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中学那片宁静的银杏树下,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亭子中央摆放着一架 1880 年的老古筝,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这架老古筝的琴身由老松木制成,经过时间的洗礼,松木呈现出深褐色,仿佛在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漫长时光。琴身上的两根断弦,如同垂落的银丝一般,给人一种凄美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
而在琴尾的裂纹里,竟然还嵌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这片叶子显然已经有些年头了,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在回忆着曾经的辉煌。据岳川所知,这片叶子是 1965 年校歌合唱时,被一阵风吹进琴尾的裂纹里的。
岳川蹲在古筝前,凝视着这架古老的乐器,他的指尖轻轻抚过琴身的裂纹,能够清晰地摸到木头的年轮纹路。这些纹路就像是岁月的痕迹,记录着这架古筝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岳川心想:“这琴得修啊,而且一定要用传统的法子来修,绝对不能用现代的胶水。如果用了现代胶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修好了,但实际上却会丢掉这架琴‘岁月的魂’。”
他所说的“传统法子”,实际上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工艺,这种工艺借鉴了地球“明清古乐器修复”的技巧和方法。
在修复过程中,首先需要使用鱼鳔胶来粘合琴身上的裂纹,这种胶水具有极强的黏性和柔韧性,能够有效地填补裂缝并防止其再次裂开。
接着,要寻找与琴身同年份的老松木来修补琴尾部分,以确保修复后的琴尾与原琴身完美匹配。而对于琴弦的选择,则需要采用当年的蚕丝弦配方,这种弦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质感,能够还原出古乐器原本的韵味。
不仅如此,就连打磨琴身的砂纸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是细目数的棉砂纸,这样可以避免对琴身的包浆造成破坏。包浆是指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琴身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光泽,它是古乐器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就在这时,扬州中学的老校友陈奶奶走了过来。她是1965年校歌合唱时的古筝伴奏者,对这架琴有着深厚的感情。
陈奶奶指着断弦,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当年我弹奏到‘银杏树下书声朗’这句时,这根弦突然断掉了。我当时吓得差点哭出来,但是校长却笑着说‘断弦也是一种缘分,正好让琴歇口气’。”这句话让陈奶奶感到十分温暖,也成为了她对这架琴的一段特殊记忆。
周曼立刻联系当地的老木匠吴师傅——吴师傅家传三代做木艺,修复过明清的古琴。
吴师傅带着工具箱赶来,打开一看,里面是泛黄的《木艺修复谱》、块状的鱼鳔胶、细棉砂纸:“这琴的裂纹得先清理木屑,再用鱼鳔胶慢慢填,补琴尾的木头得找三十年以上的松木,纹理才能对上。”
修复从清晨开始,吴师傅用竹镊子清理琴尾的裂纹,“簌簌”的木屑声混着银杏叶的“沙沙”声,像老古筝在诉说岁月。
岳川让林野把修复过程全程录下来,从清理、调胶、补木到上弦,每个步骤都不放过——这些声音和画面,正是“校史声音档案”里最珍贵的“活素材”,比星娱的假视频真实百倍。
可上午十点,周曼的手机突然弹出星娱的通稿:“星娱联合顶级木艺大师,独家修复扬州中学百年古筝,重现民国校歌风采!”
还附了段修复视频——视频里的“大师”穿着西装,用现代强力胶粘合琴身,补琴尾用的是新松木,连弦都换成了金属弦,最后还拿着“修复证书”对着镜头说“这是最专业的古筝修复,让百年乐器重获新生”。
“他们连鱼鳔胶都不知道!”吴师傅气得放下竹镊子,“老古筝的木头娇贵,用现代胶水会腐蚀木纹,金属弦更是毁琴,当年这琴用的是蚕丝弦,音色温润,哪像金属弦那么刺耳!”
陈奶奶也跟着摇头,指着视频里的古筝:“这根本不是咱们学校的老古筝!咱们的琴尾有个小刻痕,是当年我练琴时不小心划的,他们的假琴上根本没有!”
岳川没慌,反而让林野把刚录的“清理裂纹”片段发出去,配文“真实的百年古筝修复:不用强力胶,不用金属弦,只用老木匠的手艺和岁月的耐心”。
视频里,吴师傅用竹镊子小心翼翼夹出木屑,陈奶奶在旁轻声指导:“这里的裂纹当年就有,校长说别补,留着当纪念,你们清理时轻点,别碰掉里面的银杏叶。”
这段视频刚发出去,就被扬州中学的校友疯狂转发。
有懂木艺的网友留言:“鱼鳔胶是古乐器修复的精髓,星娱的强力胶是毁琴!”
