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裕泰茶馆的邮筒里,静静地躺着一封来自成都的快递。岳川好奇地拆开这个包裹,发现里面是一张手绘的盖碗茶插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在插画旁边,还有一支装着录音笔的小竹管。
岳川拿起录音笔,轻轻按下播放键,立刻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盖碗碰撞声。这声音仿佛将他带到了成都的茶馆里,感受到了那里独特的氛围。
他仔细查看包裹里的附言,上面写着:“这是我家茶馆的‘盖碗碰撞声’,早上泡头道茶时最响,你们要是用得上,就当给胡同添点成都的香。”
原来,这是粉丝陈阿婆寄来的礼物。夏晚晴看到这封快递后,也兴奋地凑过来。她立刻把录音笔插进电脑,打开音频编辑软件,准备听听这段特别的声音。
当盖碗“叮当”的碰撞声响起时,还伴随着沸水的“咕嘟”声,以及陈阿婆亲切的四川话:“妹儿,喝碗蒙顶茶,解乏!”这声音让夏晚晴仿佛置身于成都的茶馆中,感受着茶香四溢和人们的欢声笑语。
夏晚晴的指尖在调音台上轻轻滑动,将茶碗声巧妙地压在槐树叶沙沙声的后面。这样一来,两种声音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听觉体验。她满意地说:“这声儿脆中带暖,能当‘跨地域声景’的过渡,从北京的胡同直接‘跳’到成都的茶馆,一点也不突兀。”
岳川翻着陈阿婆的插画,画里的盖碗茶飘着淡绿色的茶汤,茶桌旁摆着竹椅,椅背上搭着件蓝布衫。“把这插画印在手账的成都页!”他指着画里的竹椅,“让林野补画个小细节——竹椅上放本翻开的《胡同里的灯》,像北京的故事‘坐’进了成都的茶馆。”
林野正趴在茶案上,给广州的“早茶插页”画虾饺——是粉丝小郑寄来的家乡照片,蒸笼里的虾饺透着粉,蒸汽裹着酱油香。“
岳老师!你看这虾饺的褶子,”他用细笔勾出十二道褶,“小郑说,老广州的虾饺得十二道褶才正宗,我还在蒸笼旁加了个迷你普洱壶,扫码就能听普洱煮茶的‘咕嘟’声。”
画纸上的早茶桌旁,还摆着个刻着“广”字的迷你竹篮——是小吴刚编的样品,篮底刻着虾饺图案,隔层里装着晒干的茉莉花:“按王婶的主意,广州款竹篮装茉莉花干,跟普洱搭;成都款装蒙顶茶碎,配盖碗声,地域特色更明显。”
小吴把竹篮递给夏晚晴,她扫码试听——普洱煮茶的“咕嘟”声混着虾饺蒸笼的“嘶嘶”响,还有小郑奶奶的粤语:“食个虾饺啦,热乎的!”声景刚结束,手机就弹出平台提醒:“广州、成都地域声景预约量破五千,粉丝催更‘西安羊肉泡馍’声景。”
“西安的素材有了!”岳川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张旧照片——是上次西安巡展时,窦老戏班的孩子在羊肉泡馍馆拍的,碗里的馍块浸着肉汤,旁边摆着糖蒜。“让林野画成插画,扫码听掰馍的‘沙沙’声,还有窦老的秦腔吆喝,跟之前的皮影戏声景呼应。”
夏晚晴立刻联系西安的粉丝,拜托他们录掰馍声和秦腔。
林野则在平板上快速勾勒——羊肉泡馍的碗用暖黄色,糖蒜的淡红点缀其间,背景是西安的城墙,跟《侠客行》的皮影元素隐约重合。“再在碗沿加个小皮影,”他笑着补画,“就是石破天举着肉夹馍的样子,串起之前的西安故事。”
李叔端着刚泡的蒙顶茶走进来,瓷杯的热气裹着茶香:“刚才胡同里的张大爷说,他有个老伙计在西安开泡馍馆,能帮忙录最正宗的掰馍声——还说要寄袋糖蒜来,让咱们尝尝西安的味儿。”
正说着,林晓带着西北同学的“羊皮筏子声”录音赶来,手机里还存着同学爷爷的话:“黄河的水,流了千年,筏子的声,也响了千年,你们要好好传下去。”
夏晚晴把录音导进电脑,和林野的西安插画对齐——掰馍声、秦腔、羊皮筏子的“哗啦”声叠在一起,像西安的日子在耳边展开。
傍晚,众人围在茶案旁,给“城市记忆手账”排顺序:北京胡同开篇,接着是成都茶馆、广州早茶、西安泡馍,最后用西北的羊皮筏子收尾。
夏晚晴调试着声景的过渡,岳川给每个插页写短句注释,林野补画地域联动细节,小吴则给竹篮系上对应城市的丝带——北京用灰丝带,成都用绿丝带,广州用红丝带,西安用黄丝带。
雪团蹲在竹篮旁,爪子扒着广州款的茉莉花干,尾巴扫过西安插画的糖蒜,引得众人笑。
没有人说“手账什么时候出版”“声景还要更多少城市”,只是捧着温热的茶,听着耳边不同地域的声息,看着眼前的插画、竹篮、样书——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正慢慢把“中国记忆”的图景拼得更完整,妥帖又鲜活。
窗外的胡同里,卖糖人的吆喝声还在响,而手机里,西安粉丝发来的掰馍声正“沙沙”地传过来——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跟着不同地域的声息,慢慢生长。