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裹着碎石子,噼啪砸在甲胄上,混着士兵断续的咳嗽声。李倓勒住胯下枣红马的缰绳时,指腹触到马鞍上凝结的盐霜,是士兵们连日出汗,被风沙吹干后留下的痕迹。队伍离开马嵬坡已整整三日,北上的官道早被战乱踏得不成样子,偶尔能看到倒在路边的枯骨,有的还攥着半块发霉的饼,看得人心里发沉。
“殿下,” 亲卫队长陈忠策马从后面赶上来,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瘪了的水囊,晃了晃,只听见零星的水声,“最后两囊水也快空了,弟兄们有大半日没正经吃东西,刚才有个小兵晕过去了,是饿的。”
李倓顺着陈忠的目光看去,队伍中段的板车上,躺着几个面黄肌瘦的百姓,一位老妇人抱着饿得哭不出声的孩童,干裂的嘴唇轻轻翕动。这几十名百姓是从马嵬坡跟着来的,说是 “跟着殿下有活路”,可眼下,活路似乎越来越窄 —— 粮袋里的粟米早在昨日就见了底,连战马都开始啃路边的枯草。
“再往前走走,” 李倓抬手抹掉脸上的黄沙,远处地平线上隐约浮出一道灰黑色的轮廓,是武功县城的城楼,“到了武功县,总能筹到粮。” 话虽如此,他心中却无底气 —— 依原身记忆,武功县丞王承业乃杨国忠旧部,对李亨之队伍本就心存隔阂,如今叛军压境,王承业怕是更不愿惹上麻烦。
又走了一个时辰,日头偏西时,队伍终于到了武功县城下。城门紧闭,城头士兵紧握长矛,箭壶中箭羽寒光闪闪,直指城外,气氛紧绷如拉满之弓弦。李倓让队伍停在离城门百米远的空地上,翻身下马,只带了陈忠和两个亲卫,缓步走到城门前。
“城上弟兄请通禀王县丞,” 李倓仰头高声喊,声音透过风沙传上去,“建宁王李倓随太子北上,途经贵县,需借粮草应急,待朝廷平定叛军,定加倍奉还!”
城上沉默了片刻,一个士兵探出头来:“殿下稍等,小的这就去报县丞大人。” 说罢缩回脑袋,只留下城头上随风飘动的灰布旗帜,上面绣着个模糊的 “武” 字。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城门才 “吱呀” 一声开了条缝,一个穿着青色官袍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他面白无须,腰间系着条乌玉带,手里拿着把折扇,虽在风沙里,却依旧端着几分官架子 —— 正是武功县丞王承业。
“下官王承业,见过建宁王殿下。” 王承业躬身行礼,语气中透着疏离,目光扫过城外队伍时,眼中闪过一丝忌惮,“只是殿下有所不知,武功县去年遭了蝗灾,今年开春又被叛军劫过一次粮,县仓里早已空了,实在拿不出粮草给大军。”
“王县丞这话,怕是不实吧?” 陈忠忍不住开口,“我们一路走来,见县城墙修得整齐,城头上士兵装备也齐整,怎么会连一点粮都没有?”
王承业脸色微变,却依旧坚持:“军爷有所不知,城墙是去年修的,士兵装备也是下官好不容易凑齐的,只为防叛军再来。至于粮草,确实是半点没有,若是殿下不信,可随下官去县仓查看。”
李倓抬手按住欲再争辩的陈忠,他知道王承业的顾虑 —— 一来是杨国忠旧部,不愿与李亨走得太近;二来怕借了粮,日后叛军报复,自己担不起责任。硬逼只会适得其反,得找个让他无法拒绝的理由。
“王县丞,” 李倓放缓语气,从腰间的蹀躞带里解下一个紫檀木盒,打开时,暖黄的日光里映出一对赤金镶翠的带钩,钩首是镂空的饕餮纹,翠色是蜀地的老坑翡翠,“这对玉质带钩,起源于战国,是陛下赐给本王的及冠礼,其玉质纯净莹泽,雕工细腻,造型简洁凝练,符合战国玉器时代风格。在长安西市,类似这样的带钩,其估价至少百两白银。今日本王将它抵押在你这里,只求借两百石粟米。”
王承业的目光紧紧黏在带钩上,喉结微微滚动,眼中闪过一丝贪婪,旋即又恢复清明:“殿下的诚意下官明白,可……可叛军离此不过五十里,若是下官借了粮,叛军来了,下官实在无法向百姓交代啊。”
“叛军来了,本王替你挡。” 李倓突然提高声音,目光锐利地看向王承业,“本王在此立誓,只要本王的三百亲卫还在,定护武功县周全。若是叛军来犯,亲卫先上,绝不让县城受半点损伤。”
这句话正好戳中了王承业的软肋。他最怕的并非李亨,而是叛军的报复——上次叛军劫掠,县城半条街被烧成废墟,百姓流离失所,他更是被骂得狗血淋头。如今有建宁王的亲卫守着,既得了贵重的带钩,又没了叛军的顾虑,这笔买卖不亏。
王承业沉默片刻,终于躬身,声音略带颤抖:“殿下既有此誓,下官再推辞便是不识抬举。县仓里尚能凑出两百石粟米,只是……只是皆为陈粮,还望殿下莫要嫌弃。”
“陈粮也好,能解燃眉之急就好!” 李倓松了口气,将木盒递给王承业,“多谢王县丞仗义,本王记着这份情。”
王承业让人打开城门,唤来十几个民夫帮忙运粮。李倓跟着他去县仓查看 —— 粮仓在县城西侧,是个四方院子,门口有四个士兵看守,打开仓门时,一股陈腐的粟米味扑鼻而来,仓内堆着几堆用麻布覆盖的粟米,颗粒虽不饱满,但数量尚算充足。
“这些都是去年剩下的陈粮,” 王承业指着粟米,语气里多了几分坦诚,“百姓们吃的都是今年刚种的新麦,还没熟,下官只能给殿下这些了。”
