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春天,罗勇府的 “惠民东南亚橡胶总部” 成了热带地区最亮眼的农业地标。总部内,智能分拣设备将胶液按纯度分级,深加工车间里,工人正将胶液制成医用橡胶手套、环保橡胶制品,优质胶液则通过冷链车运往中国、欧洲的医药企业,而 “惠民罗勇有机橡胶” 品牌也正式上市,首季度订单就突破 5000 吨。
刘木龙的产业链布局,彻底改写了东南亚橡胶农的命运。他将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 4200 户橡胶农整合为 “东南亚橡胶联盟”,构建 “种植 - 养护 - 割胶 - 加工 - 销售” 的全链条体系:惠民提供免费的智能设备、树苗和技术培训,农户按有机标准种植,产品由惠民统一收购加工,利润的 40% 返还给联盟农户。颂猜如今不仅修复了自家的橡胶林,还在总部里当起了 “割胶技术顾问”,每月能拿到稳定薪资,“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赚钱,女儿不仅能上学,还报了她喜欢的舞蹈班!”
家庭线的温情,也在热带土地上生根发芽。慕沛灵将 “欧洲女性创业计划” 延伸至东南亚,在罗勇府开设 “橡胶文创工坊”,教当地妇女用橡胶边角料制作手工包、儿童玩具,这些带着热带风情的手工艺品,通过惠民的跨境电商平台,成了中国消费者追捧的 “东南亚小众好物”。有位叫娜拉的单亲妈妈,靠卖橡胶手工包,不仅养活了两个孩子,还雇了 8 个邻居一起工作,成了当地的 “女性创业榜样”。
孩子们的参与,让公益有了 “跨文化传承” 的温度:15 岁的思琪利用寒假,在总部里开设 “中泰农业交流课”,教橡胶农孩子用中文介绍橡胶林,还把罗勇府的橡胶种植故事翻译成中文,发布在 “惠民公益” 小程序上;13 岁的思远则升级了 “智能割胶设备”,加入泰语操作界面,还设计了 “儿童版橡胶养护手册”,用漫画教小农户识别橡胶树病虫害;就连 9 岁的思泽和 7 岁的思安,也跟着妈妈在文创工坊里帮忙包装手工玩具,思泽会用刚学会的泰语说 “这个玩具很安全”,逗得娜拉直笑。
最动人的是 “橡胶丰收节” 的举办 —— 思琪结合泰国宋干节传统,组织 “橡胶林祈福仪式”,邀请当地僧侣为橡胶树祈福;慕沛灵则策划 “跨文化美食市集”,让中国员工家属和橡胶农一起做泰式菠萝饭、中国饺子,思安跟着颂猜的妻子学做 “泰式橡胶叶包鸡”,虽然把鸡肉包漏了,却引得全场欢笑。丰收节最后,刘木龙一家和橡胶农代表一起种下 “友谊橡胶树”,树苗上挂着的木牌用中泰双语写着:“胶液连情谊,助人跨山海”。
【检测到宿主完成东南亚橡胶产业链闭环与家庭公益的热带传递,系统触发 “东南亚橡胶公益生态” 判定】【奖励:1.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颁发的 “东南亚农业互助杰出贡献奖”;2. “全球热带农牧基金” 220 亿元(用于橡胶、棕榈、热带水果等产业升级);3. 系统 “全球橡胶资源互通” 功能升级(实现东南亚橡胶与中东节水农牧、欧洲有机果业的跨产业产品开发,如 “橡胶节水管道”“有机橡胶包装材料”);4. 个人财富突破 1.5 万亿,“木龙慈善基金会” 新增 “东南亚儿童教育专项基金”,每年投入 30 亿元支持橡胶农子女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