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城外的临时兵器坊里,炉火昼夜不熄。通红的火光映在铁匠张五郎黝黑的脸上,他正用铁钳夹住烧得发白的弩臂,另一只手抡起八斤重的铁锤,“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胡杨林间回荡。旁边的李顺则蹲在案前,用细锉刀打磨着弩机的齿轮,案上摊着一张泛黄的图纸,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 —— 这是李倓半月前交给他们的 “诸葛连弩残图”,经过两人反复拆解改良,终于有了成品的模样。
“五郎,再淬一次火!” 李顺突然喊道,手中的锉刀停在半空,“弩臂的韧性还不够,方才试拉时已出现细裂纹。”
张五郎应了一声,将弩臂浸入冷水,“滋啦” 一声,白雾瞬间腾起。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案上那把组装好的弩箭,眼中满是期待:“这‘三段式弩箭’要是成了,咱们唐军的弓弩就能压过叛军了。”
两人正说着,帐帘被掀开,李倓带着周俊走了进来。刚踏入坊内,一股热浪裹挟着铁屑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下意识地侧身避开飞溅的火星,目光落在案上的弩箭上:“如何?今日可试射?”
“殿下!” 张五郎连忙放下铁锤,上前躬身行礼,“已组装好三把,只是弩机的牛角还缺些,暂时用硬木替代了,射程怕是会受影响。”
李倓拿起一把弩箭,入手沉甸甸的,弩臂用的是胡杨木芯,外层裹着铁皮,弩机的关键部位嵌着黄铜齿轮。他拉动弓弦,只觉力道比普通弩箭沉了三成,松手时弓弦回弹的声音格外清脆。“硬木无妨,先去校场试试,郭子仪将军和李光弼将军也快到了。”
半个时辰后,灵武校场的黄沙被晨风吹得漫天飞舞。校场北侧立着三排靶位,最远处的靶心距起点足有两百步,比普通弩箭的有效射程远了近一倍。郭子仪身披银甲,正与李光弼低声商议,见李倓带着兵器坊的工匠走来,二人同时迎了上去。
“殿下,这便是你说的改良弩箭?” 郭子仪伸手接过一把,掂量了一下,眼中闪过惊讶,“比寻常弩箭重了两斤,这力道怕是寻常士兵拉不动吧?”
“将军放心,” 李倓笑着示意张五郎上前,“张师傅已在弩机上加了省力齿轮,寻常士兵稍加训练便能使用。”
张五郎立刻演示起来:他双脚稳稳蹬住弩臂,双手握住弓弦,缓缓向后一拉,只听“咔嗒”一声,弓弦便稳稳卡在了弩机上。“将军请看,这齿轮能省三成力,就算是刚入伍的新兵,也能在三息内完成上弦。”
李光弼挑眉:“省力是好事,可射程和穿透力如何?叛军的骑兵甲胄厚实,普通弩箭难以穿透。”
“试试便知。” 李倓抬手示意,两名亲卫抬着三个箭靶上前,靶心裹着三层从叛军俘虏身上缴获的铁甲,与史思明麾下骑兵的甲胄别无二致。
张五郎端起弩箭,瞄准五十步外的靶心,手指轻扣扳机。“咻” 的一声,箭矢如流星般射出,瞬间穿透铁甲,深深钉在靶后的木柱上。周围的士兵发出一阵惊呼,郭子仪快步上前,拔出箭矢查看,只见箭簇已弯折,却仍穿透了三层铁甲。
“好力道!” 郭子仪赞道,“再试试远的!”
这次换了李顺上前,他瞄准一百步外的第二个靶心。箭矢飞出的瞬间,李倓让人展开步弓测量距离。待亲卫汇报“箭矢落在一百八十步外,仍穿透两层铁甲”时,李光弼目光一亮:“寻常弩箭最多一百步,这改良弩竟能远八十步!若用来对付叛军骑兵,定能打乱他们的冲锋阵型!”
最后一把弩箭由李倓亲自试射。他走到起点,目光锁定两百步外的第三个靶心 —— 那里不仅裹着铁甲,还放了一块三寸厚的木板,模拟骑兵的战马。深吸一口气,李倓拉动弓弦,齿轮转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校场上格外清晰。扣动扳机的刹那,箭矢带着破空声飞出,众人的目光紧紧跟着它,直到 “咚” 的一声闷响,箭矢穿透铁甲和木板,只留下箭尾在外面晃动。
“两百步!穿透铁甲和木板!” 周俊兴奋地喊道,“殿下,这弩箭太厉害了!”