“足够了。”李倓望着民夫们忙碌地将粟米装袋,心中顿时踏实了许多,“王县丞,日后若是朝廷送粮来,本王会让人多给武功县留些,也算报答今日之谊。”
王承业微微一怔,旋即面带微笑道:“殿下言重了,下官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
运完粮时,夕阳已沉到山后面,把天空染成一片橘红。李倓谢过王承业,带着队伍在城外的空地上扎营。亲卫们忙着生火做饭,粟米的香气随风飘散,与风沙交织在一起。刚才晕倒的小兵缓缓醒来,捧着陶碗大口喝着热粥,百姓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李倓坐在帐篷前,手捧陶碗,里面盛着温热的粟米粥,却难以下咽。他凝视着远方县城的灯火,深知当前的两百石粟米仅能维持五日,而下一个可能的粮草补给点好畤县距离百里之遥,且更靠近叛军,筹粮之路充满未知与艰险。
“三弟在想什么?”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李豫策马而至,手中拎着个粗布包,翻身下马时,靴上沾了不少黄沙。他走到李倓身边,掀开布包,里面是两块掺着芝麻的麦饼,热气腾腾,“炊事房刚烙的,你从县城回来就没歇着,先垫垫肚子。”
李倓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香混合着芝麻的味道,很是香甜。“多谢大哥。” 他一边吃一边说,“我在想,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两百石粟米撑不了多久,好畤县离叛军更近,怕是更难筹粮。”
李豫在他身边坐下,接过陈忠递来的水囊,喝了一口:“我也在琢磨这事。父王让我们北上,是想找个安稳地方立足,可连粮草都成问题,怎么立足?” 他看向李倓,眼神里满是认可,“不过今日多亏了你,用带钩抵押,还承诺守县城,比硬征粮高明多了。硬征只会失民心,你这法子,既得了粮,又让百姓念着好。”
“民心才是根本。”李倓摇了摇头,想起刚才在县城看到的百姓——大多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安史之乱闹了这么久,百姓早就苦不堪言,若是我们再抢他们的粮,谁还愿意跟着我们?”
李豫点了点头,深有同感:“以前总觉得你性子急,做事只知道冲在前头,现在看来,你比我想得周全多了。以后有什么事,咱们兄弟多商量,定能想出办法。”
这话让李倓心里一暖。穿越过来这么久,这是李豫第一次明确说 “兄弟多商量”,意味着他们的兄弟同盟又近了一步。“好,往后不管是筹粮还是应对叛军,我都先跟大哥商量。”
两人坐在帐篷前,又聊了会儿好畤县的情况 —— 李豫听亲卫说,好畤县有叛军的散骑活动,得提前派人去打探。李倓想起大纲里第 7 章会在好畤县遇袭,心里暗暗记下,却没说出来,只道:“明日出发前,我让陈忠派两个斥候先去好畤县探探路,图个稳妥。”
夜色渐深,营地里的篝火渐渐多了起来,亲卫们围着篝火唱歌,歌词是关中的民谣,虽有些跑调,却透着股乐观。百姓们也跟着小声哼唱,连那个哭了一路的孩童,都在母亲怀里笑着拍手。
李倓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却没敢放松。他摸了摸腰间的蹀躞带,那里原本挂着那对金钩的位置空了一块 —— 那是原身的重要遗物,可他不后悔,能用一对带钩换两百石粮和武功县的安稳,值了。只是西北的粮荒,比他想的更严重,这不是一次抵押能解决的,得找个长久的办法,比如开垦荒地,或者跟附近的部落换粮,不然队伍迟早会散。
“殿下,该歇息了。” 陈忠走过来,手里拿着件厚披风,“明日还要赶路,好畤县那边怕是不太平,得养足精神。”
李倓接过披风,披在身上,暖意裹住全身。他站起身,看向营地里的篝火,火光映在士兵和百姓的脸上,像一颗颗跳动的星子。“陈忠,” 他突然开口,“让弟兄们今晚多准备些火把,明日路上可能会用到。”
“是!” 陈忠应声而去。
李倓回到帐篷里,春桃已经铺好了毡毯,还端来一盆热水:“殿下,泡泡脚解解乏,明日好赶路。”
他坐在胡床上,把脚伸进热水里,暖意从脚底往上涌,驱散了连日的疲惫。脑海里又浮现出武功县的景象,王承业的犹豫,百姓的饥饿,还有那对抵押出去的金钩 —— 这乱世里,每个人都在挣扎,他能做的,就是尽量让更多人活下去,让大唐的根基,不至于在风沙里彻底垮掉。
热水渐渐凉了,李倓擦干脚,躺在毡毯上。帐篷外传来守夜士兵的脚步声,还有远处偶尔的犬吠声。他闭上眼睛,心里盘算着明日的行程:卯时启程,午时到好畤县外,先让斥候探路,再决定是否进城筹粮。
他知道,这只是北上路上的第一个小难关,后面还有更多的风沙和危险在等着。但只要他步步为营,守住民心,就一定能带着队伍走到灵武,改写建宁王的命运,也为大唐守住一线生机。
帐篷外的风沙还在刮,却好像没那么冷了。李倓想着想着,渐渐睡了过去,梦里没有风沙,只有一片金黄的粟米地,百姓们笑着收割,士兵们在田埂上巡逻,一派安稳祥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