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晴工作室的晨光里,周曼的电话就没停过。
她正和邻市教育局的张科长敲定首次跨市培训的细节,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3月15日培训,地点在邻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参会老师80人,其中12名特殊教育老师;
当地有剪纸非遗,需协调2名剪纸艺人参与实操环节;道具包需提前3天运抵,由本地物流承接,我会跟进物流单号。”
挂了电话,她把打印好的“邻市培训执行表”贴在会议板上,用红笔圈出关键节点:“今天下午我要和非遗工坊的刘剪纸艺人对接,邀请他一起去邻市,负责剪纸教学部分;
凌薇你需要根据邻市剪纸特色调整宣传物料,比如道具包侧面印剪纸版《春晓》;
林野明天去邻市踩点,拍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当地校园和剪纸工坊的场景,剪进培训预热短片。”
凌薇立刻打开电脑,调出邻市剪纸艺人刘师傅的作品照片。
有剪纸版的花鸟、古桥,她挑选了一幅“剪纸映月”的素材,打算和诗画结合,设计成培训背景板的主体:“我会在背景板上加入‘诗画剪春秋’的主题。
左边是咱们的简笔山水,右边是当地剪纸,中间用诗句串联,这样既有咱们的特色,又能贴合邻市文化。”
林野扛着相机走进来,手里拿着邻市的地图,标注了要踩点的地点:“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实操区、邻市实验小学(试点校)、刘师傅的剪纸工坊,我计划拍一组‘邻市非遗与校园’的空镜,比如学生在校园里跑跳的画面、刘师傅剪剪纸的特写,剪进短片里更有地域感。”
岳川和夏晚晴坐在桌前,翻着刘师傅的剪纸作品。正在调整教学方案——把《春晓》的“处处闻啼鸟”改成“剪纸剪啼鸟”,让学生先剪出台词的小鸟,再根据剪纸画背景;
针对特殊教育孩子,他们还设计了“触觉剪纸”,把剪纸贴在厚纸板上,凸起的纹路方便触摸。
“我还跟刘师傅约了明天见面,”岳川说,“请他教咱们剪基础的诗句图案,这样培训时才能更好地指导老师。”
陆哲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新写的歌词草稿《剪春谣》,把邻市的剪纸、古桥、春柳都写了进去,旋律比《触摸春天》更轻快。
“我打算在培训时教老师们唱副歌,‘剪只小鸟唱春晓,剪座古桥连歌谣’,再加入拍手和剪纸的‘咔嚓’声当节奏,让课堂更有趣。”他边说边用嘴模仿剪纸声,引得众人笑了起来。
下午,周曼带着岳川去见刘师傅的剪纸工坊。
刘师傅正在剪一幅“百鸟朝凤”,剪刀在红纸上翻飞,很快一只小鸟的轮廓就出来了。
“你们的诗画进校园做得好,”刘师傅放下剪刀,“我早就想把剪纸和诗词结合,就是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次一起去邻市培训,咱们好好合作。”
周曼立刻拿出培训流程表,和刘师傅确认实操环节的时间:“上午10点您带剪纸基础教学,下午2点和岳川老师一起带‘诗画+剪纸’实操,我会提前准备好红纸和安全剪刀。”
第二天,林野独自去邻市踩点。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他拍了实操区的桌椅布局,确认镜头能覆盖每个角落;
在邻市实验小学,他抓拍到几个学生在操场边玩剪纸的画面,其中一个小女孩把剪好的小花贴在课本上,笑得格外甜;
在刘师傅的邻市分店,他拍了刘师傅教徒弟剪“春柳”的场景,剪刀声“咔嚓咔嚓”的,特别有生活气。
晚上他传回素材,凌薇连夜剪进预热短片,加了句字幕:“当诗画遇见剪纸,当温暖跨越城市”。
培训前3天,周曼盯着道具包的物流——原本预计当天抵达的50套道具包,物流显示延迟1天。
她立刻联系邻市本地文具厂,紧急调货补充20套基础款道具包,又跟物流协商优先配送,确保培训当天所有老师都能拿到完整道具包。
“不能让老师空着手实操,”她跟团队说,“本地调货虽然成本高一点,但保证培训效果更重要。”
培训当天,团队凌晨5点出发。周曼坐在车上,还在核对参会老师的名单,把特殊教育老师的座位标红,方便他们找到分组;
凌薇抱着提前打印好的剪纸模板,反复检查有没有遗漏;林野把相机镜头擦干净,确保拍摄清晰;
岳川和夏晚晴在背诵调整后的教学流程,确认剪纸步骤和诗画讲解的衔接;陆哲则在手机上放着《剪春谣》的demo,熟悉旋律。
抵达邻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后,周曼第一时间对接现场工作人员,确认道具包已全部到位,又带刘师傅熟悉实操区的位置,帮他摆放剪纸工具;
凌薇快速布置背景板和展架,把邻市学生的剪纸作品和诗画作品穿插摆放;林野架好相机,在培训厅和实操区各设一个固定机位,自己则拿着手持相机,拍老师签到的场景——有位老教师看到展架上的剪纸诗画,忍不住停下脚步,用手机拍了下来。
9点培训正式开始,预热短片里邻市的古桥、剪纸和校园画面一出现,台下就响起轻声赞叹。
