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村里都在盛传,李老六的儿子儿媳在城里做点小生意挣了点钱,要把老两口接过去生活。儿媳有了身孕,也需要人照顾。老两口此去也不知道还会不会回来,房屋和田地都在找人接手。
真是瞌睡遇到送枕头的,我找李叔李婶打听了一下,李老六家是村里的原住民,又姓李,他家的的田和地位置都是不错的,离水塘近,取水方便。而且,李老六勤劳,一身劳力都花在了田地里,土壤自然也肥沃得很。
我打听了一下,一共有三亩六分田,一亩多的地,按市价大概需要十两银子。反正我都是请工人干活,也不差钱,于是我找了李叔李婶牵线,把李老六家的田地都接手了。
各项买卖文书和契书都签好、盖好官印之后,我的心里才踏实了一些。
但这事也在村里传开了,都说我教人做糕点挣了大钱了,一口气买下了近五亩的田地,财大气粗。我知道做人要低调,只说是师父寄钱给我,让我购些田地,一来元宝长大了将来要在此地定居娶妻生子都需要田地养活自己,二来师父年纪大了,老了之后也会回来,也需要一个养老的地方。到时候,人都是要吃饭的,没田没地到时候是要挨饿的。
李老六收拾完包袱,高高兴兴的进了城。我也高高兴兴的开始培育今年春种的秧苗了。
我选了李老六家的一块小一点的田来做秧田,用来培育秧苗。这块田土壤肥沃,又靠近河边,取水方便。李老六原也是用这块田作秧田,距离其他几块田都很近,届时用秧苗的时候就不用跑太远,耽搁功夫。
马上要开始春耕了,我先把这一块田里的秸秆清理干净,又找了李叔来犁田,还做了秧田的找平。田里的土翻好之后,我又将整个冬季积攒下来的牲畜肥料洒了下去,这样做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也会长出更茁壮的庄稼来。
今天我的田变多了,春耕的种子也不好再去找村长帮忙。万幸的是,去年我就留好了种子稻。种子稻泡进水里等待发芽,等待发芽的过程要保持温暖的环境,所以我把种稻放进了杂物间。
等了十来天,我打开袋子看了看,有部分的稻种都长出了嫩生生的芽来。又过了几天,大部分都发了芽。
我把稻种均匀地洒进秧田里,又在上面铺了一层草木灰,既为施肥,也为保暖。
接下来,只需要静静的等待秧苗长大就可以了。
我每天早上都会来秧田里看上一眼,看秧苗有没有正常发芽、长大、有没有被虫子毒害。
秧苗一天天变化,长出了绿色的叶子,一片、两片、三片,随后的每一天,变化都是非常明显的。
成长的过程总是缓慢的,就像我的秧苗,就像顾俞安,就像我。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学的课本里揠苗助长的那个主人公,突然明白了一个人如果有了捷径可走,哪还会静下心来等待成长和花开呢?
晚上吃饭时,我把揠苗助长的故事说给顾俞安听。顾俞安说一个农民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他有积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哪里能不知道拔苗是不能助其生长的。可他还是做了,那只能说这个故事是人编的,他想拔得或许不是苗,而是人。
我诧异的看着顾俞安,惊讶于他有着与年纪不相符的通透。
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也许我也应该一步一步来过好当下,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必过于执着拔高自己。就算我们终有一天要回去,也并不妨碍过好当下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