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默说出那句“你,用你自己的手,用最严谨的实验,找到了那个‘真凶’”时,林浩感觉自己过去一个星期里,所有因为不眠不休而积攒的疲惫,都在这一瞬间,被一种巨大的、名为“成就感”的洪流,冲刷得一干二净。
他知道,自己,又一次,做到了。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在导师的指导下,被动地去执行任务的“学生兵”。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地,通过缜密的逻辑和扎实的实验,去解决一个未知难题的、真正的“侦察兵”。
然而,巨大的喜悦过后,一个新的、更深层次的困惑,又浮现在了他的心头。
“老师,”他看着白板上,那些指向“纳米晶”的、无可辩驳的间接证据,皱起了眉头,“我们现在,虽然推测出,是这些微小的纳米晶,导致了‘低温增韧’。但是,这……这还只是推测,对吧?”
“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它们。”
林浩的这个问题,一针见血。
无论是SEm断口形貌的“分形维数”,还是xRd图谱的“馒头峰宽化”,这些,都还只是“间接证据”。它们就像是侦探在犯罪现场,找到的那些指向嫌疑人的“旁证”,虽然很有力,但终究,还缺少一张能给嫌疑人最终定罪的、最直接的、无法辩驳的“现场照片”。
陈默看着林浩,眼中,露出了一个充满了赞许和“孺子可教”的微笑。
“你说的,完全正确。”他点点头,“所以,我们的‘尸检’工作,还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最后一把,也是最锋利的一把‘解剖刀’。”
他走到林浩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用一种充满了挑战和期待的语气说:
“还记得,我跟你说过的,那个真正的‘神器’吗?”
林浩的心,猛地一跳。
他知道,陈默说的是什么。
tEm。
透射电子显微镜。
那扇通往原子尺度世界的、神秘而又神圣的大门,在时隔数月之后,再次,向他,发出了召唤。
“上一次,”陈默说,“我们用它,看到了‘多重剪切带’的宏伟网络。而这一次,我们要用它,去看一些更精细、更微小、也更本质的东西。”
“我们要去亲眼看看,在我们那根‘功勋样品’的体内,是不是真的,像我们推测的那样,隐藏着一个由无数‘纳米晶’组成的、神秘的军队。”
“我们也要去看看,那些失败的样品体内,到底是一片贫瘠的‘非晶荒漠’,还是一片被过度开垦的、充满了粗大‘晶界裂谷’的死亡之地。”
“只有拿到了这份最直接的、原子尺度的‘视觉证据’,我们的整个逻辑链条,才算是真正的,完美闭环。”
林浩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将要再次,面对那个地狱级的“手艺活”——tEm制样。
但这一次,他的心中,没有了丝毫的畏惧。
因为,他不再是那个在黑暗中,毫无头绪地摸索的“菜鸟”了。他现在,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清晰的方向,更有了,一颗被无数次失败锤炼过的、坚韧无比的“大心脏”。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林浩再次,开启了他的“工匠”模式。
他把自己,关在了那个他既爱又恨的金相制样室里。
这一次,他的动作,比上一次,更加的从容和自信。
切割,研磨,抛光……
每一个步骤,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却又行云流水。他那双手,仿佛已经与那些冰冷的机器和脆弱的样品,融为了一体,达到了一种“人器合一”的境界。
他不再需要,去反复地测量厚度。他只需要用指尖,轻轻地,感受一下样品在砂纸上滑过时,那细微的摩擦力,就能大致地,判断出它的厚度。
他也不再害怕,样品会在最后关头,突然碎裂。因为他已经,通过上百次的失败,完全掌握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最精妙的力道。
最终,当他将三片分别来自“功勋样品”和两组典型“失败样品”的、薄如蝉翼的tEm样品,都完美地制备出来时,他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
效率,比上一次,提升了数倍。
他知道,自己,又一次,进化了。
然而,当他拿着这三片宝贵的样品,准备去预约那台强大的透射电镜时,他又一次,遇到了那个最现实的、也是最尴尬的问题——他,没有资格。
tEm,作为整个学院最顶尖、也最繁忙的设备之一,其使用权限,被严格地控制在少数几个核心课题组和经验丰富的“老用户”手中。
像林浩这种,只在几个月前,跟着苏晓月,“蹭”过一次机时的“新手”,根本就不在允许独立上机的名单里。
而他,也不可能,再像上次那样,恰好碰到苏晓月,来一次“并肩作战”了。
“怎么办?”林浩再次,陷入了困境。
他想到了,去求助那个沉默寡言的“技术大神”高博。但一想起对方那副“生人勿近”的冰冷态度,他就有些不寒而栗。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陈默,却递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
“打给他。”陈默说。
林浩疑惑地看着那个号码,下面标注着一个名字——“赵乾”。
“这是谁?”
