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回:衍道传法固根基,玄黄初现启新途
第一节:王府聚首,道启新章
长安,唐王府。
昔日里总是带着几分纨绔惫懒气息的王府,近半年来,却无形中多了一种令人心折的沉凝与厚重。并非建筑有何改变,而是源自于此间的主人——富昌王李之源。自他于终南山深处打破天地枷锁,贯通九脉,踏入前所未有的道境之后,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以其为中心,悄然扩散。
寻常百姓或许只是觉得今年风雪格外温顺,草木分外葱茏。但那些修为达到一定境界,或是灵感天生敏锐之人,却已能隐隐察觉到,天地间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并非单纯的天地元气,而是一种更加古老、更加本源、仿佛能滋养万物神魂根基的气息,丝丝缕缕,若有若无地弥漫在空气之中,随着呼吸吐纳,沁入心脾。
有见识渊博的老修士,翻阅残缺古籍,激动地将其称为“玄黄母气”!传闻此气乃天地初开时所生,是孕育万物的根基,早已在漫长的岁月中沉寂、稀薄近乎绝迹。如今竟有再生之兆,岂不意味着……时代将变?修行之路,或将迎来亘古未有之契机?更有武道宿老依据古籍推断,若玄黄之气持续滋生,天地法则随之渐变,那么困锁世间武者无数年的迷惘境壁垒,或许……将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种种猜测与暗流,在高层与隐秘圈子中涌动。而这一切变化的源头,唐王府,此刻却门户紧闭,谢绝一切访客。
王府深处,一间极为宽敞,却布置得古朴典雅、并无过多奢华装饰的书房内,气氛庄重而肃穆。
李之源一身玄色常服,坐于主位之上。他并未刻意散发威压,但仅仅是坐在那里,便仿佛与周围的空间、与冥冥中的某种韵律融为一体,自然流露出一种渊渟岳峙、深不可测的气度。其眼眸开阖间,隐有星河流转、万物生灭之象,那是道行精深到一定程度,自身之道与天地法则交感的自然外显。
下方,分别坐着数人。
左侧首位,是一身青衫,面容俊雅一身贵气的秦玉龙。他常年坐镇长安,执掌风行系,眉宇间还带着一丝未褪尽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强行压制的兴奋与凝重。
站在秦玉龙后面的,是一位身形魁梧如铁塔,皮肤黝黑,面容憨厚却目光沉静的汉子,正是自从跟随李之源,对其忠心不二的铁柱(柱子)。他如今虽在王强麾下担任副将,磨练统兵之能,但接到王爷召唤,立刻将北疆军务交予副手,快马加鞭而回。他气息沉浑,坐在那里宛如一座小山,修为赫然已至宗师三重天,比之王强犹胜一筹,只是平日里不显山露水。
对面,则是一身戎装,风尘仆仆却腰杆挺直如松的王强。他镇守北疆“镇北关”,直面草原与诸多不稳定异界通道,责任重大。此次被紧急召回,虽不知具体何事,但王爷严令,他自是毫不犹豫交接防务,一路疾驰而归。他修为已达宗师二重天,久经沙场,煞气内敛,自有一般凛然气势。
稍远些,坐着一位文士打扮,气质略显跳脱,眼神中却充满灵慧之光的男子,正是程度。他此前正跟着墨文进行所谓的“微服私访”,实则游历天下,勘探地理,绘制新版《万界舆图》。他被召回的时间最短,脸上还带着几分长时跋涉的疲惫感,修为在众人中最低,仅先天五重,但他那手出神入化的画技与对空间波动的异乎寻常的感知力,无人能及。
除了这几位核心班底,书房一侧的屏风后,还安静地端坐着五位女子,正是李之源的五位侧妃:气质清冷如月的明月(宗师四重天),温婉娴静的明珠(先天九重),因有孕在身更显柔美的繁花(刚开始修炼基础吐纳法),以及英气勃勃的苏云和娇俏灵动的柳萱儿(二人皆修炼《玉清一气功》上半部及李之源传授的数套剑法,修为在后天初期)。
可以说,李之源麾下最核心、最信任的力量,除了远在异界或在执行特殊任务者,几乎尽数齐聚于此。所有人都感受到此次召集的非同寻常,目光皆聚焦于主位上的李之源。
李之源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将各人神情尽收眼底,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今日召诸位前来,所为何事,想必你们心中已有几分猜测。”
他顿了顿,继续道:“天地异变,玄黄初生,想必尔等皆有感知。此乃万古未有之变局,是危机,亦是机遇。旧有的格局将被打破,新的秩序亟待建立。我辈修士,武者,当顺应时势,勇猛精进,方能在这煌煌大世中,护持己身,庇佑亲友,乃至……执掌风云!”
话语平淡,却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情与自信,让在座众人无不心潮澎湃。
“前番,我于金机界偶得机缘,获一上古道统传承。”李之源不再卖关子,直接切入核心,“此传承包罗万象,深奥广博,远非当今任何一家一派所能比拟。近日,我将其与自身所学融会贯通,去芜存菁,整理成册,名曰——”
他抬手,掌心之上,并无实物书册,却有点点星光汇聚,最终化作一道由无数细密符文与道韵凝结而成的虚幻卷轴,缓缓展开。卷轴之上,并无固定文字,只有不断流转演化的剑意、星辰、阵法、符箓、傀儡丹药等虚影,散发出浩瀚、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气息。
“《八剑图》。”
三字一出,仿佛引动了冥冥中的道则,书房内的空气似乎都凝滞了一瞬,那弥漫在天地间的丝丝玄黄之气,竟自发地向那虚幻卷轴汇聚而来,使其光芒更盛。
“此《八剑图》,非是单一功法,乃是我之道统总纲。内蕴炼气、炼神、炼体、阵法、符箓、丹道、剑诀、造化等诸多分支。”李之源的声音带着一种传道授业般的庄严,“今日,便依据尔等自身禀赋、职责与道途倾向,传下相应法门,助尔等夯实根基,应对未来之变。”
众人闻言,呼吸都不由得急促了几分,尤其是秦玉龙、王强等深知李之源如今境界之人,更是明白这“上古道统”的分量。
李之源目光首先落在秦玉龙身上:“玉龙。”
“在。”秦玉龙立刻起身,躬身行礼。
“你执掌风行体系,统筹万界,需极致之推演、洞察与布局之能。今传你《星算衍天录》残篇。”李之源说着,并指一点,一道蕴含着无数细碎星光与复杂轨迹的流光,没入秦玉龙眉心,“此术并非攻伐之法,乃上古观星测运、推演天机之道的入门。习之,可大幅提升你之计算力、推演能力,于繁杂信息中洞察关键,于迷雾局势中窥见一线天光。对你处理万界信息、制定方略,有莫大助益。然,天机莫测,切记反噬之忧,未至一定境界,不可轻易窥探重大因果。”
秦玉龙身躯微震,只觉无数玄奥信息涌入脑海,涉及星辰运转、因果牵连、数据推演等种种不可思议之法门,虽仅是残篇,已让他感觉眼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强压激动,深深一拜:“玉龙,定不负王爷厚望!”
