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王大娘突然在吃饭的时候问我:“生生啊,你觉得是山上好还是山下好?”
这个问题问得突然,我从饭碗里抬起头看着王大娘,奇怪她怎么会这么问。我只说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若是山下好,当初就不会选择上山。若是山上好,您也不会有此一问!”
王大娘沉默了片刻,又问道:“那现在呢?你觉得山下好还是山上好?”
我想了想,说:“我觉得山上好,山上的生活其实与山下的无异,山上目前对我来说至少是安全的。”山下就不一定了,山下还有苛捐杂税和很多我无法处理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当然,哪怕是前几个月,我都能坚定的认为是山下好,如今却不行。
我边嚼着碗里的饭边说着,“但这只是对我而言,肯定也有人觉得山下好,山下至少是自由的,还有热闹的街市、陪伴的家人,那才是正常人的生活。若是可以好好活下去,谁会上山呢?”
“若是可以,谁会选择上山呢?”王大娘反反复复地念叨着这一句话,大概是遇到了什么事情需要抉择。我不知道怎么开口询问,只说若是有需要,我也可以帮忙。
我是真心拿王大娘当尊敬的长辈看待,自然希望她可以过得好一些。我又有些想不通,她当初能够毅然决然的选择上山,又怎么会在年老的时候想要下山呢?
难道是遇到什么事情吗?
可我们也算朝夕相处,若是遇到事情了,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然而,没过几天,我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从前我只知道王大娘的丈夫死后,她被婆家赶了出来,走投无路才跟着别人一起上了山,吃了许多的苦头才在无双寨生活下来。
如今我才知道王大娘还有一个儿子,丈夫过世的时候她的婆婆还年轻,她的婆婆认定了她不会安分的替儿子守寡,又认为自己可以照顾好孙子,也能守住家产不被儿媳妇占了。孙子年幼,她也不想有个年轻壮实的儿媳妇在家掌家。所以她联合族老们赶走了儿媳妇,自己独立抚养孙子。
如今孙子长成,又娶了一房媳妇,打听到母亲的下落,托人带信希望可以接回母亲。
多年未见,王大娘的心里怎么可能不惦记自己的亲生孩子,只是往事历历在目,她又不敢去赌。万一赌输了,哪还有第二个无双寨供她栖身,只怕是要在婆家尸骨无存。
但儿子言辞恳切,如今婆婆已经年迈,也折腾不动她了。她又想,她们只要能够相安无事地过日子,她每天可以见到儿子,以后还可以见到孙子,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可能是过往的日子太苦,王大娘总是犹犹豫豫,只说要收拾行李,又说要考虑周到,再跟山寨里的其他人告别才行。
如此得了几日的时限,王大娘跟儿子约定好过几日处理好寨子里的事就下山去找他。王大娘从前是个热热闹闹的人,如今整日里心不在焉,跟平时的样子大相径庭。
我对他的儿子儿媳并不了解,也不懂他这么多年都没想过来找寻母亲,如今成了亲就迫不及待地接回母亲是不是有什么苦衷,或是有什么隐情。
我不敢往不好的方向去想,但也想王大娘能够勇敢的为自己活一次。她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大半,为何不勇敢一些呢?此次如果不回去,她的一生大概都会被遗憾填满,若是回去了,也未必不会后悔,只是人生难以两全,总要做出抉择才是。
如今跟儿子儿媳妇约定的日子一天天的近了,王大娘似乎下定了决心,她去找了管事的说了要离开的事,管事的也没怎么阻拦。
王大娘终究还是下山去找他的儿子了,临走前要把摘茶的工钱还给我,我没有接,让她留着傍身。万一有什么突发情况,这钱虽不多,但也能支撑一段时间。
临走前,王大娘细细的跟我交代家里的一点一滴,基础物品的存放位置、瓜果蔬菜的料理之类的,她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里毕竟是她住了很多年的地方,即便只有一间小屋子,那也是一个容身之所。我也问了她山下的地址,想着以后若是有机会,还可以去探望她。
王大娘下山那天,我去送的她,她的儿子媳妇在山脚的地方等她,看到她来很是高兴。儿子也就罢了,毕竟是亲生的,儿媳妇如今不过初次见面,表现得太过热忱,我隐隐觉得有些不妥,但又不好说破,我毕竟是个外人,不该管的太多。
王大娘的那间屋子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人居住,后院种着的那些蔬菜瓜果,从前不够两个人吃,如今却显得有些富足。我啃着手里的甜瓜,却觉得没了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