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天气渐渐暖了起来,南飞的燕子又挥动着翅膀飞了回来,叽叽喳喳的在刚发芽的柳树上窜进窜出。
村里的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
顾家老汉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出了门,准备去田里翻地。这几亩地,可是全家的指望。他一边翻地,一边盘算着今年种些什么,除了水稻,玉米、红薯肯定不能少,再种点蔬菜,自家吃着方便。油菜和小麦地里的土也要松一松,如今正是要开始长的时候。
爹爹集结了年轻力壮的几个伙伴一起,去山上砍些木材回来。他们打算修缮一下村里的灌溉水渠,好让农田能更好地得到灌溉。山上的树木经过一冬的休养,粗壮又结实,正是好用的时候。
而妇女们也没闲着,在家里织着布,准备给家人做几件新衣裳。孩子们在村子里嬉笑玩耍,时不时还去田边捉几只小虫子,倒也给这忙碌的春日增添了几分乐趣。
我依旧牵着我的小牛一起,沐浴着阳光。太阳渐渐升高,洒下温暖的光芒,照在每一个忙碌的身影上,仿佛预示着这一年会是个丰收年。
春分过后,爷爷盘算着下一个节气到来的日子,把秧田先收拾出来,清除杂草,翻新土地,撒上基肥,为播种做准备。
爹爹他们砍回来的木材也派上了用场,大家齐心协力,将水渠修缮得焕然一新。看着那修好的水渠,爷爷满意地点点头,仿佛已经看到了水流顺畅灌溉农田的景象。
今年的稻种有两种,爷爷分开来育苗,大部分还是种植原有的自留种子,也单独计划好了一块田用来种植姑父带回来新种子。
育苗是个技术活,要把控好天气、温度和湿度,让种子可以安然地发芽又不至于被烧死,也不能被冻死。
爷爷每天都要翻开袋子来看一看才放心,知道大部分的稻种都发了芽,被洒进秧田里面生根,长出新的血肉。
今年的小牛已经可以犁田了,秧田便算是它的试验田。我养的小牛很是出色,第一次正式下田就做得很好,拉着犁耙用力的往前走。
犁完田,我把小牛牵到河边吃草,爹爹和爷爷在秧田里忙活。
发芽的种子撒了下去,上面还盖着稻草保温,等秧苗长出来,自己会钻出稻草的缝隙,吸收阳光和雨露,就算是成了。
今年没有系统的暗中帮助,爷爷还是按照总的田亩数的老习惯育的稻种,应该是够用的。
这天,我依旧带着小牛吃草,突然听到爷爷和爹爹在秧田那边喊我:“生生,快过来!”
我赶忙跑过去,只见爷爷皱着眉头,指着秧苗说:“你看,这些秧苗怎么有点发黄呢?”我仔细一瞧,还真是,有一小片秧苗颜色明显不对。
爹爹也凑过来,担忧地说:“这可咋办,别是出啥毛病了。”
爷爷沉思片刻,说:“莫慌,可能是基肥没撒匀,再观察观察。”
接下来的几天,爷爷格外上心,每天都守在秧田边,时不时给发黄的秧苗施点薄肥。
神奇的是,没过几天,那些发黄的秧苗竟渐渐恢复了生机,重新变得绿油油的。看着长势良好的秧苗,爷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而我家的小牛,经过在秧田的锻炼,变得更加健壮有力。
剩下的稻田经过一个冬天的珍藏,上面都开满了紫云英。风吹过的时候,紫色的花朵随风摇曳,煞是好看。
我的小牛也很爱吃这个,细嫩脆甜,大概是很可口。
我才知道,秋收之后,爷爷就在田里撒了一遍草籽,等待春天来临的时候,红花草便会自己发芽、长大、开花结籽。
只是往往还等不到它结籽的时候,田里的土已经被翻新了,紫云英被犁耙搅碎,混入泥土里面,成为新的肥料。
这里的紫云英被村民们称呼为草子,如今已经有二十公分高了,除了小牛能吃,人也是可以吃的。
想着它能吃,还可以入药,我便想起来这是个好东西。我挑着嫩嫩的叶子摘了一篮子回去,打算洗干净了晚上炒一炒,这可比咸菜疙瘩香多了。
这几日娘亲忙着纺纱,便没有时间料理家事,三餐中有两餐也是交给我来做的。
晚上,我把炒好的紫云英端上饭桌,一家人尝了尝,都赞不绝口。
爷爷笑着说:“没想到这草子炒着吃这么香,以后咱们家也多吃点。”爹爹也跟着点头:“是啊,吃起来还挺爽口的,还甜丝丝的,既好吃又能当肥料,这草子真是个宝贝。”
娘亲也觉得不错,让我第二日再摘一些回来。“如今菜地里的菜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个草子吃着倒是不错,也不用成日里都是咸菜丝和泡萝卜了,我看就挺好的!”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的农事越来越忙,哥哥还有就要去铁匠师傅家学艺。
不过好在今年小牛长大了,犁田的事不需要只靠人力挖土,已经快了许多。
只是虽然有牛犁田,但既要人来操作,还要后续往田里蓄水摊平,也是不小的力气活。
有重活要干,娘亲偶尔会切一点腊肉来炒,偶尔蒸几个鸡蛋来吃,算是给爷爷和爹爹补充体力。
去年年底的时候,家里的境况尚且还算不错,娘亲也买了不少肉来做腊肉。加上村里的塘口年底给每家每户都分了几斤鱼,娘亲没舍得吃,留了一条祭祖的时候用,用完过年的时候吃了,其余的都晒成了鱼干。
如今也是挑体力活最重最多的时候才切一盘来蒸,加了葱姜蒜和干辣椒拌匀,直接上锅蒸,等米饭熟的时候,这些也已经熟透了,喷香无比。
可这样的好菜也是不舍得一顿就吃完的,通常都是一人夹两块,然后剩下的下一顿热一热接着吃。
即便的如今家庭环境好上了不少,大家还是保持着从前的习惯,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