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日清晨,朝阳初升,清远县城笼罩在一片金辉之中。今日便是苏明远正式离任的日子,整个县衙从昨夜就开始了最后的准备工作。
苏明远早早起床,精心整理着随身携带的物品。三年来积累的文件资料已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移交给新任县令,另一部分则要带到京城,作为向朝廷汇报工作的材料。
老爷,马车已经准备好了。王伯走进房间,神情中带着不舍,行李也都装好了。
苏明远点头,最后检查了一遍房间,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物品。他的目光停留在案头的一幅字画上,那是他刚到清远县时写的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心境。
三年时光,恍如隔世。苏明远轻声自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回忆。
老爷,外面已经聚集了很多百姓,都是来为您送行的。王伯报告道,县衙的同僚们也都在等着。
苏明远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只见县衙门前已经聚集了数百人,有县衙的官吏,有义学的师生,有受益于各项改革的农民,还有许多普通的县民。他们虽然没有说话,但脸上的表情都透露着不舍和祝福。
王伯,你跟随我三年,辛苦了。苏明远转身对王伯说道,我走之后,你有什么打算?
老爷,如果您不嫌弃,我想继续跟随您。王伯诚恳地说道,这三年来,能够为您效力,是我的荣幸。
苏明远有些意外,但随即点头同意:好,那你就跟我一起去京城。不过,到了那里,环境会更加复杂,你要有心理准备。
老爷放心,无论到哪里,我都会尽心尽力的。王伯坚定地说道。
这时,赵文渊走了进来:大人,时间差不多了。大家都在等着为您送行呢。
苏明远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然后坚定地说道:走吧,该是时候了。
三人一起走向县衙的大门。当苏明远出现在门口时,聚集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乡亲们,苏明远朗声说道,今日我要离开清远了,心中万分不舍。这三年来,承蒙大家支持,才有了一些成绩。
人群中有人喊道:苏县令,您是我们的好官!
苏大人,您走了,谁来为我们主持公道?
面对这些朴实的话语,苏明远的眼眶有些湿润。他努力控制着情绪,继续说道:各位乡亲,我虽然要离开了,但清远县的事业会继续下去。新来的张县令是个好官,大家要像支持我一样支持他。
更重要的是,苏明远提高声音,我们建立的那些制度要坚持下去。义学要继续办,水利要继续修,税收要继续公平。只有这样,清远县才能越来越好。
人群中传来阵阵赞同声。
张德明作为新任代理县令,也走到苏明远身边:苏大人,请您放心,我一定会继承您的事业,把清远县治理得更好。
有张大人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苏明远点头道。
李仲文代表县衙的同僚上前:大人,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个纪念品。
他递过来一个精美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方砚台,上面刻着清远县全体官吏敬赠的字样。
这是用我们清远县出产的石料制成的,李仲文解释道,希望大人到了京城后,还能想起我们清远县。
苏明远接过砚台,沉甸甸的分量让他感受到了同僚们的深情厚意:多谢大家,我会永远珍藏的。
义学的李夫子带着几个学童也走了过来:大人,孩子们有话要说。
小石头作为代表,怯生生地说道:县令老爷,您教我们要好好读书,长大做有用的人。我们会记住的。
对,我们会好好读书的!其他孩子也齐声说道。
苏明远蹲下身子,摸着孩子们的头:好,你们都是好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就在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年长的农民,他手中拿着一面锦旗:苏县令,这是我们几个村联合制作的,上面写着清廉爱民四个字。
苏明远接过锦旗,展开来看。锦旗制作得很精美,虽然用料不是最好的,但针脚细密,显然是花费了很多心思。
乡亲们的心意,我收下了。苏明远动情地说道,但我要说的是,这四个字不仅是对我的评价,更是对所有为官者的要求。希望将来的县令都能做到这四个字。
人群中响起热烈的掌声。
时间已经不早了,再不出发就要误了行程。苏明远知道,该是告别的时候了。
乡亲们,我要走了。苏明远的声音有些哽咽,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愿清远县风调雨顺,愿乡亲们安居乐业!
愿苏大人前程似锦!人群中有人高喊。
愿苏大人一路平安!更多的声音响起。
在众人的祝福声中,苏明远缓缓走向准备好的马车。赵文渊、李仲文、张德明等人一直陪伴到马车边。
文渊兄,苏明远最后对赵文渊说道,清远县就交给你们了。有什么困难,及时写信告诉我。
大人放心,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赵文渊坚定地说道。
苏明远上了马车,回头最后看了一眼清远县城。这座小城见证了他从一个理想主义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的过程。
师傅,出发吧。苏明远对车夫说道。
马车缓缓启动,在众人的目送下驶出县城。苏明远透过车窗,看着渐渐远去的城墙和送行的人群,心中五味杂陈。
这三年在清远县的经历,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无论将来走到哪里,他都不会忘记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民,以及他们给予的信任和支持。
马车行驶在通往京城的大道上,前方的路还很长。但苏明远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在更大的舞台上继续自己的理想追求。
回望清远,前瞻京华。人生的新篇章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