接着,李之源看向程度:“程度。”
程度连忙站起,有些手足无措:“源哥儿,我……我这修为低微,画画还行,这高深道法……”
李之源微微一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于空间感知有独特天赋,于画道有心。今传你《虚空钓蟾功》精要及《万象绘真诀》基础。”
两道流光,一者空灵缥缈,蕴含着空间波动之妙;一者灵动传神,蕴含着以精神意念捕捉万物神韵之技,融入程度识海。
“《虚空钓蟾功》非战斗之法,乃锤炼你空间感知,使你于虚空垂钓、辨识空间节点更为得心应手,甚至未来或可凭此功,于画作中开辟微缩洞天,亦未可知。《万象绘真诀》则可助你提升画技,以精神融入画道,使画作更具神韵,乃至……蕴含一丝微薄道韵。你之本业仍是画道,此二法,是助你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程度感受着脑海中玄妙法门,尤其是后者,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顿时喜笑颜开,连连作揖:“多谢王爷!程度明白了!定好好琢磨,把咱们万界的山山水水,都画活了!”
李之源点点头,目光转向王强与铁柱。
“王强,你统兵征战,武道杀伐,刚猛无俦。今传你《兵锋淬体诀》。”一道充满金戈铁马杀伐意志的流光落入王强眉心,“此诀并非单纯练气,更重淬炼战体,凝练兵煞之气,于万军之中引动气血,越战越勇。习至大成,拳意可冲霄,刀锋可裂空,正合你之路子。”
王强虎目精光爆射,他能感受到这法诀与他自身武道的高度契合,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条直达更高境界的堂皇大道,抱拳沉声道:“末将必以此诀,为老大扫平一切障碍!”
“柱子。”李之源看向自己最信任的伙伴之一,语气中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你性情沉稳,根基扎实,体魄强横。今传你《坤元镇岳功》。”
一道厚重如山、承载万物般的土黄色流光融入铁柱体内。
“此功秉承大地坤元之气,最重防御与力量积累。习之,可令你肉身如大地般厚重难破,力量源源不绝,于沙场之上,便是不破之壁垒。待你修为日深,更能领悟‘镇岳’真意,一举一动,皆携山岳之威。”
铁柱不善言辞,只是重重抱拳,瓮声道:“柱子,听王爷的!王爷指哪,柱子打哪!”
安排好几位核心干将,李之源目光转向屏风后的五位侧妃。
“明月、明珠、繁花、苏云、萱儿。”他语气柔和了许多,“尔等修为根基不一,所求亦不同。今日,便传尔等根本筑基之法——《周天星辰炼气法》之入门篇。原先修行的《玉清一气功》亦可继续修行,此功中正平和,有无限成长性,可与《周天星辰练气法》相互印证。”
五道柔和而明亮的星光,分别飞向五位侧妃,融入其眉心。
“此乃上古炼气士正统筑基法门,引周天星辰之力入体,温和醇正,最能滋养肉身,淬炼神魂,延年益寿。繁花有孕在身,修炼此法,亦能温和滋养胎儿根基。明月、明珠、苏云、萱儿,你等亦可凭此功法,夯实基础,未来或可转修其他分支,如剑道、丹道,皆由此始。切记,循序渐进,不可贪功冒进。”
五位侧妃感受着脑海中那和《玉清一气功》一样精妙浩瀚的行气法门,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星辰道韵与勃勃生机,心中皆是欣喜与感动,纷纷起身敛衽行礼:“谢王爷(夫君)。”
最后,李之源看向众人,肃然道:“今日所传,皆乃《八剑图》之基础或分支精要。法不可轻传,道不可轻授。尔等需勤加修习,细细体悟,若有不明之处,可随时问我。切记,功法是手段,是工具,根本在于提升自我,明心见性,而非仗之逞凶斗狠,迷失本心。”
“谨遵王爷(夫君)教诲!”众人齐声应道,声音中充满了振奋与对未来的憧憬。
李之源微微颔首,散去掌心的《八剑图》虚影。他知道,今日之传法,只是开始。随着这些核心成员逐步消化新得传承,风行体系的根基将变得更加牢固,应对未来剧变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而他自己,也将在这条融合古今、通往无上大道的征途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八十三回:衍道传法固根基,玄黄初现启新途
第二节:工坊革新,金机初探
王府传法之后,一股无形的活力注入了风行体系的核心。秦玉龙等人带着李之源赐予的传承,各自投入到紧张的修炼与工作中。整个体系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器械,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李之源并未停歇,传法次日,他便亲临位于长安城西郊,戒备森严、占地辽阔的“风行总坊”。
总坊大管事公输哲,一位精神矍铄、双手布满老茧却眼神锐利如鹰的老者,早已率领一众大匠师在坊门外恭敬等候。他们虽未参与昨日的王府密会,但早已接到王爷将亲临指导工坊革新的通知,个个激动而又忐忑。
“参见王爷!”见李之源身影显现,众人齐声拜倒。
