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我准时出现在影视公司会议室。与对方代表的会谈比预想中更为顺利。对方是位干练的中年女性,显然提前做足了功课,对我作品的理解甚至超出我的预期。
我们聊人物弧光,聊剧情节奏,聊改编的核心方向,相谈甚欢,初步的合作意向很快便明朗起来。
当话题不可避免地进入具体条款讨论时,对方拿出了一份初步的合作协议框架。
我仔细听着对方的讲解,心中牢记着江予安的叮嘱。在对方表示希望尽快推进时,我深吸一口气,保持着得体的微笑,清晰地说道:
“非常感谢贵公司的诚意,合作框架我基本认同。不过,在最终敲定合同细节之前,这份文件我想先请我男朋友帮忙看一下,可以吗?”
对方代表,那位姓陈的女总监,闻言挑了挑眉,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好奇,随口问道:“当然可以。冒昧问一句,大作家的男朋友是做哪一行的?对我们这行的合同也比较在行吗?”
我点点头,语气里不自觉地带上一份自豪和依赖:“他是律师,看合同这些事,确实比较在行。” 有他作为我的后盾,坐在这个谈判桌前,我感觉自己的底气都足了不少。
陈总监了然地点点头,笑容更真诚了几分:“oK,理解。专业人士把把关是应该的。那你们先看,有任何疑问,随时联系我。” 她将一份纸质版的框架协议推到我面前。
收起文件,会谈也接近尾声。陈总监送我出门时,语气诚恳地补充道:“林老师,说实话,我对你的作品非常有信心。故事内核非常打动人,人物立体,如果影视化改编得当,收视率和口碑一定不会差。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这番话像一剂强心针,让我受宠若惊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作品的价值。走出那栋现代化的写字楼,上海的阳光正好,我抱着那份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文件夹,第一个念头就是立刻告诉江予安这个好消息。
我站在街边,迫不及待地给他发了一条语音:“谈完啦!目前一切顺利!对方夸我的书了呢!框架协议我拿到了,回头就发给你审阅!江大律师,又要辛苦你啦!”
发完语音,我看着眼前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心里充盈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事业的天花板正在被撬开一道缝隙,而那个为我托底、助我飞翔的人,就在手机的另一端。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无比富有。
江予安很快就给我回拨了视频电话,他看起来精神不错,嘴角带着明显的笑意,眼神里含着期待。
“一早上就在等你的消息,”他开口,声音里带着轻松和一种“果然如此”的笃定,“我就说嘛,你的书内容那么好,肯定是可以的。”
他这话说得自然无比,仿佛早已是我的头号书迷。可我听着,心里却忍不住偷偷发笑。
我太了解他了——这次受伤前,他的工作经常忙得脚不沾地,连按时吃饭都是奢望;这段时间养伤,虽说清闲了些,但也时常要处理律所发来的紧急文件,剩下的时间还要进行艰苦的复健。他哪有空余时间读我那些风花雪月的小说?
更何况,我本人也绝很少主动把自己的书推荐给身边最亲近的人看。让熟人,尤其是像他这样亲密的人,去阅读自己笔下构造的虚拟世界和人物情感,对我来说,无异于一种公开处刑,简直羞耻度爆表。
所以,他这句“内容那么好”,八成是出于爱我、支持我而说的“善意的谎言”,或者,顶多是他基于对我这个人的了解,所做的一种逻辑推断——他相信我能写出好东西。
我没有戳穿他,只是心里暖融融的。我顺着他的话,带着点小得意地扬了扬下巴:“那是当然!不过嘛,最后还是得靠您这位大律师火眼金睛,帮我把把关才行。”我把手里的框架协议在摄像头前晃了晃,“等我回酒店坐下来再好好拍照发给你。”
“好,发过来就行。”他点点头,神情恢复了工作时的专注,“路上小心点,中午好好吃一顿,庆祝一下。”
“知道啦!你先别光顾着我,你上午的复健做了吗?王师傅有没有按时帮你活动?”我又开始习惯性地操心。
“做了,刚结束一会儿。一切都好,别担心。”他耐心地回答,眼神温柔。
又闲聊了几句,我才依依不舍地挂了电话。站在熙熙攘攘的上海街头,我抱着那份协议,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虽然清楚地知道江予安肯定没读过我的书,但他那种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比任何文学评论都更让我充满力量。
他就是我闯荡这个世界时,最坚实、最温暖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