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科技的员工刚走进厂房,筹备组的三个年轻人就被“旧物料清单”难住了——清单上“展架缺2颗m6螺丝”的字迹被圈了又圈,旁边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泡面,是老吴当年的标记。
“这螺丝哪找啊?”
戴眼镜的男生蹲在零件箱前翻找,指尖蹭到箱底的铁锈,“咱们带的新零件里没有这种旧款的。”
岳川没直接给答案,反而指了指角落的工具柜:“当年我们也缺螺丝,老周从工具箱里找了段铁丝,拧成了临时替代品。”
他这话看似随口一提,实则是复刻前世地球团建中“引导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用过往经验引导参与者主动思考。
林野的相机紧紧跟着这一幕,拍男生们围着铁丝讨论的样子,其中一个短发女生突然说:“我爸是修自行车的,我会拧铁丝!”
凌薇在这时递上了关键道具——一段带着锈迹的铁丝,和当年老周用的一模一样,甚至弯度都刻意模仿过。
“星娱要是搞这个,肯定会提前把螺丝备好,”她小声对陆哲说,“哪会让员工自己想办法拧铁丝?”
男生们围着铁丝忙活时,陆哲悄悄播放了当年老周拧铁丝的“吱呀”声,混在厂房的背景音里,短发女生拧到一半突然笑了:“这声音跟我爸修自行车时的一模一样,感觉突然有了底气。”
应急组的考验来得更突然——“黑暗周边区”的灯光突然熄灭,只有舞台侧灯亮着,模拟当年的断电场景。
“电线短路了!”扮演“工作人员”的Npc喊着,手里举着当年用过的绝缘胶带,“备用线在道具箱第三层,谁帮忙递一下?”
两个穿格子衫的男生立刻跑向道具箱,却在翻找时争执起来:“我说在左边!”“明明在右边!”
这一幕和当年岳川团队的争执几乎重合,夏晚晴没上前打断,只在旁边轻声说:“当年我们也吵过,后来发现是把‘第三层’记成了‘第三格’。”
男生们愣了愣,低头一看,备用线果然在第三格,两人相视一笑,一个递线一个缠胶带,动作快了不少。
林野的镜头捕捉到他们握在一起的手,沾着点胶带的黏合剂,却比任何摆拍的“团队合影”都真实。
周曼在旁边跟滨江科技的主管对接,主管举着手机录视频,镜头里全是员工忙碌的身影:筹备组的展架终于搭好,虽然有点歪,却比新展架多了份“人气”;
应急组成功接好电线,灯光亮起时,所有人都鼓起了掌;执行组的员工戴着当年的志愿者袖标,引导“虚拟粉丝”找周边,嘴里还学着老吴的调子喊:“周边在展架第二层,小心别碰倒卡牌!”
“这比星娱的‘走秀团建’强太多了,”主管笑着说,“刚才星娱还派人来打听,说想看看咱们的团建流程,结果他们的人站在门口看了十分钟,连蜡像都没敢搬进来。”
周曼顺着话头看过去,厂房门口果然站着两个穿星娱工服的人,举着手机拍了几张,就匆匆离开了——镜头里全是员工拧铁丝、接电线的画面,跟他们预想中“华丽舞台”的场景完全不符。
中午休息时,老周和老吴特意赶来,给员工们煮了“吴式酸辣锅”——用的还是当年的旧煤炉,汤底按老吴的配方熬的,连泡面都用的是当年嘉年华同款。
“当年我们搭展架到中午,就靠这锅泡面撑着,”老吴边煮边说,“你们今天拧铁丝的样子,跟我当年拧螺丝的样子一模一样,都是一群想把事做好的人。”
员工们围着煤炉吃泡面,短发女生突然说:“我现在终于明白,团队协作不是‘谁都不犯错’,而是‘犯错了一起改’——刚才要是没有他提醒第三格,我们还在翻箱子呢。”
旁边的男生笑着点头,把自己碗里的香肠夹给她:“下次再拧铁丝,我帮你扶着。”
林野把这段对话录下来,准备剪进团建总结视频里,“这些发自内心的话,比任何‘团队口号’都有力量。”
下午的复盘环节,岳川没搞“领导讲话”,而是让员工们围着当年的嘉年华照片墙坐——墙上贴着老周拧铁丝、老吴煮泡面、团队抢修电线的照片。
“你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当年都遇到过,”他指着照片里歪歪扭扭的展架,“但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知道谁擅长拧铁丝,谁擅长找物料,谁擅长安抚大家的情绪。”
他这话其实是借鉴前世地球“复盘会”的核心逻辑——从真实事件中提炼个人优势,却包装成“当年的经验总结”。
滨江科技的主管在复盘结束后,拉着岳川说:“我们想跟你们签长期合作,不仅是团建,还要把员工的‘协作故事’做成短视频,用你们的沉浸式场景拍,比单纯的企业宣传片有温度多了。”
周曼立刻拿出合作意向书,上面已经按岳川的意思,加了“场景定制”“故事提炼”的条款,甚至预留了“员工定制剧情”的板块——就像之前给粉丝做的定制一样,把企业员工的真实经历融入场景。
陆哲在这时调试好了复盘环节的音效,背景音里响起上午员工们拧铁丝的“吱呀”声、接电线的“胶带撕拉”声,还有吃泡面时的笑声。
“这些声音会做成‘团建记忆音轨’,”他对主管说,“员工扫码就能听,就像回到今天的场景里。”
傍晚送员工离开时,短发女生特意跑回来,把自己拧的铁丝螺丝递给岳川:“这个我想捐给你们的博物馆,上面有我们团队的‘痕迹’,就像当年老周的铁丝螺丝一样。”
凌薇接过螺丝,小心地放在“定制记忆展柜”里,旁边贴了张纸条,写着“滨江科技团建组——2024年x月x日拧制,解决展架螺丝缺失问题”。
“泡面”猫蹲在展柜旁,盯着那颗新的铁丝螺丝,尾巴轻轻扫着玻璃。林野扛着相机,拍了张展柜的特写——里面既有当年老周的螺丝,也有新的铁丝螺丝,新旧两件物品放在一起,像跨越时光的协作对话。
周曼拿着刚签的长期合作协议,对团队说:“明天还有两家企业来咨询团建,都是滨江科技推荐的,咱们得把今天的流程再梳理一遍,把员工反馈的细节加进去,比如在道具箱上贴‘第三格备用线’的小提示,避免下次再找错。”
岳川点点头,看着厂房里渐渐暗下来的灯光,展架还保持着员工们搭好的样子,有点歪,却透着生气;
煤炉旁还留着没洗的泡面碗,沾着点汤底;照片墙上的嘉年华照片,在暮色里泛着暖光。
他知道,下一章的合作里,会有更多企业的员工走进这里,留下属于他们的“铁丝螺丝”,而星娱那些靠蜡像和鎏金装饰撑起来的团建,永远留不下这样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