岳川走上台,从“跨市文化融合”讲起,结合邻市的剪纸非遗,演示如何把“剪只小鸟”和“处处闻啼鸟”结合:“不是让剪纸服务于诗画,而是让两者互相成就,比如剪一只衔着诗句的小鸟,既看得见剪纸的美,又能想起诗里的意境。”
10点的剪纸教学环节,刘师傅拿起剪刀,边剪边讲:“剪小鸟的翅膀时要留弧度,像诗里‘春风拂过’的软劲,”他剪好一只小鸟,递给旁边的老师,“你们试试,剪完可以在鸟身上写一句喜欢的诗,变成‘诗画剪纸’。”
周曼在旁边协调,给每个老师分发红纸和安全剪刀,发现有位特殊教育老师握剪刀不方便,立刻找刘师傅要了特制的宽柄剪刀。
下午的分组实操格外热闹——岳川和刘师傅带“剪纸+诗画”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有的剪“春晓”里的桃花,有的剪“静夜思”里的月亮,岳川在旁边指导如何在剪纸上题字;
夏晚晴带特殊教育组,用提前做好的“剪纸触觉板”,让孩子摸剪纸的纹路,再唱《剪春谣》的片段;
陆哲带歌曲教学组,教老师们唱“剪座古桥连歌谣”,有位老师边唱边用手模仿剪纸动作,引得周围人发笑。
培训快结束时,邻市实验小学的李老师举着自己的作品——剪了一座古桥,桥上站着两个孩子,手里拿着写有“春眠不觉晓”的纸条:“我要把这个带回学校,教学生做‘诗画剪纸’,让他们知道咱们的文化能这么有趣。”
周曼把李老师的信息记在笔记本上,跟她说:“后续我们会派老师上门指导,道具包也会按优惠价供应。”
返程的车上,众人都累得靠在座椅上,却没人闭眼。
周曼翻着老师们的反馈表,80%的老师表示“想尽快开展诗画剪纸课程”,她把这些信息整理成表格,计划下周逐一对接;
凌薇在手机上看林野拍的素材,指着特殊教育孩子摸剪纸的画面说:“这个镜头一定要剪进纪实短片,太治愈了;
林野则在回放里找刘师傅教剪纸的特写,打算发给非遗工坊,推广‘诗画+剪纸’的合作模式;
岳川和夏晚晴靠在一起,讨论着如何把剪纸元素加入下一个城市的课程,比如结合当地的泥塑非遗;
陆哲则在笔记本上写着《剪春谣》的完整版歌词,想加入更多邻市的文化符号。
回到工作室,周曼第一时间联系邻市教育局,确认后续合作学校的名单,又跟刘师傅敲定长期合作,让他参与后续的非遗教学;
凌薇开始剪辑邻市培训的纪实短片,把剪纸教学、歌曲互动的画面串联起来,配上周曼找的轻快背景音乐;
林野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跨市推广”展示墙上,和滨江、二小的照片排在一起,像一串跨越城市的文化脚印;
陆哲坐在钢琴前,调试《剪春谣》的编曲,加了点剪纸的“咔嚓”声采样;
岳川和夏晚晴则在修改教学手册,把剪纸教学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补充进去,为下一个城市的培训做准备。
晚饭时,工作室的小厨房飘着馄饨的香味——是凌薇煮的,说大家跑了一天,吃点热乎的舒服。
周曼边吃边说:“刚才邻市教育局发消息,想把咱们的‘诗画+非遗’模式推广到全市,还想邀请咱们做年度文化项目,预算都给咱们留出来了。”
岳川舀了一勺馄饨,笑着说:“推广不是目的,关键是让文化能在不同城市扎根——滨江的竹编、邻市的剪纸,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咱们要做的就是把诗画当成纽带,把这些特色串起来,让孩子能接触到更多元的美好。”
夏晚晴点头,把一碗馄饨递给周曼:“接下来咱们要对接的城市有泥塑非遗,我已经跟当地非遗艺人联系了,下周一起去踩点。”
晚上,工作室的灯亮了很久。周曼在整理下一个城市的培训需求,列出了“泥塑教学道具清单”“特殊教育触觉泥塑模板设计”等事项;
凌薇在设计下一个城市的宣传物料,找了当地泥塑的素材,打算印在道具包和背景板上;林野在准备下一个城市的踩点计划,标注了当地的泥塑工坊和校园地址;
陆哲在写融入泥塑元素的校园歌,歌词里有“捏个太阳照春晓,捏个小鸟唱童谣”;岳川和夏晚晴坐在桌前,讨论着泥塑+诗画的教学方案,比如让学生捏“庐山瀑布”的泥塑,再在旁边题诗。
窗外的槐树叶在晚风里轻轻晃,工作室里的键盘声、歌声、讨论声混在一起,像一首跨越城市的文化赞歌。
岳川看着身边各司其职的伙伴——周曼用精准的对接让文化跨越地域,凌薇用创意的物料让特色落地,林野用镜头记录每一份传承,陆哲用动听的歌声让文化流动,夏晚晴用温柔的教学让美好扎根。
突然明白,“从平行世界抄作业”最珍贵的,不是复制别人的形式,而是借那些“文化融合”的思路,让龙国每个城市的特色都能发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诗画、非遗与歌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
下一个城市的泥塑培训还在筹备,下下一个城市的皮影非遗也在对接——路还很长,但每个人都带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跨市培训,每一个非遗道具包,每一首校园歌,都是在为龙国的文娱搭建一座“文化桥梁”,而这座桥,终会连接起更多城市、更多校园、更多童心,让文化的薪火,在一代代人手里,越传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