“都起来吧。”李之源虚抬右手,目光扫过眼前这片汇聚了玄唐乃至周边数个世界顶尖工匠的庞大工坊区,听着里面传来的阵阵锻打、铭刻、能量激荡之声,微微颔首,“进去说话。”
他并未前往富丽堂皇的议事厅,而是直接走向核心区域——“灵枢研发区”。
区内,数十座大小不一、结构复杂的熔炉、刻阵台、能量回路测试仪正在运转,工匠们穿梭其间,神情专注。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玉石、以及各种奇异材料混合加热后的气息,还有浓郁的天地元气波动。
李之源在一座正在炼制新型机关弩核心部件“连珠激发符胆”的工位前停下。他观察着工匠以精钢刻刀,在不过指甲盖大小的“炎阳玉”上铭刻细微的符文回路,手法娴熟,但在李之源眼中,却显得效率低下,且能量流转间存在数处不必要的损耗与节点冲突。
“停一下。”李之源开口。
那工匠闻声一惊,见是王爷,连忙停下手中活计,紧张地躬身。
李之源走上前,并未触碰那半成品,只是伸出食指,凌空虚划。指尖过处,一缕精纯的玉清真气混合着他对《万象炼天术》的初步理解,在空中凝成一道道更加简洁、优美,仿佛蕴含自然道韵的淡金色符文轨迹。
“看仔细。”李之源声音平和,“旧法刻痕过深,转折僵硬,导致元气流经此处,有七分力耗于摩擦与转向。新法当如流水,顺势而为。此处节点,可引‘回风’符意,非但无损,反能借力加速……”
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将《万象炼天术》中关于能量高效传导、材料特性利用、符文结构优化的基础理念,深入浅出地剖析出来。不仅那工匠看得如痴如醉,连旁边的公输哲和其他几位大匠师,也都瞪大了眼睛,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王爷所演示的,并非某种特定的、高不可攀的神技,而是直指器物炼制本质的“道理”!这比直接给他们一张神兵图纸,价值高出何止百倍!
“……材料亦非越珍稀越好,关键在于属性契合与结构支撑。这块‘炎阳玉’品质尚可,但其内部火系元气分布不均,旧法铭刻未能调和,导致激发时威力不稳。当以神念先行感知,引导元气趋于平衡,再行刻画,或可加入微量‘沉水晶粉’作为中和……”
李之源接连走了几个关键工位,针对机关弩、传音法阵核心、小型防御阵盘等核心产品的炼制环节,逐一指出问题,并提出基于上古炼器理念的改进方案。他并未直接给出成品图纸,而是传授“渔”而非“鱼”,引导这些顶尖工匠自己去思考、去优化。
公输哲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王爷!您……您这是点醒了吾等啊!以往吾等只知遵循古法,或凭经验摸索,却从未想过,炼器之道,竟有如此至理!若能将这些理念融会贯通,工坊产出之效能,何止提升数倍!”
李之源扶起他,肃然道:“公输先生请起。理念虽好,亦需实践。《万象炼天术》博大精深,我今日所授,不过基础篇中的基础,贪多嚼不烂,只有我们吃透技术积累,以后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总坊需立刻成立‘新法研习所’,由你牵头,选拔聪慧工匠,系统学习、试验这些新理念,尽快形成新的技术标准与工艺流程,推广至各处分坊。”
“是!老朽定不负王爷所托!”公输哲声音洪亮,充满干劲。
二、 道兵初现,青金力士
离开灵枢研发区,李之源来到了更深处一片新划出的区域——“神机试验区”。
这里守卫更加森严,场地中央,矗立着数尊约七尺高、通体呈现暗青金属光泽、线条流畅、造型古朴的“人形物”。它们双目紧闭,静静站立,没有任何生命气息,却自有一股沉凝厚重的力量感。
这正是基于《神机百炼谱》中基础道兵炼制法,结合风行工坊现有技术,成功量产化的 “青金力士”!
“王爷,这便是按照您提供的图谱,以‘风磨铜’、‘青冈石精髓’为主材,融合一缕地脉稳定之气,炼制而成的初代青金力士。”负责此项目的一位中年大匠师恭敬汇报,“其核心以改进后的‘微尘芥子阵’驱动,内置三种基础指令集,可执行‘搬运’、‘筑建’、‘巡逻’等指令。力量约相当于后天巅峰武者,不知疲倦,绝对服从。”
李之源走到一尊力士前,神识细细扫过。力士内部结构精密,符文流转有序,虽然灵智极低,仅能理解简单命令,但作为工具,已堪称完美。
“演示。”他下令道。
匠师手中拿出一块控制玉符,发出指令。只见那尊青金力士双眼猛地亮起两道温和的白光,迈着沉稳而精准的步伐,走到旁边一堆测试用的、每块重达数百斤的玄铁锭前,双臂一揽,轻松抱起十块玄铁锭,步伐依旧稳健,走到指定区域,整齐码放。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效率极高。
接着,匠师又下令其演示“筑建”。力士走到一堆散乱的石材前,手臂前端弹出特制的工具,依据预设的简单结构图,开始快速而准确地垒砌石墙,其精度远超普通工匠。
“好!”李之源眼中露出满意之色,“能耗如何?”
“回王爷,力士核心阵法一次注满元气,可持续高强度工作十二个时辰。若只是待机巡逻,可维持半月之久。充能也简单,只需放置在聚灵阵中,或由先天境以上武者直接输入元气即可。”
“成本呢?”
