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木龙收到云南茶农李建国的求助时,正在厄瓜多尔参加可可产业园周年庆。李建国在邮件里说,他所在的普洱茶产区,因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大片古茶树没人打理,而茶商还在压低收购价,“再这样下去,祖宗传下来的茶树就要荒了!”
这次,刘木龙决定让孩子们挑起更多重担。他让思琪牵头制定 “东南亚茶叶帮扶计划”,思远负责古茶树智能监测技术研发,自己则带着慕沛灵、苏晴赶赴云南,实地调研当地情况。刚到普洱县,李建国就带着他们去看自家的古茶园 —— 百年树龄的古茶树枝叶稀疏,地上长满杂草,“我儿子在城里打工,说种茶不赚钱,不愿意回来,这些树要是没人管,过两年就死了。”
思琪的方案很快落地:在普洱建立 “惠民古茶示范基地”,一方面雇佣当地留守老人打理古茶树,按月发工资;另一方面开发 “古茶认养计划”,让中国、欧洲的消费者在线认养古茶树,认养人能收到专属的茶叶,还能通过直播查看茶树生长情况。第一个认养 “爱心茶树” 的,是北欧三文鱼工坊的埃里克,他笑着说:“喝着认养的普洱茶,吃着三文鱼,这才是‘跨洲的美味’!”
思远的技术支持也不含糊。他研发的 “古茶树智能监测仪”,能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时长、病虫害情况,数据同步到 “惠民茶园 App”,认养人随时能看,茶农也能根据数据精准养护。李建国第一次在手机上看到自家茶树的监测数据时,激动地说:“这玩意儿比我儿子还贴心,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打药,一看就知道!”
慕沛灵则聚焦 “茶旅融合”。她在普洱打造 “古茶研学基地”,吸引城市家庭来体验采茶、制茶,还开设 “茶农技能培训班”,教留守妇女做 “茶点文创”—— 用茶叶做饼干、用茶渣做香囊,这些产品通过 “惠民风物店” 销往全国,李建国的妻子靠做茶点,一个月能赚 3000 多块,“现在不用指望儿子寄钱,我们自己也能过得很好!”
助人联盟的成员们也纷纷助力:林晓协调物流,将普洱茶快速运往全球门店;周雨桐策划 “古茶纪录片”,在央视和海外频道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古茶树保护的意义;老陈带着农场主团队,来普洱分享生态种植经验,帮茶农实现 “有机认证”。
这年冬天,“全球助人联盟年度峰会” 在普洱召开。来自 28 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厄瓜多尔的安娜带着可可手工皂来参展,挪威的埃里克带来了三文鱼罐头,波兰的老卡齐米日则带来了蜂蜜,大家在峰会上交流助人经验,还达成了 “跨洲产品互销” 协议 —— 北欧的三文鱼、南美的可可、中国的茶叶,将组合成 “惠民全球公益礼盒”,每卖出一份,就捐出 10 元用于贫困地区教育。
峰会最后,刘木龙一家和所有代表在古茶园合影。刘木龙抱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儿子思航,慕沛灵牵着思安,思琪、思远站在两侧,身边围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伙伴,背景是漫山遍野的古茶树,枝头挂满了红色的 “爱心认养牌”。夕阳透过树叶洒下来,在每个人脸上镀上温暖的金光。
【检测到宿主启动东南亚茶叶帮扶计划,推动助人联盟全球化协作,系统触发 “全球公益无界生态” 判定】【奖励: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减贫创新案例” 认证;2. “全球农牧公益基金” 200 亿元(用于亚洲、非洲、南美农业帮扶);3. 系统终极形态 “公益守护无界” 完全激活(新增 “跨国需求智能匹配”“全球公益人才库” 功能,实现助人资源的全球最优配置);4. 个人财富突破 8000 亿,资产全部纳入 “公益信托”,每年提取 5% 用于全球助人项目】
站在古茶园的山顶,刘木龙望着远处连绵的绿色,想起 10 年前负债 50 万的那个雨夜。如今,他的助人事业已经跨越了四大洲,从中国的生鲜店,到北欧的三文鱼工坊,再到南美的可可园、东南亚的古茶园,每一处都留下了 “助人致富,公益永恒” 的印记。
慕沛灵轻轻靠在他身边:“接下来,我们还要去非洲种腰果,去中东帮牧民搞节水农业,对吗?” 刘木龙笑着点头,看向身边的孩子们 —— 思琪正和埃里克讨论明年的可可 - 茶叶跨界产品,思远在调试新的茶树监测设备,思泽和思安正追着李建国的孙子在茶园里跑。
他知道,惠民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 “助人” 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坚持,一代人的传承。就像漫山的古茶树,只要有人用心浇灌,就会年复一年地抽枝、发芽,结出甜美的果实,滋养更多人的生活。
而那枚最初激活的 “助人返还系统”,早已不再是简单的 “奖励工具”,它成了连接全球爱心的纽带,成了 “公益无界” 的见证 —— 在这条路上,刘木龙和他的家人、伙伴们,会一直走下去,让温暖跨越山海,让希望洒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