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所有考生殷殷期盼下,总算等来了放榜的日子。这天一家人都起的很早。王母一大早上完香,才从小佛堂出来和兄妹三人分别坐上马车往礼部贡院而去。
看着王母一身大红色的衣服,王若弗不由暗暗好笑,果然哪个时代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虽然来的这么早,但贡院门口依然是人头攒动。被挤的水泄不通,王家几人和小厮眼睛像雷达一样扫视着门口的榜单。
可惜前面的人太多,王若弗个子又矮,根本看不见。王母又是大家主母,也不好跟一群人挤在一处。
还是王衍的小厮眼睛尖在榜单找到了王衍的名字。立马欣喜若狂跑到他们面前高兴的大声喊:“中了!中了!少爷是二甲第九名!”
王母惊喜的连问:“这是真的?没看错吧?快!让我看看!”
说着就要往前挤,王母这时候也顾不上什么男女大防了,几个小厮特别有眼力见的将人群挤开了一点位置。
身旁的丫鬟也很给力的护着她去了前面。
果然,看到榜单后实实在在有王衍的名字,再三确认名次后,她的心终于落了下来。顿时喜笑颜开。
“好!好!好!大家重重有赏!”王母高兴的不行。
还没高兴几秒,就看到有几个人靠近王衍,正要拉着人往另一方向去,这立马让王母意识到不对劲!她赶紧高声开口:“快!护着少爷回府!快走!”
姐妹俩瞬间意识到眼前这情形正是传说中的“榜下捉婿”!她们心中一紧,急忙上前跟家丁一起护住王衍,奋力从拥挤的包围圈中挤了出去。
后面的一个年长的老者直拍大腿!但是很快他就将目光移到了其他看榜的人身上。
几人大呼一口气,然而仅仅这样做似乎还不够安全,跟随着的小厮也连忙紧紧地守护在自家少爷身旁,簇拥着他迅速登上了停在一旁的马车。见人坐稳之后,车夫就立刻调转马头,驾着马车朝着回府的方向疾驰而去。
那匆匆离去的模样,看上去着实有些落荒而逃的样子。
两姐妹望着远去的马车背影,彼此对视一眼后,不约而同地“噗呲”一声笑出了声。
整个太师府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欢乐喜庆的氛围中,王衍高中进士,而且名次竟然还如此靠前,实在令人高兴不已。
尤其是王母,她兴奋地提议要大摆筵席好好庆祝一番。王太师对此也欣然点头表示赞同,毕竟他桃李满天下,自己的儿子考中进士,如果不庆贺一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这场筵席是由王母亲自带着王若与一同操办的。对于王若与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
要知道,在世家大族中成长起来的女子可不仅仅需要学会管理家务琐事、处理家族事务那么简单;她们还得协助丈夫应酬社交,妥善经营家族产业,打理自己的嫁妆。
对上要恭敬孝顺公婆,对下要悉心教导子女,同时还要管理好后宅里的小妾和姨娘,以及那些庶子庶女们。
婚丧嫁娶都是主母应该承担的责任。高门大户还存在各种阴私宅斗。
由此可见,成为一名合格的世家大族的当家主母实在是不容易啊!不过还好大家族都会培养得用的嬷嬷和丫鬟甚至是管事从旁协助。
这还是碰到讲规矩的人家,像康海丰那种拿着妻子嫁妆养小妾的、宠妾灭妻的也在不少数,甚至还有谋财害命想吃绝户的比比皆是。
你说好男人?那也不是没有,像剧中张桂芬她爹、齐国公这些守着妻子过一辈子的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怎么办?她觉得这样的日子她过不了一点。
不过这事还早的很,她才十一,还能混几年,到时再说吧。
等宴席结束后。
趁着大家都心情好,她去找了父亲王太师,提起叔父家的几个表堂的前程,说起他们对自己的好,央求父亲答应让几个堂哥来东京城念书,毕竟这里的教学资源叔父那里远远不能相比的,本来几个堂哥目前也在学堂念书,只是还没有下过场,也可能是并没指望能考中?
但是有王太师的指点,日后最差应该也能考个秀才吧?
叔父婶娘对原身如珠如宝,自己至少得想办法报答一二的!
王太师听了她的话,稍稍思考了一下,就说道:“我儿有这份感恩的心也是难得了。不过这进京的事儿可不小,得好好安排才行。”
其实他也想过,弟弟家那几个小子的前程,就是蜀地离汴京实在太远了。他们生意都在老家,如果几个孩子接过来,就怕他们和父母分开会难过。
王若弗一听这话,眼睛瞬间就亮堂起来,赶忙说道:“父亲您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吧,母亲如此通情达理,肯定会安排妥当的,再说弗儿也会帮忙的!”
王太师见此情形,不禁满意地点点头表示满意,缓声道:“如此甚好,既然这般安排,为父便应允此事了。待我修书一封告知相关事宜,但你务必要与你叔父一家通个气,切不可忘了叮嘱那几个孩子,务必勤奋好学,万万不可辜负了这番美意呀!”
王若弗听到父亲答应了,心中高兴不已,忙不迭地应承下来。回了小院就迅速取来笔墨,将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详细地写在了信纸之上,让人去往驿站将书信送了出去。
而另一边,王母也很快获知了丈夫所做的这个决定。若是放在以往,她或许会心有芥蒂,会心里不舒服。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她的衍儿已然金榜题名、高中进士,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因此,对于帮助几个侄子一事,她倒是看得颇为豁达,心想帮衬一下自家人也是理所应当之事。况且,这些年来两家人始终有书信往来,再说了,小女儿还曾托付给他们一家照拂多年,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她对此都没有丝毫异议。
果然没多久,就接到叔父和堂哥他们来东京城的消息。
半个月后,叔父就带着几个堂哥来到了东京城。一路风尘仆仆,府内早就备好了宴席等着。叔父还带了满满两大车的礼物过来。
几个堂哥第一次到东京城,虽然有点放不开,但兴奋之情还是溢于言表。
一家人都很热情的招待了他们。
王太师带着弟弟去了书房叙旧。王衍带着几个堂弟在府内四处逛逛。
看着几个堂哥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王若弗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心想总算能稍微报答一下叔父婶娘对原身的养育之恩了。
王太师在饭后还一一考教了几个堂哥的课业,微微点头什么也没说。让他们先去安顿好,等休整好了就去学堂。
王母还安排身边的张妈妈事先就打扫了宅子,毕竟三个侄子都是十来岁的少年,住在太师府也不自在。
所以就安排的另一座宅子,是原本王家来京就买下的三进院子,后来王太师被官家赐下宅邸后就搬离了那里,其实距离太师府不算太远,也就半个时辰的距离。
并让管家将床铺被褥和米面粮油都准备好了,这让叔父和堂哥心下十分妥贴。
其实这也是因为没有住在一起,顺手就能帮忙的事情,王母出身世家大族,她是真的看不起商户,但是也许远香近臭吧。两家没有住在一起,这些年也是偶尔见面而已,再说每年节礼叔父都是几车的送,她的热情还是能装一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