“若不计算研发投入,单论材料与炼制工时,一尊青金力士的成本,约相当于培养一名后天巅峰武者资源的十分之一,且无需粮饷,无阵亡抚恤。”
李之源点头。这意味着,风行体系可以大规模装备这种力士,替代大量重复性、高强度的劳动力,尤其是在环境恶劣、危险的异界开发前线。
“首批百具,即刻调拨。五十具送往熔火界炎阳堡,投入炽火晶矿洞开采。三十具送往沙界遗迹,辅助勘探与基础建设。剩余二十具,配属给王强的镇北军,试用后勤运输与营地构筑。”李之源当即下令。
“是!”立刻有随行书记官记录下来。
可以预见,青金力士的投入使用,将极大缓解人力压力,提升资源开采效率,并降低人员伤亡。这仅仅是基础道兵,若未来能研发出更高级的,甚至具备一定战斗能力的道兵,其对军事和开拓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三、 金机密令,铁柱重任
就在李之源于工坊指导革新之时,一道密令也从王府发出,经由特殊渠道,送到了刚刚安顿下来、正准备消化《坤元镇岳功》的铁柱手中。
命令简洁而严厉:即刻起,卸任北疆副将之职,秘密组建一支代号“掘金”的精干探险队。队员需绝对可靠,精于勘探、测绘、机关辨识,材料精工,阵法师,符箓师,这些都是这些年来秦玉龙,秘密培养的精英,玄唐道法并不昌盛,天地复苏也就很短时间,这都是统筹大师秦玉龙这么多年来秘密搜集人才,并在风行系各个地方部门秘密培训。玉龙之才比他爷爷宰相只强不弱。
并配备最新研制的勘探法器与防御装备。三日内完成集结,目标——金机界!
命令中明确指出,金机界一切信息列为甲上绝密,探险队一切行动直接对李之源负责,所有发现,无论巨细,必须第一时间加密传回,不得有任何外泄。初期任务:全面测绘方舟残骸外部结构,有限度探索已确认安全的边缘区域,记录所有可见符文、材质信息,严禁触动任何疑似核心区域或能量反应点。
同时,李之源将一份他亲自整理、关于金机界“渡世方舟”残骸的初步观察笔记与安全注意事项,通过神识玉简,传给了铁柱。里面包含了他之前进入时感知到的危险区域、部分低阶傀儡的活动规律、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阵法残留痕迹。
铁柱接到命令,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王爷将此重任交予自己,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他立刻行动起来,凭借其在军中和风行体系内多年积累的人脉与威望,开始从各个渠道秘密抽调合适人选。这些人不仅要能力出众,更重要的是身世清白、忠诚可靠。
一时间,风行体系内部,一股暗流开始涌动,为探索那沉寂了万古的金属巨城,做着最精心的准备。
四、 玄黄蕴生,前路已明
夜幕降临,李之源并未回王府,而是再次进入了小壶天。
立于峰顶,感受着洞天内愈发浓郁的玄黄之气与井然有序的星辰之力,他心念一动,那尊被他初步炼化的上古残魂所化的“魂粹”(封存于养魂玉中),出现在掌心。
他凝视着这枚晶莹剔透的玉珠,其中光点流转,蕴含着古老的记忆碎片与纯净的魂力。
“玄黄已生,法则渐活……或许,是时候尝试更进一步了。”李之源喃喃自语。
他并未急于动用这“魂粹”,而是将其置于“周天星斗玄黄阵”的核心节点之上,让洞天本源与星辰之力缓缓滋养、冲刷,进一步纯化其气息,加深与自身的联系。
随后,他盘膝坐下,心神沉入《八剑图》的浩瀚意境之中。今日工坊之行,传授与验证的过程,也让他自身对《万象炼天术》等传承有了新的理解。他需要将这些感悟,与自身八剑道域进一步融合。
识海之内,八柄本命飞剑的虚影悬浮,对应风、山、地、水、天、泽、雷、火八种法则意蕴。此刻,在这些剑意之中,开始融入《周天星辰炼气法》的星辰轨迹,《万象炼天术》的造化纹理,《玄玑造化录》的宇宙生灭之理……
一种更加宏大、更加包容、更加贴近本源的大道气息,在他身上缓缓凝聚。
外界,长安城依旧繁华,百姓安居乐业。但在更高的层面,在风行体系内部,在李之源的小壶天中,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加速进行。技术的飞跃,道兵的启用,对上古遗迹的探索,以及对天地法则变化的适应与利用……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呼啸而来。
第八十三回:衍道传法固根基,玄黄初现启新途
第三节:万里同风,符阵通联
长安城内的传道授法,西郊工坊的技术革新,乃至针对金机界的秘密部署,皆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李之源深知,对于一个疆域日益辽阔、触角延伸至诸多异界的庞大体系而言,高效、稳定的信息传递,乃是维系其运转、应对瞬息万变局势的生命线。以往依靠人力快马、驯化异兽、乃至低阶传音符的方式,已愈发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流通需求。
因此,在工坊革新初见成效后,李之源便将下一个重点,投向了通讯网络的升级。目标并非一蹴而就构建覆盖万界的超时代网络,而是基于现有基础,利用新得的传承知识,实现一次质的飞跃。
一、 符阵解析,理念革新
风行总坊,灵枢研发区内,专门划出了一片被重重阵法隔绝的区域,名为 “同风阁” 。此处,便是新一代通讯符阵的研发核心。
李之源再次亲临,与公输哲及数名专精于符箓与阵法的大匠师齐聚一堂。中央的玉台上,摆放着目前风行体系广泛使用的几种传音符阵核心部件,从最基础的“百里传音玉”,到较为复杂、能实现数千里内定点通讯的“子母感应盘”,以及一些从秘境或洞天获得的、具有特殊通讯功能的物品残骸。
