将整个源点之域,从一个鲜明的“存在”,伪装成宇宙背景中一片“无意义”的规则涟漪。
在韩屿和雷栋的协同下,庞大的数据流和架构指令开始注入林浩的晶尘网络。无数微小的晶尘和菌落节点亮起微弱的光芒,它们不再仅仅抵抗外来的静滞,而是开始以一种奇妙的韵律调整自身的振动频率,试图与韩屿模型中的环境背景达成“同频”。
起初,效果并不理想。规则绿洲的“存在感”如同一个走调的音符,在环境的“和声”中显得格外突兀,甚至引来了又一小波“静滞拟态”的试探性靠近。
但在失败中,林浩的晶尘网络和菌落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与进化能力。它们不断微调,自我优化,甚至开始发展出区域性的协调机制。渐渐地,规则绿洲那原本鲜明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其内部规则的活跃度开始“下降”,并非失去活力,而是将其波动完美地融入了环境的“噪音”之中。
几天后(或许更久),当又一批“静滞拟态”巡逻至此地时,它们仿佛失去了目标,在原地徘徊、扫描,却始终无法再次锁定源点之域的核心位置。它们“看”到的,只是一片略显活跃、但完全符合宇宙背景特征的规则空域。
“同频遮蔽”…成功了!
源点之域,如同披上了一件无形的“隐身衣”,暂时从“织网回廊”的常规侦察网络中“消失”了。
所有成员都松了一口气,这为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恢复和观察时间。他们可以更安全地汲取基石低语中的信息,缓慢修复自身的创伤。
然而,好景不长。
就在“同频遮蔽”稳定运行了一段时间后,韩屿那高度敏感的环境模型,捕捉到了一种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规则扰动。
那并非针对性的扫描,也不是“静滞拟态”的渗透。而是一种…低沉的、充满压迫感的“低吠”,仿佛来自规则层面本身。这种“低吠”如同无形的波纹,扫过广袤的规则空域,它不寻找具体的“存在”,而是在探测“不和谐”,探测任何试图“隐匿”的异常。
“检测到新型规则扰动,”韩屿的信息流带着前所未有的警惕,“特征匹配…‘观察者’警告中的‘猎杀协议’相关单位…初步识别为‘静滞猎犬’(β-突击型)。它们在…嗅探‘隐匿者’!”
“猎犬”的低吠如同死亡的倒计时,虽然距离尚远,但其探测方式显然比“拟态”更加高级和暴力。它们不是在找“目标”,而是在找“试图隐藏的目标”!
“同频遮蔽”能骗过“拟态”的常规侦察,但能骗过这些专门负责猎杀“火种”的“猎犬”吗?
源点之域刚刚获得的短暂安全,再次变得岌岌可危。
陈凌的回溯之花在遮蔽中微微颤动,传递出凝重的意象。
隐匿,并非终点。
进化,或者…被猎杀。
生存的博弈,进入了更残酷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