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原示范中心的业务不断向前推进,新的难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青藏高原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这给货物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运输道路常常会因为暴雪而中断,导致青稞制品和牦牛肉等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变质。
有一次,一批发往北京的 500 箱青稞饼干遭遇了暴雪的袭击,被困在路上整整三天。当这批货物终于抵达目的地时,大家却惊讶地发现,其中竟然有 100 箱已经发霉了!
卓玛站在仓库里,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损失的货物,心如刀绞。她急得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直往下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可是我们半个月的心血啊,怎么就这么坏掉了呢?”
思远立刻带着技术团队驻扎在示范中心,他发现传统冷链车在高原低温环境下,制冷系统容易故障,而且缺乏实时温度监控。“我们要做一套‘高原自适应冷链系统’!” 思远查阅了大量高原物流资料,还联系了国内的汽车制造商,定制了能在 - 20c低温下稳定运行的冷链车,同时在车厢内安装了 “多节点温度传感器”—— 只要温度超出安全范围,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还能远程调整制冷参数。
为了解决暴雪封路的问题,思远又联合当地物流企业,规划了 “支线冷链 + 无人机配送” 的方案:在玉树、那曲等重点区域建立冷链中转站,货物先运到中转站,再用无人机配送到偏远村落。第一次用无人机给海拔 5000 米的牧村送牦牛肉时,牧民们围着无人机欢呼:“这么快就能吃到新鲜肉,太神奇了!”
这套系统落地后,高原农牧产品的运输损耗从 25% 降到了 5%,北京、上海的超市纷纷加大订单量。青海省农牧厅特意给思远颁发了 “高原物流创新奖”,评价这套系统 “打通了高原农牧产品出山的‘最后一公里’”。
此时,慕沛灵带着 2 岁的思安来到玉树。在示范中心的青稞田里,思安跟着卓玛的女儿一起学播种,小手抓着青稞种子,小心翼翼地撒进土里。卓玛笑着教他说藏语 “青稞”,思安虽然发音不标准,却学得格外认真。晚上,思安在帐篷里看到卓玛的女儿没有玩具,就把自己的玩具车送给她,还奶声奶气地说:“一起玩,开心。”
慕沛灵趁机给思安讲助农的意义:“你看,卓玛阿姨种青稞很辛苦,我们帮她把青稞卖出去,她就能给女儿买新衣服、新玩具了。” 思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第二天早上,他主动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农户家的孩子,还拉着思远的手说:“哥哥,我们再帮阿姨种青稞吧。”
【检测到宿主子女思远攻克高原冷链难题,家族幼儿思安开启公益认知启蒙,系统触发 “高原公益传承” 判定】【奖励:1. 全球高原冷链技术标准手册(供其他高原地区参考使用);2. “高原儿童公益启蒙” 专项基金 500 万元(用于偏远牧村儿童玩具、书籍捐赠);3. 家族 “公益认知” 光环(家族后代公益意识觉醒年龄提前 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