郭子仪走到靶前,用手掰了掰箭尾,却没能将箭矢拔出,只能感叹:“此弩若能量产,何愁叛军骑兵不破!只是……” 他话锋一转,眉头微微蹙起,“这弩机的关键部位需要牛角增强韧性,硬木虽能临时替代,却不耐久用。灵武城内的牛角库存早已告罄,河西的货源又被贺兰进明把控,怕是难以大量制造。”
李倓心中一动,想起康拂毗延曾提过,粟特商队常从西域贩运牛羊,牛角、牛皮都是常用的贸易品。他转身对周俊道:“立刻去互市司,传康拂毗延来见我。”
不到一个时辰,康拂毗延便骑着骆驼赶来,身后跟着两个挑着货担的随从。见了李倓,他翻身下马,笑着拱手:“殿下急召老夫,可是又有好生意?”
“确实有笔生意要与康队正商议。” 李倓引着他走到弩箭旁,指着弩机上的硬木部件,“我军改良了弩箭,需要大量牛角制造弩机,不知康队正能否供应?”
康拂毗延拿起弩箭,仔细查看了弩机的结构,眼中闪过精明的光芒:“牛角不难,老夫的商队每月从龟兹、于阗运来的牛羊不下千头,牛角、牛皮都有库存。只是…… 殿下需要多少?”
“每月至少千斤。” 李倓沉声道:“若能按时供应,互市司可提供三项优惠:一是盐引兑换比例提高一成,二是香料交易免税半年,三是优先安排商队与唐军结算。”
康拂毗延眼睛一亮,这三项优惠可比单纯卖牛角划算多了。他当即拍着胸脯道:“殿下放心!从下月起,老夫每月送一千五百斤牛角到兵器坊,保证都是上好的水牛角,没有一根次品!”
“康队正果然爽快。”李倓笑着递上一份契约,“这是互市司拟定的契约,上面写明了供应数量和优惠条款,康队正可仔细看看。”
康拂毗延接过契约,大致扫了一眼,便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又盖了家族的银印:“殿下是老夫信得过的人,何须细看?只是……” 他压低声音,“贺兰进明近日派人去西域,想垄断牛羊贸易,老夫怕是会遇到些麻烦。”
李倓眼中闪过厉色:“康队正放心,我会让郭子仪将军派一队骑兵护送商队,若贺兰进明的人敢阻拦,便就地拿下!另外,互市司会给你的商队发放特制的通关文牒,沿途关卡不得刁难。”
康拂毗延大喜,连忙躬身道谢:“多谢殿下!老夫这就派人去西域调货,定不耽误兵器坊的用度。”
送走康拂毗延,郭子仪忍不住问道:“殿下,这改良弩箭的图纸,真是从诸葛连弩残图改来的?”