“王爷,”一位负责通讯项目的大匠师指着那“子母感应盘”介绍道,“此物以‘共鸣灵玉’为核心,子盘与母盘需预先以特殊手法祭炼,建立联系。虽能实现较远距离通讯,但炼制不易,能耗颇高,且极易受到强烈元气波动、特定地域磁场乃至高阶武者气息的干扰,稳定性不足。距离越远,信息失真、延迟也越严重。”
李之源拿起一枚子盘,神识细细探入其中。在他如今的境界与《万象炼天术》的视角下,这“子母感应盘”的结构显得颇为粗糙。其核心的“共鸣”原理虽有一定可取之处,但能量流转效率低下,符文结构冗余且抗干扰能力弱,如同一条狭窄且布满碎石的小溪,水流(信息流)既慢又不稳定。
“旧有之法,如同以线传讯,线细易断,且只能点对点。”李之源放下子盘,目光扫过众人,“吾等新构之网络,当效仿江河湖海,自成体系,流通有序。”
他并指在空中虚划,玉清真气混合着对《玄玑造化录》中“气脉流转”理念的理解,勾勒出一幅简图。图中,数个主要节点(如长安、北疆镇北关、熔火界炎阳堡等)如同大湖,以更加稳定、宽阔的“信息河道”(新型通讯符阵构建的主干线路)相连。而各个节点之下,又可延伸出次级、更次级的网络,覆盖更精细的区域。
“关键在于‘节点’与‘通道’。”李之源阐述其构想,“节点,需布设新型核心符阵,命名为 ‘同风枢’ 。其功用,不仅是接收与发送,更在于‘中转’、‘放大’与‘稳定’信息流。而连接节点的‘通道’,亦非虚无缥缈,需借助天地间稳定的能量脉络,或构建临时的、定向的元气桥梁,以特定的符文序列进行加密与承载。”
他引入了《万象炼天术》中关于能量引导与符文叠加的理念,以及从上古残魂处得来的、部分关于远距离神念传递的模糊技巧。提出以多种属性互补的珍贵材料(如“空冥石粉”增强空间亲和性,“定魂木心”稳定精神波动,“流韵金”优化能量传导)重新炼制核心符胆,并设计一套更加复杂、具备自我纠错与抗干扰能力的复合型符文回路。
“此外,需设计一套统一的‘信息编码’。”李之源看向秦玉龙(秦玉龙虽主要负责统筹,但此等关乎体系命脉的大事,亦需参与),“将需要传递的语言、文字乃至简单图像,转化为特定的符文序列。如此,既可提升传输效率,亦能增加保密性。”
秦玉龙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其中关窍:“王爷英明!如此一来,即便信号被截获,不知编码规则,亦如观天书!此事交由观测司负责,定会设计出一套稳妥的编码体系。”
二、 攻坚克难,初试锋芒
理念虽好,实践却非易事。构建覆盖如此广阔区域的通讯网络,涉及材料学、能量学、符文学、乃至对各地天地元气环境的深刻理解,难度超乎想象。
最大的难点,在于“同风枢”核心符胆的炼制与远距离“通道”的稳定维持。
首先,新材料融合极其困难。“空冥石粉”性质虚无,难以与其他实体材料完美结合;“定魂木心”蕴含温和魂力,稍有不慎便会在能量激荡下损毁。公输哲亲自带领最顶尖的几位大匠师,日夜不休地试验了上百次,才在李之源偶尔的指点下,找到了一种以“地脉石乳”作为中和媒介,辅以特殊温度控制与精神念力引导的融合工艺。
其次,复合型符文回路的刻画要求极高。需要对神魂之力有精微的掌控,刻画过程中不能有丝毫偏差,且需一气呵成,保证所有符文节点同时激活,形成完美的能量循环。最初尝试的几位符师,无一成功,不是精神力不济,便是刻画精度不够,导致符胆报废,损失巨大。
李之源见状,索性将《万象炼天术》中一种基础的“神炼之法”简化后,传授给几位核心符师。此法重在以神念引导元气,如臂使指,能极大提升刻画精度与成功率。当然,对符师的神魂负荷也更大。
经过近半个月的艰苦攻关,在消耗了价值连城的材料后,第一枚合格的“同风枢”核心符胆,终于在一个深夜,于“同风阁”内大放光华!
那符胆约拳头大小,呈浑圆状,表面不再是刻板的符文线条,而是如同天然生成的脉络,闪烁着温润而稳定的光芒,内部能量流转圆融一体,隐隐与周围天地元气产生共鸣。
“成功了!”公输哲激动得老泪纵横,参与研制的匠师们也欢呼雀跃。
李之源测试了这枚符胆的性能。以其为核心,布设成简易的“同风枢”节点,与另一枚同样结构的符胆进行通讯测试。在输入特定编码后,信息传递清晰稳定,延迟极低,有效通讯距离远超旧的“子母感应盘”,并且对一般程度的元气干扰表现出良好的抵抗性。
三、 网络初建,成效立显
核心难题攻克,后续工作便得以迅速展开。
李之源亲自选定首批核心节点:长安唐王府(总枢)、北疆镇北关、西域沙界前沿基地、熔火界炎阳堡,以及东南沿海重镇“望海城”。这五个节点,构成了新通讯网络的骨干。
他亲自出手,在这五个节点处,选择元气充沛、地脉稳定之处,布设下完整的“同风枢”大阵。阵法不仅包含了通讯核心,还集成了聚灵、防御、隐匿等功能,确保节点安全。
连接节点的“通道”,则采用了多种方式。距离较近、环境稳定的,如长安至望海城,直接构建稳定的元气桥梁;距离遥远或环境复杂的,如连接异界的通道,则借助空间相对薄弱的节点,布设定向强化符文序列,确保信息流能穿透界域壁垒,虽损耗稍大,但仍在可接受范围。
与此同时,秦玉龙主导的“风行密文司”也迅速拿出了一套包含数万基础符文组合的编码体系,并开始对核心人员进行培训。
一个月后,新通讯网络初步建成,并进行了首次全网络测试。
长安,唐王府,新建的“风行总控秘室”内。
李之源、秦玉龙、以及匆匆从北疆赶回的王强(负责测试军方通讯)齐聚于此。秘室中央,一座最为复杂的“同风枢”散发着柔和光芒,周围连接着数面巨大的水镜,可以显示来自其他节点的简单光影符文信息。
“开始测试。”李之源下令。
操作人员立刻向其余四个节点发送预设的测试编码。
几乎在指令发出的瞬间——
代表北疆节点的水镜亮起,显示出清晰的回应符文:“镇北关收到,信号稳定。”
紧接着,西域、熔火界、望海城的水镜依次亮起,回应信息迅速传回,无一遗漏!
“这……这速度!”王强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以往从北疆传递军情至长安,即便使用最好的千里马和接力传讯,也需数日之久。如今,竟是瞬息即至!
