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界交流愈发频繁,一个隐忧渐渐浮现:三界史料散落破碎,天界史书仅载仙者功绩,青丘传说多为口耳相传,凡间史料对仙妖两界更是语焉不详。年轻一代对三界过往知之甚少,甚至因误解产生隔阂——有凡间修士以为狐族皆善幻术害人,有妖界子弟觉得仙者高高在上,这些都阻碍着三界真正的融合。
为此,我与凌越决定牵头编撰《三界通史》,让历史成为连接三界的纽带。我们在三界发布诏令,邀请精通史事、文笔卓绝者参与:天界史官携尘封古籍赴约,青丘长老口述祖地传说,凡间学者带来家族手稿,妖界部落史官整理岩壁刻文,短短一月便组建起两百人的编撰团队。
我们将团队分为三组:史料收集组深入三界遗迹,天界藏书阁的《仙史纪年》、青丘祖地的《九尾秘录》、凡间殷墟的甲骨文、妖界断魂山的岩壁刻文,都被他们一一收录;内容编撰组按时间脉络,将史料分为“远古起源”“族群形成”“纷争融合”“邪族入侵”“和平发展”五卷,秉持客观公正原则,既记英雄功绩,也录冲突教训,比如详细记载邪族大战时,三界如何摒弃隔阂、并肩作战;审核校对组则核对史料真伪,修正文笔谬误,确保内容准确易懂。
编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天界史官与妖界史官因“远古仙妖之战”的记载争执不下,前者称仙者是正义之师,后者则说妖界是自卫反击。我与凌越亲自主持调解,让双方拿出史料证据,最终结合青丘祖地的中立记载,客观描述战争起因与双方损失,强调“纷争无益,共生为贵”的理念。凌越还特意嘱咐:“通史不仅要记录过往,更要传递和平理念,让后人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我则注重文化细节的融入:在“族群形成”卷中,加入青丘的桃花节、天界的蟠桃会、凡间的春节、妖界的丰收祭,让读者了解各族文化;在“和平发展”卷中,收录三界资源共享、联盟运作的事迹,展现当下的繁荣景象。青辰与凌峰也主动帮忙,将青云学院的学员事迹、凡间守护队的巡逻日常写入书中,让通史更具烟火气。
整整三年,编撰团队日夜操劳,竹简堆成小山,墨汁用空百坛。当最后一卷手稿完成时,众人齐聚中立岛,将五十卷、百万字的《三界通史》铺展在广场上,阳光洒下,书页上的文字与插图熠熠生辉——有远古盘古开天的壮阔,有各族迁徙的艰辛,有邪族入侵的惨烈,更有三界同心的温暖。
《三界通史》编撰完成后,我与凌越便决意让这部凝聚各族心血的典籍走进三界每一处角落。我们召集三界首领议事,敲定在各地设立“同源书阁”,遵循“因地制宜、普惠众生”的原则:天界书阁毗邻瑶池藏书阁,借瑶池灵气滋养典籍;青丘书阁便安在灵泉谷同心树下,让书香与花香、灵力相融;凡间则在青云学院、胡氏祖宅及十大城镇设分支,其中胡氏旁的书阁规模最大,专供百姓与学子借阅;妖界书阁落于黑狐族领地中心,辐射周边大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