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一位亚洲文化研究专家试图解释:“这源于大秦深厚的‘家’文化和祖先崇拜,春节团圆是他们一年中最核心的仪式……”
主持人打断道:“我理解家庭的重要性,感恩节我们也会团聚。
但如此执拗地、不计成本地、在固定时间点进行全国性的人口回流,这更像是一种……文化奇观。
他们的交通部门是怎么做到的?这简直比部署一个航母战斗群还要复杂!”
另一位经济评论员则带着一丝酸溜溜的语气:“不得不说,这种强大的内需和人口流动性,背后是可怕的经济活力。
想想看,这三十亿人次带来的交通、餐饮、礼品消费……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
只是……这种文化模式,我们恐怕永远无法复制。”
欧罗巴联盟,某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段视频:
视频剪辑了大秦春运中各种感人的瞬间:农民工兄弟扛着蛇皮袋在火车站奔跑;年轻情侣在站台紧紧相拥;
白发苍苍的父母在村口翘首以盼;孩子扑向刚下车的父母……背景音乐恰好用的就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片段。
视频下的评论充满了各种语言的惊叹:
“我的天,这太疯狂了!但也……太美了。”
“我哭了。虽然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这时候回家,但他们的爱是真的。”
“我们圣诞节也会回家,但规模……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这更像是一种全民性的朝圣。”
“有点羡慕这种明确的、所有人都认同的‘回家’信号。在我们这,家庭关系好像松散很多。”
“这就是古老文明的凝聚力吗?可怕又迷人。”
在这些议论中,不解、惊叹、甚至略带批判的声音固然存在,但一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羡慕情绪,却也如同暗流般涌动。
他们羡慕的,或许并非是那人山人海本身的壮观,而是这庞大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某种他们正在失去或从未拥有过的东西。
那是一种根植于文化血脉中,对“根”的执着,对“团圆”近乎信仰般的坚守。
是一种明知前路艰辛(抢票难、路途累、花费高),却依然义无反顾、双向奔赴的强烈情感纽带。
是一种跨越千山万水,被同一个文化密码——“过年回家”,所召唤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秦的春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其他国家社会中,可能正在逐渐淡化的紧密家庭联系和地域归属感。
当看到新闻画面中,那些提着大包小包、脸上写满疲惫却眼神明亮的归乡客;
当看到风雪中,交警为拥堵的高速公路车辆送去热水和食物的场景;
当看到火车站里,志愿者帮助老人、引导人群的井然有序;
当最终看到无数个家庭,在历经奔波后团聚时那发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喜悦泪水与笑容时……
那种扑面而来的、浓郁到化不开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许多隔着屏幕的外国观众,在感到文化冲击的同时,心底也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丝向往。
他们或许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全部逻辑,但他们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温暖而强大的情感力量。
《大秦新闻联播》在报道的最后,总结道:
“……春运,不仅仅是一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更是大秦人家国情怀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
它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亲情的眷恋、对故土的思念。
一路平安,阖家团圆,就是这场迁徙最朴素、也最动人的主题。”
这段总结,通过翻译,传递到了世界各地。
那些原本带着疑惑和批判目光的国外观察者们,在读到这段文字,再回看那些拥挤却充满期盼的画面时,似乎也多了一层理解。
他们依然觉得这很“疯狂”,但开始意识到,这种“疯狂”的背后,是一种他们或许无法体验,但却能隐约感知其珍贵的、名为“团圆”的执念。
大秦的春运,以其震撼的数据和独特的情感内核,再一次让世界侧目。
而在这一片国际舆论的波澜中,那首悄然触动了许多游子归家心弦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以及它的创作者斯语,其影响力也随着这股“春运”话题,在国际文化讨论的层面,泛起了小小的涟漪。
毕竟,能用一个作品,参与并折射一个国家级文化现象,这本就说明了其不凡的力量。
春节的喧嚣与热闹,如同渐渐平息的海潮,最终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涓涓细流。
《春节序曲》成为了各大商场、公共场所烘托节日气氛的经典背景乐。
《好运来》的魔性旋律依旧不时在街头巷尾响起,证明着其长久的生命力。
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所带来的感动与迟归的团圆故事,也沉淀为这个特定年份春节的独特记忆。
言究堂文化集团在顾磊的掌舵下,高效且平稳地运转着。
各项业务,无论是文学、音乐、影视还是新兴的科技板块,都在既定轨道上稳步推进。
斯语将日常事务完全放手,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回他自己的节奏中。
云顶苑的书房再次成为他最主要的活动区域。
窗外,帝都的春意渐浓,枝头抽出新绿。
斯语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并非乐谱,而是一份关于大秦联邦及周边国家古代神话传说、民间志怪的系统性研究资料汇编。
这是顾磊根据他的要求,动用言究堂资源搜集整理的。
他的指尖轻轻划过纸面上那些古老神只、精怪、奇谭的名字与描述,眼神沉静,带着一种考古学家般的审视与思索。
春节期间的“新交响”实践,无论是《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重塑,还是《春节序曲》的热烈铺陈,都让他更加确信民族音乐语汇的深厚潜力。
但这一次,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古老的源头,那片属于神话与想象的混沌之地。
他不仅仅是想创作一首带有古风韵味的曲子。
他在构思一个更为宏大的、立体的音乐叙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