秦玉龙迅速记录了各项数据,沉稳的脸上也难掩激动:“王爷,初步测试表明,主干网络通讯延迟极低,信息保真度超过九成五!虽目前仅能传输编码信息,无法直接传递声音影像,但已远超旧有体系!”
李之源满意地点点头。这只是第一步,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有了这张初步成型的通讯网络,他对风行体系乃至整个玄唐的掌控力,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政令、军情、商讯的传递效率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即刻起,新风通讯网络,代号‘同风’,正式启用。”李之源肃然道,“优先保障军情、重要政务及核心商业信息传递。公输哲,继续优化‘同风枢’,降低成本,研究提升传输容量与距离。玉龙,加快次级网络建设与人员培训,并制定严格的密文使用与保密条例。”
“是!”两人齐声领命。
“同风”网络的建立,如同为庞大的风行体系注入了全新的神经网络,使其反应更加敏捷,指挥更加高效。而这,还仅仅是李之源利用上古传承,改变这个世界的开始。随着对传承的进一步消化与应用,更多的奇迹,必将接踵而至。
衍道传法固根基,玄黄初现启新途
第四节:八极幻衍,固若金汤
“同风”通讯网络的初步建成,如同为风行体系装上了敏锐的耳目与迅捷的神经。然而,李之源深知,在这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万界开拓时代,仅有机动的信息传递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坚不可摧的壁垒来守护已有的成果与人员的安危。尤其是那些位于异界前沿、资源富集或战略要冲的据点,其防御能力直接关系到开拓的根基。
因此,在通讯网络测试稳定后,李之源便将目光投向了防御体系的全面升级。这一次,他决定将《八剑图》中,尤其是《万象炼天术》与自身八剑道域融合后,关于阵法运用的最新感悟,应用于实践。
一、 理念融合,阵道新解
风行总坊,“同风阁”旁的另一个核心区域——“八极殿”内,气氛肃穆。李之源再次召集了公输哲及数名在阵法一道上造诣最深的大匠师。与研发通讯符阵时不同,此次参与的核心人员更少,保密等级更高。
玉台之上,摆放着数件物品:有从沙界遗迹出土的、残破却蕴含古老防御理念的阵盘碎片;有目前风行体系在各主要据点使用的“金刚壁垒阵”核心部件;还有李之源亲手绘制的、融合了八剑道域意境的简易阵图草稿。
“旧有之‘金刚壁垒阵’,虽名金刚,实则刚猛有余,变化不足,遇强则硬抗,损耗巨大,且对神魂攻击、迷幻之术防御薄弱。”一位白发苍苍的阵法大师指着那“金刚壁垒阵”的核心阵石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此阵是玄唐工部与风行工坊合作的产物,曾被认为是防御阵法的巅峰,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异界威胁,已显疲态。
李之源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那沙界出土的古老阵盘碎片上。那碎片上的纹路,并非一味追求坚固,而是充满了虚实相生、引导化解的韵味。他又看向自己绘制的草稿,上面以八种不同颜色的线条,代表着风之无相、山之厚重、地之承载、水之至柔、天之高远、泽之困陷、雷之崩灭、火之焚尽八种意境,它们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流转,生生不息。
“防御之道,非独坚壁。”李之源开口,声音在殿内回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真正的壁垒,当如流水,可柔可刚,可疏可导,可幻可真。”
他提出了全新的防御阵法理念——“八极幻衍阵”。
此阵并非单一的防御光罩,而是一个复合型、多层次的领域性阵法。其核心,在于“幻”与“衍”。
“幻”,并非简单的迷惑视觉,而是以阵法之力,扭曲闯入者感知,混淆方向,甚至引动其心魔,使其陷入无穷无尽的内心幻境,不攻自破。这部分,李之源融入了坎剑(水之极幻)与兑剑(泽之迷心)的剑意,并借鉴了沙界古阵盘中的部分迷幻原理。
“衍”,则是指阵法的变化与生生不息。阵法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能依据受到的攻击类型、强度,自行衍化出最适宜的防御或反击模式。例如,面对纯粹的能量冲击,则以坤剑(地之渊厚)意蕴引导分散,导入地脉;面对物理突进,则以艮剑(山之永固)结合震剑(雷之崩灭)意蕴进行阻滞与反击;面对隐匿渗透,则以巽剑(风之静速)意蕴感知气流细微变化,结合离剑(火之焚尽)意蕴进行区域净化。
“此阵之基,在于八种基础意境之平衡与流转。”李之源以指代笔,在空中勾勒出更加复杂的阵图虚影,“需以八种属性契合、品质上乘的灵材作为核心阵基,分别承载八种意境。阵纹勾勒,需暗合周天星辰运转之理,使八极之力循环往复,自成天地,方能达到‘幻衍无穷,固若金汤’之效。”
他选定了八种核心材料:承载风意的“九天清灵玉”,承载山意的“万载沉山铁”,承载地意的“玄黄土精”,承载水意的“千年寒髓”,承载天意的“破空银星砂”,承载泽意的“迷神瘴木”,承载雷意的“紫霄雷击石”,承载火意的“地心炎玉”。这些材料无一不是珍稀之物,搜寻不易,但为了构建足以应对未来威胁的防御,李之源下令不惜代价。
二、 精心炼制,阵基初成
“八极幻衍阵”的炼制,比“同风枢”更为艰难。不仅要处理八种属性各异、甚至相互冲突的材料,更要在炼制过程中,将李之源蕴含八剑意境的神念烙印完美融入其中,使死物具备一丝“道韵”。
公输哲亲自督造,调动了工坊最顶尖的资源。炼制过程需要极高的环境控制与精神协调。八座特制的炼炉同时运转,分别对应一种属性材料,由八位修为精湛、精通相应属性元气的大匠师主控。李之源则坐镇中央,以自身磅礴的神识为引,调和八种属性的能量波动,并在关键时刻,将八剑意境逐一打入即将成型的阵基之中。
整个过程持续了七天七夜。期间,八极殿内时而狂风呼啸,时而山岳虚影沉浮,时而大地脉动,时而寒潮涌动……异象纷呈,能量波动剧烈。若非有李之源亲自布下的隔绝阵法,恐怕早已惊动整个长安。
