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大组会,你来讲。”
陈默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对林浩来说,却不亚于一颗重磅炸弹。
大组会,是整个“先进材料与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最高规格的学术“华山论剑”。每个月举行一次,由王振国院士亲自坐镇,所有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都必须参加。能在上面做报告的,无一不是各团队的精锐,要么是即将毕业的优秀博士,展示自己几年的心血结晶;要么是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的课题组,拿出来接受所有人的“检阅”。
让林浩这样一个刚入学不到一年的“菜鸟”上台,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不寻常的信号,一种来自“地下室”的、沉默的宣言。
“我……我去讲?”林浩有些不敢相信,“老师,会不会太早了点?我怕我讲不好。”
“你的论文已经写出来了,就没什么讲不好的。”陈默的语气不容置喙,“这是一个机会,让你把你的工作,正式地、完整地,展示给所有人看。也是一个机会,去看看山顶的风景,听听来自‘主流’的审视和批评。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来遛遛。”
林浩明白了。陈默这是要让他,带着Lm-101,去接受整个实验室的“检阅”。这既是一次成果展示,也是一次充满刀光剑影的“投石问路”。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林浩和陈默,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备战中。他们对ppt的打磨,达到了像素级别的苛刻。
报告当天,巨大的501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咖啡香气和紧张学术氛围的独特味道。
林浩和陈默坐在一个不起眼的后排角落,像两个潜伏在暗处的狙击手,等待着自己的出场时刻。
按照惯例,报告的顺序由李瑞阳教授来安排。
“好了,人都到齐了,我们开始吧。”李瑞阳教授笑着清了清嗓子,“今天有三个报告,都是我们实验室近期的优秀工作。第一个,先让晓月来吧。她在柔性压力传感器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苏晓月从容地走上了讲台。
她今天穿着一身得体的浅灰色西装套裙,长发干练地束在脑后,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自信而又专业的知性魅力。她一开口,就牢牢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她的研究,是关于一种基于“微结构仿生”的新型柔性压力传感器。她从自然界中壁虎的脚掌结构获得灵感,通过精密的微纳加工技术,在柔性基底上,制造出了数以百万计的、如同壁虎脚掌刚毛的微小柱状阵列。
她的ppt,制作得极其精美,充满了科技感。一张张高分辨率的电镜照片,展示着那些如同艺术品般的微观结构。而她的讲解,更是行云流水,逻辑清晰,从设计思路,到制备工艺,再到性能测试,每一个环节都无可挑剔。
“……通过这种仿生设计,我们成功地将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提升了近两个数量级,并且实现了对低至0.1帕斯卡微小压力的快速响应,这在人体脉搏、呼吸等弱生理信号监测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苏晓月的报告,堪称“稳健”与“优秀”的典范。她的工作,思路清晰,技术路线成熟,数据扎实,应用前景明确,是一份典型的、能发在顶尖工程技术期刊上的高质量工作。
报告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瑞阳教授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很好。”王院士也罕见地点评了一句,“把自然界的智慧,应用到工程中,这是个好方向。继续做下去,做深,做透。”
得到院士的肯定,苏晓月微微鞠躬,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她下台时,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林浩的方向,与林浩的视线在空中交汇,她轻轻地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一丝鼓励。
林浩也回以一个钦佩的眼神。他知道,这就是“正规军”的实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让人找不出一丝破绽。
“好了,非常精彩的报告。”李瑞阳继续主持,“下面,有请张远,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在高熵合金涂层方面的最新成果。”
张远整了整自己的领带,意气风发地走上了讲台。
他的报告风格,与苏晓月截然不同。如果说苏晓月是“稳”,那张远就是“巧”。
他的工作,是利用一种先进的等离子喷涂技术,在普通的钢材表面,制备一层高性能的高熵合金耐磨涂层。这个方向,本身并不算特别新颖,但张远的“巧”,就体现在他对数据的“包装”和“呈现”上。
他的ppt,做得极其华丽,充满了各种动态图表和炫酷的3d模型。他非常善于抓住听众的眼球,他会用一个极其夸张的对比——比如用他们制备的涂层去划钻石,来凸显材料的硬度。
“……通过我们的成分优化和工艺调控,我们成功制备出的这层涂层,其耐磨性能,是目前商业化硬质合金的三倍以上!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技术,将有望彻底改变航空发动机叶片、高铁轮轨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工艺,带来百亿级别的市场价值!”
他的语言,极富煽动性,充满了各种“颠覆”、“革命”、“百亿市场”等让人热血沸腾的词汇。他讲的,与其说是一个科学报告,不如说是一场激情澎湃的“项目路演”。
他的报告,同样赢得了满堂彩。许多工程背景的老师,都对这个技术的应用前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李瑞阳教授更是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要的,就是这种能“讲故事”、能“拉项目”的学生。
林浩坐在台下,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他看得出来,张远的工作,虽然看起来很“唬人”,但其科学深度有限,更多的是一种工艺上的优化和现有技术的组合。但他也必须承认,张远的这种“能力”,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下,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力”。
两个报告结束,会议室里的气氛,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所有人都对实验室近期的成果,感到振奋和骄傲。
就在这时,李瑞阳教授的目光,缓缓地,落在了后排那个不起眼的角落。
他笑着说:“前面两个,都是我们实验室的‘老将’了,表现一如既往地优秀。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新兵’的声音。”
“陈默,”他看向角落里的陈默,“听说你那个新来的学生,最近也做出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让他上来,也给我们大家,展示一下吧。”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了林浩的身上。
林浩感觉自己的心脏,在那一刻,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攥住了。
他知道,自己的“审判”,终于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