“正是。” 李倓点头,语气随意道:“去年在长安,偶然得了一本残破的《诸葛武侯兵书》,上面有连弩草图,我便让工匠依唐军习惯改良,没想到效果竟这般好。” 他刻意模糊了现代知识的来源,毕竟 “诸葛连弩” 的名头在唐代早已流传,用这个做借口,既不会引起怀疑,又能彰显改良的合理性。
李光弼走到弩箭旁,拿起一把反复查看,忽然道:“殿下,这弩箭不仅能对付骑兵,还能用于守城。太原城防坚固,若在城墙上布置百架此弩,史思明的叛军即便来攻,也讨不到好去。”
李倓心中一动,太原保卫战的阴影在脑海中闪过 —— 前世史思明曾率重兵围攻太原,若不是李光弼用诈降计拖延,太原险些失守。如今有了改良弩箭,或许能改变这场战役的走向。“李将军所言极是,我已让兵器坊加快进度,争取下月量产五百架弩箭,优先调往太原。”
郭子仪补充道:“我会从朔方军工匠中挑五十人支援临时兵器坊,保量产顺利。再者,弩箭箭矢亦需改良,普通箭簇穿透力弱,当以精铁打造三棱箭簇。”
“此事我已安排。”李倓指向兵器坊,“张五郎与李顺已在试制精铁箭簇,所用为河西运来之铜铁合金,硬度较普通铁箭高两成。”
夕阳西下时,校场上的试射仍在继续。亲卫们轮流使用改良弩箭,熟悉上弦和瞄准的技巧,不时传来阵阵欢呼。郭子仪和李光弼则在一旁商议着弩箭的部署计划,时而争执,时而点头,气氛热烈。
李倓伫立在高台之上,目光掠过那忙碌奔走的士兵与工匠,一股成就感如潮水般在心底翻涌。从梯形营垒到艾草驱寒,从互市司设立到改良弩箭,每一步都在朝着改写历史的方向前进。而这改良弩箭,不仅是军事上的突破,更是应对贺兰进明和叛军的重要筹码 —— 有了足够的武器,才能在接下来的太原保卫战中占据主动。
周俊走到高台上,递来一封密信:“殿下,江主簿从灵武发来急报,御史台已查明,崔嵩案中的假供词,是贺兰进明的亲信伪造的,只是此人已逃到河西,怕是难以追捕。”
李倓接过密信,眉头微微蹙起。贺兰进明的势力果然根深蒂固,即便在御史台也能安插人手。他将密信收好,目光重新投向校场:“逃了便逃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弩箭和兵力,不怕他兴风作浪。告诉江主簿,加快《盐池账籍法》的推行,确保盐引供应,不能让康拂毗延的商队断了货源。”
周俊领命而去,李倓凝眸远眺,那奔腾不息的黄河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条金色的巨龙蜿蜒流淌。他知道,改良弩箭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范阳的离间计、太原的保卫战、睢阳的救援…… 每一步皆充满挑战,然只要手握可靠武器,身旁有忠诚盟友,便无跨不过之难关。
当晚,临时兵器坊的炉火依旧明亮。张五郎和李顺带着工匠们连夜赶工,拆解、组装、调试,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李倓也留在坊内,不时提出建议,比如在弩臂上加装防滑纹,在弩机上刻上刻度以便瞄准。工匠们见殿下如此重视,干劲倍增,敲打声、锻造声直至深夜方渐渐停歇。
次日清晨,第一批量产的十架改良弩箭完成。李倓让人将它们送往太原,同时附上一封书信,详细说明弩箭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注意事项。李光弼收到弩箭后,立刻组织士兵训练,反馈回来的消息称,士兵们上手极快,三日内便能熟练使用,射程和穿透力都远超预期。
康拂毗延也信守承诺,派人送来第一批牛角。这些牛角都是经过挑选的,大小均匀,质地坚硬,张五郎用它们制作的弩机,经过测试,使用寿命比硬木弩机长了三倍。兵器坊的产量也逐步提升,从每日五架增加到十架,预计下月便可达到五百架的目标。
贺兰进明得知李倓改良弩箭并获得牛角供应的消息后,气得砸碎了书房的瓷器。他派去西域垄断牛羊贸易的人,被郭子仪的骑兵阻拦,不仅没能得逞,还损失了几车货物。亲信劝他暂且隐忍,待史思明在范阳有所动作后再图良策,贺兰进明却咬牙切齿道:“绝不能等!若李倓备足了弩箭,再得李光弼之兵力相助,我们便再无翻身之机了!”
他暗中联络了朔方军的几个旧部,许以高官厚禄,让他们在太原保卫战时故意拖延援军,同时又派人去范阳,催促史思明尽快对李倓动手。一场围绕改良弩箭和太原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而李倓对此早有防备。他让周俊加强了对太原的斥候侦查,同时与李光弼约定,一旦发现叛军动向,立刻用改良弩箭组成防线,拖延时间等待援军。郭子仪也调派了五千精兵,驻扎在太原附近,随时准备支援。
临时兵器坊里,新一批弩箭正在下线。李倓拿起一把,拉动弓弦,感受着齿轮转动的顺畅。他知道,这弩箭不仅是冰冷的武器,更是大唐复兴的希望。有了它,唐军就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就能早日平定叛乱,让百姓重归安宁。
夕阳下,李倓望着灵武城的方向,心中充满了坚定。改良弩箭的锋芒已现,接下来,该轮到它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了。而他,也将带着这份希望,迎接即将到来的太原保卫战,迎接属于大唐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