第七日深夜,当最后一道代表着离火意境的赤红光芒被打入那枚“地心炎玉”炼制的阵基后,八枚形态各异、却散发着浑然一体、玄奥道韵的阵基同时嗡鸣震颤,道道霞光冲天而起,在殿顶交织成一幅不断流转衍化的八极道图,片刻后方才缓缓内敛,恢复平静。
八枚阵基,成功了!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材料,而是仿佛拥有了生命,内部蕴含着磅礴而灵动的力量,彼此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紧密联系。
三、 实地布设,检验威能
阵基炼成,下一步便是实地布设检验。李之源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首批部署:北疆镇北关(军事要塞,直面外部威胁)、熔火界炎阳堡(异界前沿,环境恶劣)、以及长安城内的风行总库(核心资源重地)。
他亲自带队,首先前往镇北关。
镇北关雄踞北疆咽喉,城墙斑驳,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与战争的烙印。关隘之外,是苍茫的草原与隐约可见的空间通道波动。
李之源在关隘核心区域,依据地势与地脉走向,选定了八个方位,亲手将八枚阵基一一埋设、激活。随着最后一阵基归位,一道无形的波动瞬间扫过整个关隘。
在外人看来,镇北关似乎并无太大变化。但王强以及关内一些修为较高的将领,却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关内的空气似乎变得更加凝滞,光线也仿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扭曲,一种令人心安却又隐隐心悸的力量,将整个关隘笼罩。
“王爷,此阵……似乎与天地融为一体了?”王强感受着那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阵法力场,惊讶道。
李之源颔首:“阵法已与地脉相连,自行汲取元气维持运转。寻常状态,仅为预警与低强度干扰。遇敌时,方显真威。”
为检验阵法效果,李之源令王强选派一队百战精兵,由一名宗师初期的校尉率领,模拟敌军,从关外不同方向发起“进攻”。
第一波,士兵们试图强攻城门。刚接近城墙百丈范围,眼前景象骤然模糊,原本清晰的城门楼仿佛在不断移动、扭曲,脚下的土地也变得泥泞不堪(泽之困陷),空气中充斥着令人心烦意乱的杂音(兑剑迷心)。他们如同陷入沼泽,寸步难行,连方向都无法辨别,攻击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波,由那名宗师校尉亲自出手,凝聚全身功力,一道凌厉的刀罡劈向城墙。刀罡进入阵法范围,速度骤减,仿佛劈入了粘稠的胶质中(坎剑至柔),其蕴含的锋锐之气被层层削弱引导,最终触及城墙时,已不足原本三成威力,被城墙本身的防御轻松挡下。而阵法反馈出一股柔韧的反弹之力,让那校尉气血翻腾,连退数步。
第三波,李之源示意测试隐匿潜入。数名擅长潜行、气息隐匿的斥候,试图借助夜色和地形靠近。然而,他们刚一进入阵法范围,便感觉周身气流变得异常敏感,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会引动空气的涟漪(巽剑感知)。同时,心中莫名升起焦躁之感,隐匿功法几乎失效,身形暴露无遗。
测试结果,令所有参与将士震撼不已。这“八极幻衍阵”展现出的,并非硬碰硬的防御,而是一种令人绝望的“领域”压制。迷幻、迟滞、感知干扰、力量分化……让闯入者空有力量却无处施展,如同陷入天罗地网。
“妙!太妙了!”王强兴奋地拍案叫绝,“有此神阵,镇北关可谓固若金汤!末将敢断言,即便是迷惘境强者前来,想破此阵,也绝非易事!”
随后,李之源又赶往熔火界炎阳堡和长安风行总库,如法炮制,布设下“八极幻衍阵”。在环境酷热的熔火界,阵法自动偏重于水火平衡,对地火异动有着极佳的稳定与疏导作用;在总库,则更侧重于隐匿与精神防御,确保资源安全。
四、 体系渐成,根基深植
“八极幻衍阵”的成功部署,标志着风行体系的防御能力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它与“同风”通讯网络、革新后的工坊技术、初现雏形的道兵体系一起,共同构成了风行体系应对未来挑战的坚实根基。
李之源站在镇北关城头,遥望北方苍茫之地,感受着脚下阵法与天地共鸣的微弱韵律,心中一片宁静。技术、通讯、防御、探索、人才……各个环节都在按照他的规划,稳步推进,逐步升级。
玄黄之气仍在天地间缓慢滋生,世界的改变才刚刚开始。但他知道,自己已经为此做好了初步的准备。手握上古传承,脚踏坚实根基,无论前方是风雨还是彩虹,他都有足够的信心与力量,去迎接,去驾驭,去开创一个属于他的时代。
玄黄蕴道途,星火渐燎原
“同风”网络与“八极幻衍阵”的初步成功,如同两块坚实的基石,奠定了风行体系应对未来变局的底气。然而,李之源并未因此有丝毫松懈。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或许尚未到来,而内部的夯实与外部的开拓,仍需齐头并进。在核心防御与通讯升级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人才的深度培养、异界探索的规范化、以及对这方天地玄黄之气滋生的更深层次影响的研究。
一、 万象书阁,薪火相传
长安城,唐王府深处,一座新建的、外观古朴却内蕴乾坤的建筑悄然落成。其牌匾上书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万象书阁”。
此阁并非对所有人开放,其准入权限极高,由秦玉龙亲自掌管。阁内收藏的,正是李之源自金机界传承、终南山古魂处所得,以及自身推演归纳的各类知识精要的复刻本或神意传承玉简。从《八剑图》总纲的简述,到《周天星辰炼气法》的入门精要,从《万象炼天术》的基础理念解析,到《神机百炼谱》中部分低级道兵的炼制图谱,乃至各类异界风物志、上古见闻录……分门别类,井然有序。
建立书阁的目的,并非要将高深传承广而告之,而是为了系统性地培养核心人才。李之源定下规矩:凡对风行体系有卓越贡献者,或经考核认定其心性、资质、忠诚度俱佳的核心成员,方可依据权限,申请阅览相应层级的典籍。
秦玉龙依据李之源的指示,制定了严密的贡献点与权限等级制度。贡献点可通过完成重要任务、提出有效建议、技术创新等方式获取,用以兑换阅览更高层知识或请求指导的机会。