还有1965届的校友发老照片:“当年陈奶奶弹筝的照片里,琴尾确实有刻痕,星娱的假琴根本没有,造假都不走心!”
不到两小时,#星娱假修复毁古筝#的话题就冲上热搜,星娱的通稿被网友扒出“多处造假”,连视频里的“古筝”都被认出是某乐器店的新琴。
修复持续到傍晚,吴师傅终于给老古筝上好了新的蚕丝弦。
陈奶奶坐在古亭里,指尖轻轻落在琴键上,《扬州中学校歌》的旋律慢慢散开——温润的筝音混着银杏叶的“沙沙”声,飘向操场,连路过的学生都停下脚步,静静听着。
岳川让陆哲把筝音、银杏声、学生的轻声附和混录在一起,做成“校歌三重奏”,放进“校史声音档案”里。
“当年我弹错时,学生们就是这么轻轻跟着唱,”陈奶奶停下指尖,眼里闪着泪光,“没想到几十年后,还能在这棵银杏树下,弹给这么多人听。”
吴师傅也笑着点头:“这琴修好了,还能再弹几十年,你们以后办跨校音乐会,随时找我调弦。”
当天晚上,跨校音乐会的筹备会在扬州中学召开。
滨江高中的李老师带来了老钢琴的录音,苏州中学的老校友发来了管风琴的片段,扬州中学则贡献了古筝版校歌。
岳川把这些素材剪在一起,做成“校歌串烧”:开头用滨江老钢琴的前奏,中间加苏州管风琴的间奏,结尾用扬州古筝的尾音,最后混进所有老校友的合唱声,像“跨时空的校歌大合唱”。
“咱们在音乐会上,就用这个串烧当压轴,”岳川对着众人说,“舞台就搭在扬州中学的银杏树下,摆上老钢琴、管风琴(用录音伴奏)、古筝,让老校友们轮流演奏,学生们在台下跟着唱,肯定特别有意义。”
凌薇立刻画出舞台设计图:“舞台背景用各校的老照片拼接,比如滨江的老教室、苏州的老礼堂、扬州的银杏树,周围挂着老校友捐的旧物,比如校徽、乐谱、旧录音机。”
可就在筹备会快结束时,周曼收到杭州中学的邀请——杭州中学有一架1930年的老琵琶,是当年的音乐老师留下的,现在琵琶的琴轴松了,音不准,想请他们帮忙修复,还希望能加入跨校音乐会,用老琵琶演奏杭州中学的校歌。
“杭州中学的老琵琶,当年是用枫木做的,音色特别亮,”周曼念着邀请信,“他们还有位90岁的老校友,是当年的琵琶手,还能弹当年的校歌。”
岳川接过邀请信,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地球“江南民乐修复”的案例——老琵琶的琴轴松动,要用传统的“木楔加固法”,弦得用当年的羊肠弦,才能还原原本的音色。
“咱们明天就去杭州中学,”他对团队说,“先修复老琵琶,再录校歌,把杭州的声音也加进音乐会的串烧里。”
陈奶奶这时递过来一片新鲜的银杏叶:“把这个带去杭州,夹在老琵琶的琴盒里,就当扬州中学的礼物,让不同学校的老乐器,也能‘认识’一下。”吴师傅也拿出一小罐鱼鳔胶:“这个带去,老琵琶要是有小裂纹,能用得上,修复老乐器,就得靠这些老法子。”
众人收拾设备离开时,夜色已经漫过银杏林,老古筝立在古亭里,琴身上的灯光像一层温柔的纱。
岳川回头看了眼古亭,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抄”来的古乐器修复工艺、校歌改编思路,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被这些老乐器、老校友、老手艺,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了真正属于这个世界的“岁月之声”。
林野突然指着远处的校门:“杭州中学的人已经在群里发了老琵琶的照片,琴身是枫木的,琴轴上还有当年的刻字,咱们明天早点出发,争取一天就把修复和录音都完成。”
陆哲也点头:“我带好录音设备,连琵琶上弦的声音都录下来,放进‘校史声音档案’,让大家知道老琵琶是怎么修复的。”
岳川把陈奶奶给的银杏叶放进老琵琶的照片旁,心里清楚——下一段旅程,又会有新的老乐器、新的故事,等着他们去记录,去传承。
车子缓缓驶离扬州中学,窗外的银杏树渐渐变小,老古筝的筝音仿佛还在夜色里飘着,像扬州的道别,也像杭州旅程的序曲,带着岁月的温润,慢慢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