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王一曼送的啵啵奶茶*4)
不仅仅是网友们在焦急等待。
国家层面的相关文化部门,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任由这种基于文化优越感的贬低言论发酵,对国民心理、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官方层面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如果民间迟迟无法拿出有力的回应,那么即使显得有些“以大欺小”,动用国家力量组织顶尖作曲家创作、推动国家级乐团进行强势宣传反击,也势在必行。
这已不仅仅是音乐之争,更是关乎国家文化尊严和软实力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就在这内外压力都积蓄到临界点的时刻,星辉音乐厅内,灯光再次亮起。
经过反复打磨和完善后的《第四十号交响曲》完整版,即将进行最后一次、也是旨在录制用于公开发布的正式演奏。
音乐厅内气氛凝重而肃穆,与之前排练时的探索性氛围截然不同。
每一位乐手都深知肩上承担的分量,他们的眼神专注,手指紧握乐器,仿佛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
指挥站在谱台前,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全场,与斯语交换了一个坚定的眼神。
顾磊和少数几位被允许入内的核心人员,安静地坐在观众席,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期待感,仿佛在等待一个历史性时刻的降临。
当指挥棒划破空气,那熟悉的g小调主题再次奏响时,这一次,音乐中蕴含的不再是摸索,而是无比的确信、饱满的情感和臻于完美的艺术表达。
整个演奏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落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交织成一幅壮丽而深邃的音响画卷。
录制设备的指示灯稳定地亮着,忠实地记录下这注定要震撼世界的声音。
《第四十号交响曲》的完整演奏视频及音频,在顾磊团队最高效的后期制作下,于一个傍晚,通过言究堂集团的官方渠道,联合国内各大主流视频、音乐平台,同步上线发布。
标题简单直接——“问徵交响乐作品:《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发布瞬间,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滴入冷水,全网炸裂!
苦苦支撑、翘首以盼的大秦网友们,几乎是蜂拥而至。
起初,很多人是抱着“终于来了”、“无论如何先支持”的心态点开的。
评论区和弹幕第一时间被各种加油打气、民族自豪的留言刷屏:
“来了来了!问徵大神出手了!”
“兄弟们顶起来!让外国佬听听什么叫音乐!”
“我就知道斯语学长不会让我们失望!干翻他们!”
“大秦音乐雄起!”
然而,当那恢弘而充满古典韵味的交响乐前奏响起,当那精妙绝伦的旋律、严谨而富有张力的结构、丰富而和谐的音色层次通过耳机或音响扑面而来时,网络上出现了短暂的、诡异的“静默”。
不是没有人发言,而是之前那些激昂的、带着助威性质的评论和弹幕,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瞬间抹去了一般。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带着震惊、难以置信和极致狂喜的感叹:
“卧……卧槽???”
“这……这是问徵写的?!这他妈是交响乐?!”
“我的鸡皮疙瘩起来了……从第一个音符开始!”
“等等,让我缓缓,这旋律,这结构,这……这完全是大师级的手笔啊!”
“我刚才夸得太保守了!我以为只是不错,没想到是牛逼到这种程度?!”
“原谅我词穷,我只能说,太好听了!太牛逼了!”
短暂的震撼与回味之后,是更加汹涌澎湃的二次爆发!
无数听完了全曲、激动得难以自抑的网友,如同潮水般涌向外网的社交平台、论坛、视频评论区。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仅仅依靠语言的艺术,而是有了最强大的武器——这首《第四十号交响曲》的链接!
“@奥斯顿·莱斯特 听听!这才叫音乐!你那个也好意思叫高级?”
“来来来,都来听听,什么叫‘缺乏交响乐细胞’?脸疼吗?”
“不是喜欢比吗?来,专业乐评人呢?来分析分析这首《第四十号交响曲》什么水平?”
“刚才谁嘲笑我们大秦没有好交响乐的?出来走两步?”
视频和音频的链接如同病毒般在外网扩散。
起初,许多外国网友和乐评人还带着惯有的偏见点开,准备挑刺。
但随着音乐的进行,他们的表情从轻蔑,到疑惑,到惊讶,再到最后的震惊和沉默。
专业的乐评人能够听出这部作品背后深厚的古典音乐根基、纯熟的作曲技法以及那属于莫扎特式的、独一无二的灵感火花。
普通听众也能直观地感受到那旋律的美妙、情感的冲击和音乐本身的宏大与精致。
质疑的声音迅速变小,惊叹和探讨的声音开始出现。
“这……这真的是那位作家写的?难以置信!”
“我必须承认,这部作品是杰作,放在任何时代都是。”
“旋律太美了,结构无懈可击……这是怎么做到的?”
之前气焰嚣张的嘲讽言论,在这样硬核的作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迅速被淹没。
几乎在民间舆论开始逆转的同时,官方的声音也适时出现了。
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大秦联邦文化与旅游部、以及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官方围博,发布的并非是什么慷慨激昂的檄文,也没有大肆炫耀。
只是用极其平淡、甚至带着点例行公事般的口吻,发布了一条简讯:
“据悉,我国青年文化工作者斯语近日创作完成交响乐作品《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该作品展现了其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与新尝试。特此祝贺。”
没有提及任何与莱斯特的争议,没有进行任何国际比较,语气平淡得就像在报道一场普通的文艺活动。
这种举重若轻、近乎“无视”的态度,反而形成了一种更高层面的、强大的心理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