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体系内部成员的上进心与研究热情。工坊的工匠们为了能一窥《万象炼天术》的奥妙,更加废寝忘食地投入技术革新;观测司的成员为了能学习更精妙的推演法门,对万界信息的分析处理愈发精细;就连军中的将领,为了获得更强的个人实力以更好地统兵作战,也纷纷努力积攒贡献,期望能接触到《兵锋淬体诀》的后续内容。
“万象书阁”的存在,如同一个强大的引擎,开始为风行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经过初步筛选和培养的、具备新视野和新能力的骨干力量。知识的薪火,在此地得以有序传承,避免了传承混乱或外泄的风险。
二、 异界规章,探索有序
随着连接的世界越来越多,探索队伍的规模与复杂性日益增加,缺乏统一规范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队伍间为争夺资源发生摩擦、探索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引发未知危险、甚至与某些原生智慧种族产生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
李之源令秦玉龙牵头,结合万界观测司积累的数据与“同风”网络反馈的信息,制定并颁布了 《风行异界探索暂行管理条例》。
条例详细规定了探索队伍的组建标准、人员配置、装备要求;明确了在新界域发现资源、遗迹、乃至智慧生命时的处理流程与优先级;设立了探索风险评级与应对预案机制;严格禁止对原生世界进行无度掠夺与破坏,强调可持续开发与文化交流(在确保己方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并设立了专门的仲裁机构,处理探索队伍间的纠纷。
同时,条例还特别强调了信息上报制度。所有探索发现,无论价值大小,均需通过“同风”网络及时上报观测司汇总分析。这不仅是为了统筹资源,更是为了及时发现潜在的世界级威胁或特殊机遇。
铁柱率领的“掘金”探险队,便是这套新规下的首个标杆。他们对金机界的探索,严格遵循条例,每一步行动都有详细记录与预案,所有发现物均经过严格检测与分类上报。虽然进展缓慢,但胜在稳妥安全,为后续对其他高等级或高危界域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规范的建立,使得风行体系的异界开拓从原先略带野蛮生长的状态,逐渐走向了制度化、专业化的道路,虽然短期内可能限制了部分“快钱”的获取,但从长远看,却极大地提升了开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未来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秩序基础。
三、 玄黄之秘,初露端倪
天地间滋生的玄黄之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界。李之源对此的关注,从未停止。他通过“同风”网络,收集来自玄唐各地乃至主要异界前哨的环境监测数据,并结合自身在小壶天内的观察,进行对比分析。
一些规律逐渐浮出水面:
· 地域差异:玄黄之气的浓度并非均匀分布。名山大川、古迹秘境、元气充沛之地,玄黄之气往往更为浓郁。而一些贫瘠荒凉、或受过严重创伤的区域,则相对稀薄。金机界那片金属荒漠,玄黄之气就几乎感觉不到。
· 生灵影响:无论是武者、修士,还是普通飞禽走兽,乃至草木精怪,在玄黄之气的长期滋养下,都呈现出积极的变化。武者修炼瓶颈有所松动,修士感悟天地更为容易,普通生灵则更加健壮聪慧。李之源王府中的那几只丹顶鹤,如今羽毛愈发鲜亮,眼神灵动,已隐隐有向灵禽转化的趋势。
· 器物共鸣:一些年代久远、材质特殊或蕴含道韵的法宝、兵器,在玄黄之气的浸润下,灵性似乎也在缓慢增长。李之源发现,他那八柄本命飞剑,在玄黄之气中温养时,剑意更加活泼,与自身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 世界交互:初步数据显示,那些与主世界连接越紧密、法则越相似的小千世界,其内部玄黄之气滋生的速度也越快。反之,则缓慢甚至停滞。这似乎印证了《玄玑造化录》中关于世界群落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模糊描述。
这些发现,让李之源对玄黄之气的认知更加深入。它不仅仅是修炼的“补品”,更像是整个世界“升级”过程中产生的“本源润滑剂”,正在从法则层面,悄然提升着这方天地的“上限”。
他指令观测司将“玄黄之气监测”列为长期重点项目,并开始在小壶天内进行更积极的干预实验,尝试引导玄黄之气更高效地促进洞天演化,并观察其对各种灵植、矿脉乃至初步点化的黄巾力士的影响。
四、 星火点点,未来可期
时光流逝
风行体系内部,新技术、新制度、新知识带来的改变正在持续发酵。工坊的新一代产品开始逐步列装;“同风”网络的信息流通愈发繁忙重要;“八极幻衍阵”守护下的核心据点稳如泰山;“万象书阁”中时常有核心成员突破瓶颈的好消息传出;对金机界等战略要地的探索按部就班地进行。
外部,玄唐境内,感知到玄黄之气并因此受益的武者、修士数量在缓慢增加,一些卡在瓶颈多年的老家伙们看到了希望,整个修行界的活力被悄然激发。朝廷与风行的合作愈发紧密,皇帝李琰对李之源提出的诸多关乎国策的建议,也愈发重视。
而李之源自身,在持续消化传承、经营小壶天、推演《八剑图》的过程中,道基愈发浑厚,对力量的掌控臻至化境。他偶尔会站在终南山之巅,或是小壶天的峰顶,俯瞰这方正在缓慢蜕变的世界。
他能感觉到,平静的海面之下,暗流正在加速涌动。玄黄之气的滋生,如同春雷惊蛰,唤醒了太多沉寂的东西。古老的遗迹、隐秘的传承、甚至可能沉睡的古老存在……都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相继现世。
但他心中并无畏惧,只有期待。
手中的力量日益增强,身边的伙伴不断成长,掌控的体系日趋完善。他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仅凭个人勇力与些许先知先觉周旋的富昌王,而是真正拥有了搅动风云、引领时代的底气。
(第八十三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