“电镜中心的主任,赵乾教授。”陈默平静地回答。
“赵……赵主任?”林浩吓了一跳,“老师,您……您认识他?”
“不认识。”陈默摇了摇头,“但,他,认识我。”
陈默的这句话,说得云淡风轻,但却透露出一种强大的、属于顶尖学者之间的、无形的自信。
林浩将信将疑地,拨通了那个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中气十足的、略带威严的声音。
当林浩自报家门,说是“陈默老师的学生”时,电话那头的赵主任,明显地,停顿了一下。
然后,他用一种充满了好奇和一丝探究的语气,问道:“哦?就是那个,在《Scripta》上,发了那篇关于‘低温不脆化’文章的陈默?”
林浩的心,猛地一跳。他没想到,他们那篇文章,竟然连电镜中心的主任,都已经注意到了。
“是的,赵老师。”
“嗯,那篇文章,我看了。很有意思。”赵主任沉吟了片刻,说,“你们想用tEm?可以。明天上午九点,你直接来我办公室找我。我亲自,带你上机。”
挂掉电话,林浩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
他没想到,那篇他曾经以为,只是自己“出道”作品的《Scripta》文章,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了他在这个学术江湖里,一张最好用的“名片”。
第二天,当林浩在赵主任的亲自指导下,将那片来自“功勋样品”的薄膜,放入tEm中,并最终,将放大倍数,推到惊人的一百万倍时,他和陈默之前所有的推测,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终的、无可辩驳的、来自原子世界的“神之印证”。
在巨大的、圆形的荧光屏上,一个壮丽而又清晰的微观世界,展现在了他的眼前。
在那些如同灰色海洋般的、无序的“非晶基体”中,清晰地,弥散分布着无数个如同黑色星辰般的、尺寸极其微小的“纳米晶”!
这些“纳米晶”,大多呈类球状,它们的尺寸,被林浩用软件精确地测量了出来——绝大多数,都集中在5-10纳米这个极其狭窄的、黄金般的尺度范围内!
而当他,将那片来自“失败样品”的薄膜,放进去观察时,眼前的景象,则完全不同。
那片因为“翻熔过度”而失败的样品,其内部,是一片纯粹的、干净的“非晶荒漠”,根本找不到任何纳米晶的踪迹。
而另一片,因为“成分失当”而失败的样品,其内部,则出现了几颗尺寸巨大、超过20纳米的、棱角分明的粗大晶粒。而在这些粗大晶粒的周围,甚至已经出现了纳米尺度的“微裂纹”!
铁证如山!
陈默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低温增韧”的秘密,那个最核心的、决定成败的“开关”,就在于,能否在非晶的海洋中,精准地,撒下这一把尺寸恰到好处的、不多不少的、如同“星辰”般的“纳米晶”!
多了,会成为灾难的源头。
少了,则无法掀起任何波澜。
这中间的“鸿沟”,仅仅,只有一纳米的距离!
当林浩将这几张对比鲜明、充满了科学美感的tEm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地下室的白板上时,他和陈默,都陷入了长久的、巨大的沉默。
他们知道,他们,终于,彻底地,抓住了那个“魔鬼”的真身。
但是,一个新的、更巨大的挑战,也随之,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他们知道了“是什么”。
但他们,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
如何,才能像一个上帝一样,随心所欲地,在那片混乱的原子海洋中,播撒下这片尺寸误差不能超过“一纳米”的、奇迹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